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2020年超强梅雨研究”专栏
高温天气研究合辑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4年 第5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4年第50卷11期目录
2024,50(11):-
[
摘要(
44
)
]
[
PDF
(
190
)
359.83 K
]
[
HTML
(
)]
DOI
2024年第50卷11期封面
2024,50(11):-
[
摘要(
46
)
]
[
PDF
(
169
)
3.19 M
]
[
HTML
(
)]
DOI
2023年台风杜苏芮登陆后残涡维持的热力和动力机制研究
向纯怡,董林,刘达,王皘,诸葛小勇
2024,50(11):1289-1305
[
摘要(
80
)
]
[
PDF
(
486
)
14.81 M
]
[
HTML
(
30
)]
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和多源观测资料,分析2023年西北太平洋第5号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台风残余旋涡(以下简称残涡)先减弱后增强过程,台风残涡的维持阶段出现在7月29日夜间至30日白天。研究发现,残涡维持阶段一直保持了暖心结构,并未发生变性过程;而残涡中心东北侧出现了明显的水汽辐合和湿位涡增加。“杜苏芮”残涡中心在北上过程中,北侧遭遇带状副热带高压阻挡移速减慢,对流层中高层副热带高压引导下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加剧了与中低层残涡和暖湿气团之间的温湿梯度,使得残涡北侧出现明显的等熵面倾斜,而倾斜涡度发展形成的动力抬升作用促发了残涡气旋性涡度的垂直发展。同时,残涡仍能从土壤湿度增加中获得一定的地表潜热释放加热。残涡东北侧出现的水汽径向流入和垂直上升运动释放的大量凝结潜热,也为残涡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
DOI
登陆北上台风结构变化及其引发的辽东半岛强降水分析
梁军,张胜军,贾旭轩,冯呈呈,李婷婷,李思绪
2024,50(11):1306-1316
[
摘要(
56
)
]
[
PDF
(
326
)
4.78 M
]
[
HTML
(
25
)]
登陆北上进入渤海的热带气旋多能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利用《热带气旋年鉴》、云顶亮温和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上过程中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7个台风进行动态合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槽,变性为半冷半暖结构,非对称结构明显;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台风垂直结构发生明显倾斜,其北侧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旺盛,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顺垂直切变方向的左侧。台风北上过程中与偏南风低空急流相连接,强度衰减缓慢,对流活动持续维持并有所加强。台风北上靠近槽前偏西风高空急流入口区,对流层高层辐散增强,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及强降水的产生。槽后冷空气自台风西北侧对流层中高层倾斜下沉,向东南楔入低层,触发台风的东北侧、东南侧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深厚的上升运动发展。辽东半岛处于台风北侧强对流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DOI
2008号台风巴威北上登陆后快速减弱原因分析
崔锦,张爱忠,朴贞淑,李得勤,田莉,易雪,焦敏
2024,50(11):1317-1330
[
摘要(
53
)
]
[
PDF
(
308
)
10.31 M
]
[
HTML
(
16
)]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对2020年第8号台风巴威北上登陆前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巴威”登陆前后的天气环流背景、环境场以及结构特征变化,研究其登陆后快速减弱衰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巴威”受中纬度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登陆前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高空辐散场有利于台风环流维持,而北上登陆后干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和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其丧失结构特征并迅速减弱的主要原因。登陆后,台风北侧高空急流减小和高空辐散减弱,在这种不利的高层环流条件下,一方面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特别是中高层环境风垂直切变加大了高层暖中心的暖空气频散,使得热量不能集中从而破坏高层暖心结构;另一方面下沉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低层入侵到台风中心,破坏了台风垂直结构,暖心高度降低并向东北倾斜,台风逐渐失去其结构特征而迅速减弱衰亡。同时登陆后水汽供应不足也不利于台风的维持。
DOI
台风海葵(2311)的预报难点及模式性能
王海平,张玲,董林,向纯怡,许映龙,聂高臻
2024,50(11):1331-1342
[
摘要(
59
)
]
[
PDF
(
324
)
11.26 M
]
[
HTML
(
16
)]
2023年第11号台风海葵在西偏北移动过程中,多次出现摆动,形成曲折的蛇形路径,其在登陆台湾岛前加强为超强台风级,进入台湾海峡后移动速度缓慢,再次登陆减弱后残涡维持时间长,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不同模式以及集合预报的不同成员对“海葵”登陆点和登陆强度的预报也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给预报订正带来极大挑战。使用ECMWF、NCEP及CMA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资料分析了“海葵”的主要特点和预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难点:当模式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在我国近海出现较大误差和分歧时,由于路径预报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极值强度预报,此时订正出现极大困难;台风穿越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受弱引导气流和地形影响,导致移速缓慢,其持续时间的定量估计存在偏差;台风登陆并减弱后,其残余环流维持时间、移动路径和降水影响的定量估计仍需更多研究。
