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本期推荐
  • 优先出版
  • 点击排行
  • 下载排行
    2023年 第4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3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 2023,49(9):-[摘要(17)][PDF(41)279.97 K][HTML()]

    DOI

  • 2023,49(9):-[摘要(18)][PDF(27)3.25 M][HTML()]

    DOI

  • 晏红明,孔祥吉,字俣丞,舒康宁
    2023,49(9):1029-1044[摘要(28)][PDF(53)25.45 M][HTML()]

    2022年2月19—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云南全省发生了一次极端冷事件,该事件降温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利用云南124个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和ERA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过程期间高低层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冷事件的极端性较强,是云南省近10年第二强的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全省有69个站达到中等以上强度寒潮标准,有10个站日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2月最低纪录。过程期间雨雪天气突出,过程累计降水接近2月常年,单日降雪范围为近20年以来最大。影响此次冷事件的因子极其复杂,冷空气活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槽、亚洲高空西风急流、西伯利亚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加强演变密切联系,并与起源于北大西洋地区的副热带异常波列的东传有关,该异常波列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波能量的向南频散和冷空气的南下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对南支槽前的西南水汽输送加强有一定影响;同时,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对东亚地区冷空气的加强南下有一定影响。过程期间,冷空气沿东北路径南下影响云南,云南区域冷暖空气的交汇作用十分显著,导致过程期间出现明显低温雨雪。
    DOI

  • 刘晶,刘兆旭,杨莲梅,李建刚,曾勇,仝泽鹏,江雨霏,周玉淑
    2023,49(9):1045-1062[摘要(30)][PDF(87)5.56 M][HTML()]

    选取2018年7月31日和2016年8月8日两次东天山哈密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分别简称“7·31”过程和“8·8”过程),利用NCEP/NCAR FNL 0.25°×0.25°和GDAS 1°×1°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新疆地区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产品、基于地基GPS观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轨迹模式,通过对水汽输送流函数、势函数、水汽输送轨迹、暴雨区水汽收支计算诊断,揭示两次强降水期间的大尺度水汽输送、辐合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果:两次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大陆高压位置异常情况下,为水汽长距离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两次过程水汽输送均由三个阶段构成,且河西走廊水汽输送均对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贡献,“7·31”过程降水前和降水期间,河西走廊偏东水汽接力输送通道建立,造成河西走廊—暴雨区自东南向西北先后增湿,较低纬度南海和高压南侧水汽输送和补充为哈密东南部短时强降水天气提供充沛的水汽供应条件。“8·8”过程青藏高原北部—新疆巴州南部水汽接力输送通道建立,高原北部水汽沿高压外围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与中纬度低槽前西南气流在暴雨区有所汇合,同时对流层低层河西走廊偏东水汽进一步补充,造成哈密北部测站PWV出现三次增湿过程。
    DOI

  • 东高红,刘一玮,黄冬梅,林晓萌
    2023,49(9):1063-1074[摘要(26)][PDF(47)6.13 M][HTML()]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8月13日17:30左右发生在天津静海的EF2级龙卷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龙卷发生前后的环境背景条件、局地不稳定条件、触发抬升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表明:这次龙卷天气发生在500 hPa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加强西进及台风摩羯北上的过程中;龙卷发生前环境大气处于明显不稳定状态,对流有效位能为1797 J·kg-1(对流抑制能量为0 J·kg-1)、0~6 km风矢量差约为14 m·s-1,且存在较低抬升凝结高度;同时龙卷发生地局地存在较大对流有效位能(最大值超过4000 J·kg-1)和较低抬升凝结高度,且龙卷发生前抬升凝结高度出现突降现象(最低降到897 hPa附近)。龙卷发生前后上下游两站近地层(0~1 km高度及以下)垂直风切变值均出现先迅速增大后又迅速减小的特征,且垂直风切变值的迅速减小是由上层开始并迅速向下,而0~1 km 以上高度的垂直风切变值没有明显变化。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表明,龙卷回波单体尺度小(正负速度中心直径为2 km左右)、正负速度中心最大旋转速度为24 m·s-1、垂直涡度为2.4×10-2s-1,回波具有明显悬垂结构和有界弱回波区及龙卷涡旋(TVS)等特征,后侧低层入流也非常强,应是微超级单体龙卷。海风锋移动到本地与上游雷暴单体出流形成的阵风锋相遇发生碰撞,触发局地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激发雷暴单体新生并发展为有组织的强雷暴单体,应是此次龙卷发生的直接触发条件。
    DOI

  • 李芳,刁秀广
    2023,49(9):1075-1084[摘要(21)][PDF(49)4.89 M][HTML()]

