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2020年超强梅雨研究”专栏
高温天气研究合辑
天气、气候评述栏目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4期目录
2025,51(4):-
[
摘要(
2
)
]
[
PDF
(
53
)
359.59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4期封面
2025,51(4):-
[
摘要(
2
)
]
[
PDF
(
47
)
3.18 M
]
[
HTML
(
)]
DOI
临近气象预报大模型“风雷”V1版本检验及个例评估
盛杰,金荣花,张小雯,代刊,张小玲,关良,杨波,张育宸,邢蓝翔,龙明盛,王建民
2025,51(4):389-399
[
摘要(
4
)
]
[
PDF
(
150
)
26.53 M
]
[
HTML
(
)]
光流法等传统外推技术是目前强对流临近预报采用的主要客观方法,其无法体现对流系统的生消演变且预报时效有限;2024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我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临近气象预报大模型“风雷”V1版本(以下简称“风雷”),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开展3 h雷达回波外推预报。对2023年数据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风雷”客观检验评分优于传统光流外推算法, 1 h预报时效以上回波预报优势更加明显,检验评分下降相对平缓,3 h预报时效内始终保持较小的Bias,致灾性显著的强回波TS评分较光流法提升了33%。选取2024年不同尺度的强对流过程开展个例评估,“风雷”在一定预报时效内能够正确给出对流系统生消演变的预报,表现出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对雷暴变化趋势的预报能力,有效延长了外推时效,为强对流临近预报提供了较好的人工智能客观指导产品。
DOI
CastNet:深度学习定量降水临近预报模型
曾小团,谭肇,沈玉伟,范娇,黄荣成,周弘媛,梁潇,黄大剑
2025,51(4):400-416
[
摘要(
5
)
]
[
PDF
(
94
)
12.95 M
]
[
HTML
(
)]
为了提高降水临近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对抗神经网络模型CastNet。该模型借助循环神经网络捕捉雷达回波数据的时空特征,运用对抗神经网络模拟云团生消变化,再将光流约束融入神经网络引导模型训练,加速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并增强模型的时空一致性,有效地解决了预报模糊性问题,提升降水强度与位置的准确性。对2023年5—10月广西及周边区域的9次主要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降水强度(≥0.1、≥2、≥7、≥15、≥25、≥40 mm·h-1)下,SWAN 2.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8、0.270、0.085、0.034、0.014和0.003;SWAN 3.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2、0.402、0.225、0.129、0.085和0.048;CastNet模型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39、0.397、0.225、0.139、0.104和0.073。即:除个别持平外,CastNet在≥7 mm·h-1及以上高降水强度中评分高于SWAN 2.0和SWAN 3.0。此外,随着预报时效延长,CastNet的相对优势更为明显。
DOI
基于YOLOv5与DeepSort对天气雷达数据鸟杂波的识别与追踪
姚文,李松书,王海江,张晶
2025,51(4):417-430
[
摘要(
5
)
]
[
PDF
(
85
)
11.97 M
]
[
HTML
(
)]
根据飞鸟回波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上呈现明显的圆环形态这一具体图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YOLOv5)与多目标跟踪算法(DeepSort)相结合的改进算法,利用2020—2023年营口雷达体扫回波强度资料,构造模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分别对鸟回波进行识别和追踪。首先,在YOLOv5算法中引入轻量级注意力机制以提高整体模型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其次,在DeepSort算法中将原有的交并比IOU匹配机制替换为一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的损失函数DIOU匹配机制,DIOU在计算边界框重叠度的基础上,引入了边界框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减少了因部分遮挡重叠等原因造成的追踪目标编号ID错误匹配和ID切换次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YOLOv5算法在精准度方面提升了2.6百分点,召回率提升了1.0百分点,阈值大于0.5的平均精准度提升了1.2百分点;改进后的DeepSort算法使得ID切换次数降低2次,多目标跟踪准确率提高了4.5百分点,实现对初始模型的轻量化;整体检测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满足对鸟回波识别与追踪的实际需求。
DOI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湖南网格气温预报模型
卢姝,陈鹤,陈静静,赵琳娜,郭田韵
2025,51(4):431-445
[
摘要(
5
)
]
[
PDF
(
77
)
6.26 M
]
[
HTML
(
)]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模式预报产品以及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逐1 h气温实况,构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ED-LSTM-FCNN模型,模型中加入嵌入层模块以处理高维空间、时间特征,并通过全连接神经网络融合不同类型特征实现气温的回归预测,生成0.05°×0.05°格点逐1 h气温预报产品。针对湖南省2022年预报检验表明:ED-LSTM-FCNN模型能显著降低数值模式的预报误差,提高预报稳定性,1~24 h时效预报均方根误差较模式预报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分别降低了25.4%~37.7%和15.8%~40.0%;模型明显改善了数值模式在空间上(尤其是复杂地形)的预报效果,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方根误差介于1.2~1.6℃;该模型在不同季节2℃误差以内的预报准确率达83.0%以上,明显高于模式预报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在平稳性极端高温天气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可有效应用于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中。