DOI
基于XGBoost分类和数值模式“配料”的浙江强对流预报方法
李文娟,郦敏杰,马昊,黄旋旋,张智察
2024,50(11):1343-1358
[
摘要(
57
)
]
[
PDF
(
335
)
6.91 M
]
[
HTML
(
11
)]
如何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客观分类和时空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文章将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融合中尺度模式,实现了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具体算法为:首先利用XGBoost分类算法和10年以上历史数据建立强对流分类潜势预报模型;其次通过统计CMA-SH9模式要素的最佳空间邻域半径和概率密度分布特征,基于组合最优评分提取要素阈值,建立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模型;最后通过联合判别将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和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法”融合,建立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模型。检验表明:该融合方法显著优于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和国家下发指导产品,2021—2022年短时强降水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为0.51,TS为0.15,相比模式的改进率分别为82%和36%;雷暴大风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达到0.37,TS为0.07,相比模式(反射率因子≥45 dBz)的改进率分别为68%和133%,显著提高了雷暴大风的预报准确性。
DOI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承德山区冰雹潜势预报研究
高艳春,胡志群,王宏,胡赛安,胡琪琭
2024,50(11):1359-1372
[
摘要(
68
)
]
[
PDF
(
297
)
3.57 M
]
[
HTML
(
17
)]
利用承德山区冰雹实况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NCEP-GFS模式预报资料,统计2000—2020年4—9月承德山区184个冰雹天气个例的相关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及预报阈值;基于箱线图结果给定起步最优阈值条件,将2014—2020年4—9月有冰雹观测记录或组合反射率≥60 dBz的样本记为冰雹实况,依据邻近地点、临近时间原则将实况匹配到再分析数据网格上,构建正、负样本数据集,进行特征参数选取、区间分割及概率计算,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3、6、9、12和24 h冰雹潜势预报模型。针对2021—2022年6—8月的天气过程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在冰雹天气的实际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势预报模型识别冰雹的命中率均在90%以上,平均临界成功指数为40.3%。该方法优于概率预报和配料法,可以给出有无冰雹的确定性预报,客观性更强,对山区强对流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再分析资料的时空尺度远大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故存在一定的空报。
DOI
往返式平漂探空下降段FY-3D卫星湿度廓线检验
周雪松,宏观,夏元彩,罗皓文,包伟智,田泓
2024,50(11):1373-1385
[
摘要(
50
)
]
[
PDF
(
301
)
11.03 M
]
[
HTML
(
10
)]
往返式平漂探空观测(以下简称平漂探空)可实现地面至平流层低层大气温度廓线垂直探测以及平流层低层内持续4 h水平温度分布探测。目前,平漂探空已在长江中下游、广东、内蒙古等多地开展观测试验,效果良好。利用2021年3—9月长江中下游平漂探空试验数据完成对卫星反演大气湿度廓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由平漂探空下降段数据的检验结果可知,卫星湿度廓线的平均绝对误差约15%,均方根误差约20%。在午间、夜间,卫星反演的湿度廓线数据质量比清晨、傍晚的湿度廓线相对较好。卫星反演的湿度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随湿度增大而增大。在湿度50%以下,卫星反演的湿度偏大;在湿度50%以上,卫星反演的湿度偏小。
DOI
IVAP法反演组网雷达风场试验与验证
姚晓娟,孙鑫,计燕霞,刘林春,孟雪峰
2024,50(11):1386-1396
[
摘要(
51
)
]
[
PDF
(
284
)
4.90 M
]
[
HTML
(
8
)]
风场观测资料在天气研究和预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按方位角均匀假定反演关系进行二维风场反演的积分速度方位处理技术(IVAP)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易于实现。文章选取2020年7—8月的大范围降水过程,采用IVAP法进行组网雷达风场反演,并以秒探空作为参考对反演风场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反演风场与探空风场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随高度升高,反演风向的质量和稳定性要优于反演风速;在降水区反演风场的质量最好,垂直廓线稳定性最好;晴空区反演风场误差最大,4 km以上波动性变大、反演质量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2019年7月6日一次分散性降水过程的雷达反演结果,发现反演风场能够合理地再现出高层风场的涡旋结构、切变线等动力场特征。研究表明,在单雷达风场反演的基础上,可基于IVAP法建立组网雷达风场反演,该方法在实际业务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更好地为天气预报服务以及风场资料同化提供依据。
DOI
2019—2021年北京春季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检验评估
李妮娜,刘凑华,林建,代刊,韦青,赵声蓉
2024,50(11):1397-1408
[
摘要(
56
)
]
[
PDF
(
268
)
2.62 M
]
[
HTML
(
35
)]
利用2019—2021年2—4月北京地区国家级气象台站逐3 h观测资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数值模式(ECMWF)、中国气象局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CMA-GFS)以及智能网格预报国家级指导报(SCMOC)、国省融合预报(SMERGE)的温度预报开展了精细化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CMWF和CMA-GFS对北京春季的温度预报多出现负偏差,且山区和平原地区无明显差异,但在夜间更加突出。SCMOC和SMERGE对温度预报有较好订正能力,温度预报平均误差集中在-1~1℃,温度预报准确率较高且平均绝对误差也较小。四种产品对于24 h变温以及日内昼夜温差的预报存在问题为:所有产品对强变温的变化幅度预报不足,且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也未体现明显的订正能力;此外,所有产品对昼夜温差幅度的预报存在1~3℃的正偏差,SCMOC有一定订正能力,而SMERGE高估昼夜温差的情况更突出。模式预报昼夜温差偏大与低温(05时温度)预报偏低密切相关,而智能网格预报的高温(14时)预报偏高也不容忽视。通过精细化检验分析,说明智能网格预报在关注整体准确率提升(平均绝对误差,减小)的同时,还应关注天气过程发展演变特征。
DOI
2024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李潇濛,宋巧云,杨寅
2024,50(11):1409-1416
[
摘要(
72
)
]
[
PDF
(
463
)
3.09 M
]
[
HTML
(
23
)]
2024年8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呈现“两槽两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位置偏西偏北。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6.5 mm,较常年同期(107.1 mm)偏少9.9%;全国平均气温为22.6℃,与常年同期(21.1℃)相比偏高1.5℃。月内,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持续,极端性强,长江中上游沿线气象干旱露头发展;全国出现5次暴雨过程,北方暴雨过程频繁,落区重叠度高,致灾性强;共有6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活动,南海海域无热带气旋生成或经过,也无台风登陆我国;强对流天气多发、散发,局地受灾严重。
DOI
2024年第50卷11期目录
2024,50(11):-
[
摘要(
44
)
]
[
PDF
(
190
)
359.83 K
]
[
HTML
(
)]
DOI
2024年第50卷11期封面
2024,50(11):-
[
摘要(
46
)
]
[
PDF
(
169
)
3.19 M
]
[
HTML
(
)]
DOI
2023年台风杜苏芮登陆后残涡维持的热力和动力机制研究
向纯怡,董林,刘达,王皘,诸葛小勇
2024,50(11):1289-1305
[
摘要(
80
)
]
[
PDF
(
486
)
14.81 M
]
[
HTML
(
30
)]
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和多源观测资料,分析2023年西北太平洋第5号台风杜苏芮登陆后台风残余旋涡(以下简称残涡)先减弱后增强过程,台风残涡的维持阶段出现在7月29日夜间至30日白天。研究发现,残涡维持阶段一直保持了暖心结构,并未发生变性过程;而残涡中心东北侧出现了明显的水汽辐合和湿位涡增加。“杜苏芮”残涡中心在北上过程中,北侧遭遇带状副热带高压阻挡移速减慢,对流层中高层副热带高压引导下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加剧了与中低层残涡和暖湿气团之间的温湿梯度,使得残涡北侧出现明显的等熵面倾斜,而倾斜涡度发展形成的动力抬升作用促发了残涡气旋性涡度的垂直发展。同时,残涡仍能从土壤湿度增加中获得一定的地表潜热释放加热。残涡东北侧出现的水汽径向流入和垂直上升运动释放的大量凝结潜热,也为残涡的维持和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
DOI
登陆北上台风结构变化及其引发的辽东半岛强降水分析
梁军,张胜军,贾旭轩,冯呈呈,李婷婷,李思绪
2024,50(11):1306-1316
[
摘要(
56
)
]
[
PDF
(
326
)
4.78 M
]
[
HTML
(
25
)]
登陆北上进入渤海的热带气旋多能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利用《热带气旋年鉴》、云顶亮温和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上过程中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7个台风进行动态合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槽,变性为半冷半暖结构,非对称结构明显;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台风垂直结构发生明显倾斜,其北侧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旺盛,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顺垂直切变方向的左侧。台风北上过程中与偏南风低空急流相连接,强度衰减缓慢,对流活动持续维持并有所加强。台风北上靠近槽前偏西风高空急流入口区,对流层高层辐散增强,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及强降水的产生。槽后冷空气自台风西北侧对流层中高层倾斜下沉,向东南楔入低层,触发台风的东北侧、东南侧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深厚的上升运动发展。辽东半岛处于台风北侧强对流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DOI
2008号台风巴威北上登陆后快速减弱原因分析
崔锦,张爱忠,朴贞淑,李得勤,田莉,易雪,焦敏
2024,50(11):1317-1330
[
摘要(
53
)
]
[
PDF
(
308
)
10.31 M
]
[
HTML
(
16