DOI
深度学习技术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及思考
祁海霞,彭涛,智协飞,季焱,殷志远,沈铁元,王俊超,向怡衡,胡泊
2025,51(4):446-459
[
摘要(
4
)
]
[
PDF
(
102
)
880.17 K
]
[
HTML
(
)]
洪水预报是降低洪灾损失、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非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实现精准洪水预报是水文领域的关键技术挑战之一。目前,基于物理机制的洪水预报模型在模拟精度和效率上仍有不足,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预报模型则得到了迅猛发展。文章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洪水预报领域所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洪水定量和概率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和存在问题。聚焦介绍和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与洪水物理模型在物理过程参数化、可解释性研究、洪水预报模型误差校正等方面的契合点和应用前景。分析认为,深度学习未来将走向与物理模型的深度耦合,成为洪水时间序列预报的重要发展范式,并将是实现未来水利智慧化的重要研究内容。最后针对深度学习在洪水预报中的难点给出几点思考,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在洪水预报领域探索应用深度学习技术。
DOI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
张志坚,张静,伍光胜
2025,51(4):460-472
[
摘要(
5
)
]
[
PDF
(
67
)
6.58 M
]
[
HTML
(
)]
针对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存在高隐蔽度的异常风向问题,基于DBSCAN算法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选取2016—2022年影响广州的寒潮、冷空气、台风等16个天气过程个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和第2309号台风苏拉影响广州期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风向数据进行风向异常识别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个例的风向可疑站点比例介于0.46%~5.56%,风向错误的站点比例介于0.25%~2.05%;在“苏拉”实时个例中识别出与地面主导风向存在显著偏离的异常风向站点有13个,造成风向异常的原因为风向传感器故障和站点观测环境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的风向错误识别准确率提高了20.32百分点,为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自动气象观测站设备运行监控及现场核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DOI
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付智龙,姜帅,李国平,陈芳丽,黄楚贤,骆蓉,张秋明,梁惠龙
2025,51(4):473-483
[
摘要(
5
)
]
[
PDF
(
79
)
5.58 M
]
[
HTML
(
)]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区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DOI
基于云顶高度产品的FY-4A云导风高度再指定方法研究
马博良,陆其峰,王富,华维,张晓虎
2025,51(4):484-495
[
摘要(
4
)
]
[
PDF
(
77
)
22.80 M
]
[
HTML
(
)]
高度指定误差是卫星导风产品最主要的误差来源。FY-4A云顶高度产品采用红外窗区通道和二氧化碳切片通道算法,精度较高。将FY-4A云顶高度与云导风产品进行时空匹配,在云导风目标追踪框中搜索代表性像元,用其平均云顶高度替换原有云导风的云高,实现其高度再指定。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再指定后,高、中、低三层的FY-4A云导风均方根误差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从4.06 m·s-1降至3.25 m·s-1, 4.25 m·s-1降至3.71 m·s-1, 2.42 m·s-1降至2.13 m·s-1。高度再指定缓解了云导风定高偏高的问题,降低了云导风偏差,特别是慢速偏差改善明显。东北冷涡和台风暹芭等个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云导风与背景场的一致性,在数值预报同化和天气过程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DOI
2024年秋季中国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李多,章大全,孙冷
2025,51(4):496-507
[
摘要(
4
)
]
[
PDF
(
76
)
15.06 M
]
[
HTML
(
)]