)]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对2020年第8号台风巴威北上登陆前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模拟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分析了“巴威”登陆前后的天气环流背景、环境场以及结构特征变化,研究其登陆后快速减弱衰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巴威”受中纬度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登陆前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高空辐散场有利于台风环流维持,而北上登陆后干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和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其丧失结构特征并迅速减弱的主要原因。登陆后,台风北侧高空急流减小和高空辐散减弱,在这种不利的高层环流条件下,一方面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特别是中高层环境风垂直切变加大了高层暖中心的暖空气频散,使得热量不能集中从而破坏高层暖心结构;另一方面下沉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低层入侵到台风中心,破坏了台风垂直结构,暖心高度降低并向东北倾斜,台风逐渐失去其结构特征而迅速减弱衰亡。同时登陆后水汽供应不足也不利于台风的维持。
DOI
台风海葵(2311)的预报难点及模式性能
王海平,张玲,董林,向纯怡,许映龙,聂高臻
2024,50(11):1331-1342
[
摘要(
59
)
]
[
PDF
(
324
)
11.26 M
]
[
HTML
(
16
)]
2023年第11号台风海葵在西偏北移动过程中,多次出现摆动,形成曲折的蛇形路径,其在登陆台湾岛前加强为超强台风级,进入台湾海峡后移动速度缓慢,再次登陆减弱后残涡维持时间长,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不同模式以及集合预报的不同成员对“海葵”登陆点和登陆强度的预报也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给预报订正带来极大挑战。使用ECMWF、NCEP及CMA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资料分析了“海葵”的主要特点和预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难点:当模式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在我国近海出现较大误差和分歧时,由于路径预报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极值强度预报,此时订正出现极大困难;台风穿越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后,受弱引导气流和地形影响,导致移速缓慢,其持续时间的定量估计存在偏差;台风登陆并减弱后,其残余环流维持时间、移动路径和降水影响的定量估计仍需更多研究。
DOI
基于XGBoost分类和数值模式“配料”的浙江强对流预报方法
李文娟,郦敏杰,马昊,黄旋旋,张智察
2024,50(11):1343-1358
[
摘要(
57
)
]
[
PDF
(
335
)
6.91 M
]
[
HTML
(
11
)]
如何提高强对流天气的客观分类和时空预报的准确性一直是天气预报中的难点。文章将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融合中尺度模式,实现了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具体算法为:首先利用XGBoost分类算法和10年以上历史数据建立强对流分类潜势预报模型;其次通过统计CMA-SH9模式要素的最佳空间邻域半径和概率密度分布特征,基于组合最优评分提取要素阈值,建立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模型;最后通过联合判别将机器学习分类方法和要素空间邻域“配料法”融合,建立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逐小时预报模型。检验表明:该融合方法显著优于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和国家下发指导产品,2021—2022年短时强降水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为0.51,TS为0.15,相比模式的改进率分别为82%和36%;雷暴大风24小时逐小时预报的平均命中率达到0.37,TS为0.07,相比模式(反射率因子≥45 dBz)的改进率分别为68%和133%,显著提高了雷暴大风的预报准确性。
DOI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承德山区冰雹潜势预报研究
高艳春,胡志群,王宏,胡赛安,胡琪琭
2024,50(11):1359-1372
[
摘要(
68
)
]
[
PDF
(
297
)
3.57 M
]
[
HTML
(
17
)]
利用承德山区冰雹实况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NCEP-GFS模式预报资料,统计2000—2020年4—9月承德山区184个冰雹天气个例的相关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及预报阈值;基于箱线图结果给定起步最优阈值条件,将2014—2020年4—9月有冰雹观测记录或组合反射率≥60 dBz的样本记为冰雹实况,依据邻近地点、临近时间原则将实况匹配到再分析数据网格上,构建正、负样本数据集,进行特征参数选取、区间分割及概率计算,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3、6、9、12和24 h冰雹潜势预报模型。针对2021—2022年6—8月的天气过程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在冰雹天气的实际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势预报模型识别冰雹的命中率均在90%以上,平均临界成功指数为40.3%。该方法优于概率预报和配料法,可以给出有无冰雹的确定性预报,客观性更强,对山区强对流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再分析资料的时空尺度远大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故存在一定的空报。
DOI
往返式平漂探空下降段FY-3D卫星湿度廓线检验
周雪松,宏观,夏元彩,罗皓文,包伟智,田泓
2024,50(11):1373-1385
[
摘要(
50
)
]
[
PDF
(
301
)
11.03 M
]
[
HTML
(
10
)]
往返式平漂探空观测(以下简称平漂探空)可实现地面至平流层低层大气温度廓线垂直探测以及平流层低层内持续4 h水平温度分布探测。目前,平漂探空已在长江中下游、广东、内蒙古等多地开展观测试验,效果良好。利用2021年3—9月长江中下游平漂探空试验数据完成对卫星反演大气湿度廓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由平漂探空下降段数据的检验结果可知,卫星湿度廓线的平均绝对误差约15%,均方根误差约20%。在午间、夜间,卫星反演的湿度廓线数据质量比清晨、傍晚的湿度廓线相对较好。卫星反演的湿度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随海拔升高而减小,随湿度增大而增大。在湿度50%以下,卫星反演的湿度偏大;在湿度50%以上,卫星反演的湿度偏小。
DOI
IVAP法反演组网雷达风场试验与验证
姚晓娟,孙鑫,计燕霞,刘林春,孟雪峰
2024,50(11):1386-1396
[
摘要(
51
)
]
[
PDF
(
284
)
4.90 M
]
[
HTML
(
8
)]
风场观测资料在天气研究和预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按方位角均匀假定反演关系进行二维风场反演的积分速度方位处理技术(IVAP)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易于实现。文章选取2020年7—8月的大范围降水过程,采用IVAP法进行组网雷达风场反演,并以秒探空作为参考对反演风场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反演风场与探空风场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随高度升高,反演风向的质量和稳定性要优于反演风速;在降水区反演风场的质量最好,垂直廓线稳定性最好;晴空区反演风场误差最大,4 km以上波动性变大、反演质量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2019年7月6日一次分散性降水过程的雷达反演结果,发现反演风场能够合理地再现出高层风场的涡旋结构、切变线等动力场特征。研究表明,在单雷达风场反演的基础上,可基于IVAP法建立组网雷达风场反演,该方法在实际业务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更好地为天气预报服务以及风场资料同化提供依据。
DOI
2019—2021年北京春季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检验评估
李妮娜,刘凑华,林建,代刊,韦青,赵声蓉
2024,50(11):1397-1408
[
摘要(
56
)
]
[
PDF
(
268
)
2.62 M
]
[
HTML
(
35
)]
利用2019—2021年2—4月北京地区国家级气象台站逐3 h观测资料,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数值模式(ECMWF)、中国气象局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CMA-GFS)以及智能网格预报国家级指导报(SCMOC)、国省融合预报(SMERGE)的温度预报开展了精细化检验评估。结果表明,ECMWF和CMA-GFS对北京春季的温度预报多出现负偏差,且山区和平原地区无明显差异,但在夜间更加突出。SCMOC和SMERGE对温度预报有较好订正能力,温度预报平均误差集中在-1~1℃,温度预报准确率较高且平均绝对误差也较小。四种产品对于24 h变温以及日内昼夜温差的预报存在问题为:所有产品对强变温的变化幅度预报不足,且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也未体现明显的订正能力;此外,所有产品对昼夜温差幅度的预报存在1~3℃的正偏差,SCMOC有一定订正能力,而SMERGE高估昼夜温差的情况更突出。模式预报昼夜温差偏大与低温(05时温度)预报偏低密切相关,而智能网格预报的高温(14时)预报偏高也不容忽视。通过精细化检验分析,说明智能网格预报在关注整体准确率提升(平均绝对误差,减小)的同时,还应关注天气过程发展演变特征。
DOI
2024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李潇濛,宋巧云,杨寅
2024,50(11):1409-1416
[
摘要(
72
)
]
[
PDF
(
463
)
3.09 M
]
[
HTML
(
23
)]
2024年8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呈现“两槽两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位置偏西偏北。8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6.5 mm,较常年同期(107.1 mm)偏少9.9%;全国平均气温为22.6℃,与常年同期(21.1℃)相比偏高1.5℃。月内,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南方地区高温天气持续,极端性强,长江中上游沿线气象干旱露头发展;全国出现5次暴雨过程,北方暴雨过程频繁,落区重叠度高,致灾性强;共有6个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活动,南海海域无热带气旋生成或经过,也无台风登陆我国;强对流天气多发、散发,局地受灾严重。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对比分析
张晓茹
基于双偏振雷达和FY-4A卫星资料的一次湖南秋季强冰雹预警...
杨湘婧
冰雹微物理影响对流云降水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李喆
弱垂直风切变下江苏下击暴流统计特征
熊希颖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对合并型弓状回波...
杨雪
基于多源资料的路面温度实况模型构建
冯蕾
加密探空与地面自动站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改善研究
吴义凯
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龙柯吉
河套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形成及其对流触发作用
孙永刚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
徐同
FY-3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的大气衰减特性分析
吴琼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梅婵娟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
赵俊虎
雷暴大风形成机理和临近预报的研究进展
崔新艳
近20年河北地区气溶胶及云降水微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
董晓波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湖南网格气温预报模型
卢姝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指数构建及统计特征