利用 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4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4年秋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型特征。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均较常年偏多,台风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秋季东亚中高纬位势高度距平场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环流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9月异常偏北、10月略偏北、11月接近常年,导致我国气温显著偏高。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偏高,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区域上空为低层正涡度区且垂直风切变偏小,菲律宾北部至日本海以南区域低层假相当位温显著偏高,上述热力及动力条件均有利于秋季台风生成偏多;8月底至9月MJO东传,海洋性大陆至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加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从而牵引台风移动路径偏北。此外,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异常偏晚也有利于2024年秋季台风生成个数偏多、路径偏北。
DOI
2025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暖干背景下寒潮、极端雨雪、雾-霾齐现
何灵莉,符娇兰,任宏昌
2025,51(4):508-516
[
摘要(
3
)
]
[
PDF
(
100
)
35.44 M
]
[
HTML
(
)]
2025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3 mm,较常年同期(13.3 mm)偏少30.1%,空间分布不均,北偏多南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3.3℃,较常年同期(-4.8℃)偏高1.5℃。月内气温起伏大,出现全国范围寒潮过程和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各一次。其中,23—27日的寒潮雨雪过程具有降温剧烈、风力大,雨雪范围广、累计降水量大,降雪强、积雪深,多地破极值等特点。
DOI
2025年第51卷4期目录
2025,51(4):-
[
摘要(
2
)
]
[
PDF
(
53
)
359.59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4期封面
2025,51(4):-
[
摘要(
2
)
]
[
PDF
(
47
)
3.18 M
]
[
HTML
(
)]
DOI
临近气象预报大模型“风雷”V1版本检验及个例评估
盛杰,金荣花,张小雯,代刊,张小玲,关良,杨波,张育宸,邢蓝翔,龙明盛,王建民
2025,51(4):389-399
[
摘要(
4
)
]
[
PDF
(
150
)
26.53 M
]
[
HTML
(
)]
光流法等传统外推技术是目前强对流临近预报采用的主要客观方法,其无法体现对流系统的生消演变且预报时效有限;2024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我国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临近气象预报大模型“风雷”V1版本(以下简称“风雷”),基于雷达组合反射率开展3 h雷达回波外推预报。对2023年数据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风雷”客观检验评分优于传统光流外推算法, 1 h预报时效以上回波预报优势更加明显,检验评分下降相对平缓,3 h预报时效内始终保持较小的Bias,致灾性显著的强回波TS评分较光流法提升了33%。选取2024年不同尺度的强对流过程开展个例评估,“风雷”在一定预报时效内能够正确给出对流系统生消演变的预报,表现出传统方法所不具备的对雷暴变化趋势的预报能力,有效延长了外推时效,为强对流临近预报提供了较好的人工智能客观指导产品。
DOI
CastNet:深度学习定量降水临近预报模型
曾小团,谭肇,沈玉伟,范娇,黄荣成,周弘媛,梁潇,黄大剑
2025,51(4):400-416
[
摘要(
5
)
]
[
PDF
(
94
)
12.95 M
]
[
HTML
(
)]
为了提高降水临近预报的准确性,提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对抗神经网络模型CastNet。该模型借助循环神经网络捕捉雷达回波数据的时空特征,运用对抗神经网络模拟云团生消变化,再将光流约束融入神经网络引导模型训练,加速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并增强模型的时空一致性,有效地解决了预报模糊性问题,提升降水强度与位置的准确性。对2023年5—10月广西及周边区域的9次主要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降水强度(≥0.1、≥2、≥7、≥15、≥25、≥40 mm·h-1)下,SWAN 2.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8、0.270、0.085、0.034、0.014和0.003;SWAN 3.0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52、0.402、0.225、0.129、0.085和0.048;CastNet模型的平均TS评分分别为0.439、0.397、0.225、0.139、0.104和0.073。即:除个别持平外,CastNet在≥7 mm·h-1及以上高降水强度中评分高于SWAN 2.0和SWAN 3.0。此外,随着预报时效延长,CastNet的相对优势更为明显。
DOI
基于YOLOv5与DeepSort对天气雷达数据鸟杂波的识别与追踪
姚文,李松书,王海江,张晶
2025,51(4):417-430
[
摘要(
5
)
]
[
PDF
(
85
)
11.97 M
]
[
HTML
(
)]
根据飞鸟回波在天气雷达反射率产品上呈现明显的圆环形态这一具体图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YOLOv5)与多目标跟踪算法(DeepSort)相结合的改进算法,利用2020—2023年营口雷达体扫回波强度资料,构造模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分别对鸟回波进行识别和追踪。首先,在YOLOv5算法中引入轻量级注意力机制以提高整体模型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其次,在DeepSort算法中将原有的交并比IOU匹配机制替换为一种改进的目标检测的损失函数DIOU匹配机制,DIOU在计算边界框重叠度的基础上,引入了边界框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从而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减少了因部分遮挡重叠等原因造成的追踪目标编号ID错误匹配和ID切换次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YOLOv5算法在精准度方面提升了2.6百分点,召回率提升了1.0百分点,阈值大于0.5的平均精准度提升了1.2百分点;改进后的DeepSort算法使得ID切换次数降低2次,多目标跟踪准确率提高了4.5百分点,实现对初始模型的轻量化;整体检测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满足对鸟回波识别与追踪的实际需求。