谷秀杰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55
)
]
[
PDF (
21876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132
)
]
[
PDF (
18008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25
)
]
[
PDF (
15927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697
)
]
[
PDF (
17180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693
)
]
[
PDF (
14946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679
)
]
[
PDF (
13407
)
1.02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457
)
]
[
PDF (
15464
)
2.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35
)
]
[
PDF (
28353
)
93.63 M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269
)
]
[
PDF (
14658
)
927.10 K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230
)
]
[
PDF (
14208
)
1.06 M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227
)
]
[
PDF (
10211
)
4.7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221
)
]
[
PDF (
17428
)
835.78 K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217
)
]
[
PDF (
9389
)
2.97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50
)
]
[
PDF (
30160
)
1.59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095
)
]
[
PDF (
31039
)
3.95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42
)
]
[
PDF (
16642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3980
)
]
[
PDF (
14231
)
3.45 M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3959
)
]
[
PDF (
10430
)
7.47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3950
)
]
[
PDF (
8938
)
652.02 K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25
)
]
[
PDF (
19343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226
)
]
[
PDF (
43773
)
10.45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1913
)
]
[
PDF (
32622
)
482.29 K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095
)
]
[
PDF (
31039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50
)
]
[
PDF (
30160
)
1.59 M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511
)
]
[
PDF (
29431
)
14.01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583
)
]
[
PDF (
28427
)
13.61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35
)
]
[
PDF (
28353
)
93.63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781
)
]
[
PDF (
25929
)
12.25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388
)
]
[
PDF (
23780
)
21.1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748
)
]
[
PDF (
21996
)
13.95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55
)
]
[
PDF (
21876
)
8.18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127
)
]
[
PDF (
20720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2966
)
]
[
PDF (
20280
)
5.53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487
)
]
[
PDF (
20149
)
13.74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25
)
]
[
PDF (
19343
)
3.00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2887
)
]
[
PDF (
18969
)
1.03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132
)
]
[
PDF (
18008
)
4.52 M
]
洪湖水位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的响应研究
刘敏,秦鹏程,刘可群,夏智宏,王苗
2013,39(9):1163-1170
[
摘要(
2733
)
]
[
PDF (
17461
)
11.57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221
)
]
[
PDF (
17428
)
835.78 K
]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代刊
2011,37(1):122-128
[
摘要(
3037
)
]
[
PDF (
17410
)
21.06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