DOI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湖南网格气温预报模型
卢姝,陈鹤,陈静静,赵琳娜,郭田韵
2025,51(4):431-445
[
摘要(
5
)
]
[
PDF
(
77
)
6.26 M
]
[
HTML
(
)]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分辨率模式预报产品以及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逐1 h气温实况,构建了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ED-LSTM-FCNN模型,模型中加入嵌入层模块以处理高维空间、时间特征,并通过全连接神经网络融合不同类型特征实现气温的回归预测,生成0.05°×0.05°格点逐1 h气温预报产品。针对湖南省2022年预报检验表明:ED-LSTM-FCNN模型能显著降低数值模式的预报误差,提高预报稳定性,1~24 h时效预报均方根误差较模式预报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分别降低了25.4%~37.7%和15.8%~40.0%;模型明显改善了数值模式在空间上(尤其是复杂地形)的预报效果,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方根误差介于1.2~1.6℃;该模型在不同季节2℃误差以内的预报准确率达83.0%以上,明显高于模式预报与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在平稳性极端高温天气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可有效应用于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中。
DOI
深度学习技术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及思考
祁海霞,彭涛,智协飞,季焱,殷志远,沈铁元,王俊超,向怡衡,胡泊
2025,51(4):446-459
[
摘要(
4
)
]
[
PDF
(
102
)
880.17 K
]
[
HTML
(
)]
洪水预报是降低洪灾损失、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非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实现精准洪水预报是水文领域的关键技术挑战之一。目前,基于物理机制的洪水预报模型在模拟精度和效率上仍有不足,而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的预报模型则得到了迅猛发展。文章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洪水预报领域所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在洪水定量和概率预报中的应用进展和存在问题。聚焦介绍和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与洪水物理模型在物理过程参数化、可解释性研究、洪水预报模型误差校正等方面的契合点和应用前景。分析认为,深度学习未来将走向与物理模型的深度耦合,成为洪水时间序列预报的重要发展范式,并将是实现未来水利智慧化的重要研究内容。最后针对深度学习在洪水预报中的难点给出几点思考,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在洪水预报领域探索应用深度学习技术。
DOI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
张志坚,张静,伍光胜
2025,51(4):460-472
[
摘要(
5
)
]
[
PDF
(
67
)
6.58 M
]
[
HTML
(
)]
针对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存在高隐蔽度的异常风向问题,基于DBSCAN算法建立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选取2016—2022年影响广州的寒潮、冷空气、台风等16个天气过程个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和第2309号台风苏拉影响广州期间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实时风向数据进行风向异常识别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个例的风向可疑站点比例介于0.46%~5.56%,风向错误的站点比例介于0.25%~2.05%;在“苏拉”实时个例中识别出与地面主导风向存在显著偏离的异常风向站点有13个,造成风向异常的原因为风向传感器故障和站点观测环境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的风向错误识别准确率提高了20.32百分点,为自动气象观测站历史风向数据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自动气象观测站设备运行监控及现场核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DOI
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付智龙,姜帅,李国平,陈芳丽,黄楚贤,骆蓉,张秋明,梁惠龙
2025,51(4):473-483
[
摘要(
5
)
]
[
PDF
(
79
)
5.58 M
]
[
HTML
(
)]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区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DOI
基于云顶高度产品的FY-4A云导风高度再指定方法研究
马博良,陆其峰,王富,华维,张晓虎
2025,51(4):484-495
[
摘要(
4
)
]
[
PDF
(
77
)
22.80 M
]
[
HTML
(
)]
高度指定误差是卫星导风产品最主要的误差来源。FY-4A云顶高度产品采用红外窗区通道和二氧化碳切片通道算法,精度较高。将FY-4A云顶高度与云导风产品进行时空匹配,在云导风目标追踪框中搜索代表性像元,用其平均云顶高度替换原有云导风的云高,实现其高度再指定。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检验结果表明:高度再指定后,高、中、低三层的FY-4A云导风均方根误差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从4.06 m·s-1降至3.25 m·s-1, 4.25 m·s-1降至3.71 m·s-1, 2.42 m·s-1降至2.13 m·s-1。高度再指定缓解了云导风定高偏高的问题,降低了云导风偏差,特别是慢速偏差改善明显。东北冷涡和台风暹芭等个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云导风与背景场的一致性,在数值预报同化和天气过程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DOI
2024年秋季中国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李多,章大全,孙冷
2025,51(4):496-507
[
摘要(
4
)
]
[
PDF
(
76
)
15.06 M
]
[
HTML
(
)]
利用 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中国2400个站的气候观测数据,对2024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2024年秋季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型特征。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均较常年偏多,台风移动路径以西北行为主。秋季东亚中高纬位势高度距平场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环流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9月异常偏北、10月略偏北、11月接近常年,导致我国气温显著偏高。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偏高,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区域上空为低层正涡度区且垂直风切变偏小,菲律宾北部至日本海以南区域低层假相当位温显著偏高,上述热力及动力条件均有利于秋季台风生成偏多;8月底至9月MJO东传,海洋性大陆至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加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从而牵引台风移动路径偏北。此外,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异常偏晚也有利于2024年秋季台风生成个数偏多、路径偏北。
DOI
2025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暖干背景下寒潮、极端雨雪、雾-霾齐现
何灵莉,符娇兰,任宏昌
2025,51(4):508-516
[
摘要(
3
)
]
[
PDF
(
100
)
35.44 M
]
[
HTML
(
)]
2025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3 mm,较常年同期(13.3 mm)偏少30.1%,空间分布不均,北偏多南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3.3℃,较常年同期(-4.8℃)偏高1.5℃。月内气温起伏大,出现全国范围寒潮过程和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各一次。其中,23—27日的寒潮雨雪过程具有降温剧烈、风力大,雨雪范围广、累计降水量大,降雪强、积雪深,多地破极值等特点。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大气垂直结构对人影火箭弹弹道影响分析
何松蔚
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
王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
基于高分辨率资料的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分析
刘玉莲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姜琪
渤海湾飑线入海增强机制的个例研究
梅婵娟
登陆台风热力非对称结构对路径偏折的影响
吴胜蓝
2023年6月29日湘西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与预报偏差分析
陈红专
一次暖区短对流组织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罗静
激光测风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速度对比与分析
滕玉鹏
探空气球漂移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影响
董自鹏
近40年华南地区水汽收支变化特征及与降水的相关分析
王乙竹
华西秋雨期的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唐红玉
2023年滇西南一次强风暴过程形成机制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高正南
北京地区一种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现象的研究
王嘉鑫
三次不同冷空气过程对登闽台风极端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郑秀丽
La Ni?a事件海温异常对2022年9月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刘达
鄂西地区一次低层锋生背景下的极端强降水MCS组织化观测分析
章翠红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
热带气旋外雨带长生命史对流尺度上升运动的演变机制
方俏娴
一次冬季高架雷暴的环境场和结构分析
钱卓蕾
2020年超长梅雨期间多模式对新安江流域降水预报评估
王丹
基于Copula函数的山东强降水重现期分析
刘思宇
宁夏六盘山区一次局地特大冰雹的雷达观测特征
余文梅
GTS12与GTS1探空仪平行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和评估
杨国彬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分析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
影响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准确测量的关键因子分析及其标定效果检验
徐黄飞
基于MODE方法的2022年极端龙舟水过程模式降水预报偏差...
高翠翠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研究
王振亚
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雨洪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分析
王孝慈
BCC-CPSv3次季节降水预测在长江流域汛期的检验评估
孙晨
云雷达功率谱去噪新方法研究及其云物理反演应用
马宁堃
雷暴大风形成机理和临近预报的研究进展
崔新艳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242
)
]
[
PDF (
27490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210
)
]
[
PDF (
23483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85
)
]
[
PDF (
20516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781
)
]
[
PDF (
18981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768
)
]
[
PDF (
19047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736
)
]
[
PDF (
17298
)
1.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554
)
]
[
PDF (
30417
)
93.63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524
)
]
[
PDF (
16760
)
2.02 M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327
)
]
[
PDF (
18634
)
927.10 K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325
)
]
[
PDF (
22172
)
835.78 K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294
)
]
[
PDF (
14466
)
4.72 M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289
)
]
[
PDF (
18560
)
1.06 M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282
)
]
[
PDF (
13359
)
2.97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217
)
]
[
PDF (
36277
)
1.59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95
)
]
[
PDF (
37510
)
3.95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94
)
]
[
PDF (
21641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4043
)
]
[
PDF (
18302
)
3.45 M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4011
)
]
[
PDF (
14475
)
7.47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4010
)
]
[
PDF (
12670
)
652.02 K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79
)
]
[
PDF (
24851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293
)
]
[
PDF (
45835
)
10.45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95
)
]
[
PDF (
37510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217
)
]
[
PDF (
36277
)
1.59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1966
)
]
[
PDF (
34128
)
482.29 K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578
)
]
[
PDF (
31290
)
14.01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554
)
]
[
PDF (
30417
)
93.63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649
)
]
[
PDF (
30156
)
13.61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847
)
]
[
PDF (
27728
)
12.25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242
)
]
[
PDF (
27490
)
8.18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451
)
]
[
PDF (
25139
)
21.10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79
)
]
[
PDF (
24851
)
3.0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813
)
]
[
PDF (
24065
)
13.95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210
)
]
[
PDF (
23483
)
4.52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192
)
]
[
PDF (
22566
)
18.6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325
)
]
[
PDF (
22172
)
835.78 K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3035
)
]
[
PDF (
22090
)
5.53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94
)
]
[
PDF (
21641
)
4.89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571
)
]
[
PDF (
21479
)
13.74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2949
)
]
[
PDF (
21102
)
1.03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85
)
]
[
PDF (
20516
)
2.65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