    利用山东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根据环境背景特征将强降水风暴分为雷暴大风(同时伴有强降水或冰雹)为主型(简称“混合型”)和单纯强降水为主型(简称“降水为主型”),对两种类型风暴分别考虑三种分钟降水量级,在六种不同情况下对强降水风暴的低层双偏振参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分钟降水量级增大,两种类型强降水风暴低层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相移率(KDP)都随之增大,“降水为主型”风暴差分反射率(ZDR)和相关系数(CC)变化不明显,“混合型”风暴ZDR和CC减小,说明随着降水量级增大,“混合型”强降水风暴低层尺寸更大的冰雹数量增多,导致ZDR和CC减小;对于2 mm·min-1以上高强度降水,“混合型”风暴低层ZH、ZDR、KDP分别集中在50.5~57.0 dBz、1.7~2.7 dB、2.4~4.3°·km-1,CC在0.960以上,而“降水为主型”风暴低层ZH、ZDR、KDP分别集中在49.5~53.5 dBz、1.2~2.1 dB、2.5~3.9°·km-1,CC在0.970以上,说明高强度降水时多数“混合型”风暴含有大量5~10 mm左右的较小冰雹,这些较小冰雹在低层融化为大雨滴使ZDR值增大,同时也使回波强度ZH高于“降水为主型”;相同分钟降水量级情况下,“混合型”风暴低层ZH和ZDR大于“降水为主型”,CC小于“降水为主型”,因为前者内部不仅存在较多5~10 mm较小冰雹,还存在一些大的冰雹粒子;风暴低层较大的KDP对两种类型强降水均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DOI

  • 朱海斌,杨婧,纪晓玲,杨苑媛,姚姗姗
    2023,49(9):1085-1096[摘要(26)][PDF(46)12.19 M][HTML()]

    使用2011—2016年5—9月长时间序列的银川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导出产品,对宁夏北部暖季对流风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7%对流风暴的生命史小于30 min,移动速度在9~13 m·s-1,主要向偏东方向移动,且在该方向的移动速度大于其他方向。对流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集中在35~50 dBz,回波顶高大多在5~9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普遍小于10 kg·m-2。500 hPa风为宁夏北部对流风暴的引导气流。500 hPa、700 hPa受偏北风控制时,对流风暴产生的概率较低;500 hPa、700 hPa受偏南风控制时,对流风暴产生的概率相对较高。逐月来看,每年7月对流风暴核密度达到峰值;逐时来看,每日12时、13时达到峰值。贺兰山是对流风暴的高发区,其次位于灵武中北部至以北的鄂托克前旗地区的沙地。对流风暴在贺兰山的分布并不均匀,在高山—深谷地带对流风暴发生最多。
    DOI

  • 林小红,杨舒楠,王健治,尹丝雨
    2023,49(9):1097-1107[摘要(19)][PDF(41)10.11 M][HTML()]

    利用1961—2020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资料和中国台站逐日台风降水资料,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和广东)过台湾岛台风(以下简称过岛台风)不同量级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初步探讨造成过岛台风极端降水差异的成因。研究表明:九成过岛台风会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影响,年均有1.6次过岛台风暴雨事件发生。过岛台风日最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增强趋势,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暴雨极端事件呈现明显增多增强现象。不同量级日暴雨发生的频次月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7—9月为高峰季。过岛台风过程日最大降水不同量级发生的频次表明,东南沿海100 mm 以上强降水频次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减少,300 mm以上强降水频次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上,东南沿海日暴雨频次呈现由沿海向内陆不均匀快速递减特征。过岛台风暴雨对福建北部沿海地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其中福建的柘荣站是暴雨极值中心。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两组相似台风引发极端降水差异的大尺度环境对比显示:强降水组的台风中心北侧大风速区导致向岸风较大,在山脉地形作用下,山前具有更强的辐合及深厚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配合更有利的水汽条件,将低空高能高湿水汽送至中高层,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均明显强于弱降水组的台风,从而造成更强的台风暴雨。
    DOI

  • 罗娟,邓承之,朱岩,夏蘩,庞玥,朱浩楠
    2023,49(9):1108-1118[摘要(34)][PDF(71)18.64 M][HTML()]

    2022年盛夏,重庆地区出现了两段高温天气,两段高温均为先大陆高压、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重庆大陆高压阶段和副热带高压阶段的高温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大陆高压持续时间短,为高温发展阶段,高温强度弱、相对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大;副热带高压持续时间长,为高温强盛阶段,高温极端性强,干热特征显著、夜间升温明显。热力学方程诊断表明,大陆高压阶段,增温为非绝热加热和垂直运动项共同作用;副热带高压阶段,白天增温主要源于非绝热加热,其次为温度平流项,垂直运动项作用弱,夜间低空干绝热或超绝热层减弱消失,翻越云贵高原的下沉气流带来的增温效应显著增强。地表热力差异表明,副热带高压阶段较大陆高压阶段地表潜热通量下降,感热通量显著上升,地表感热直接加热大气,对地面增温作用明显。
    DOI

  • 肖莺,张俊,杜良敏,任永建,高雅琦
    2023,49(9):1119-1130[摘要(25)][PDF(40)5.24 M][HTML()]

    利用长江流域台站观测最高气温资料、梅雨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1—2020年长江流域高温站次在夏季不同时期的年代际转折特征及其环流异常。结果表明:长江流域的高温主要集中发生在中东部(105°E以东区域)。长江流域中东部夏季高温在2002年前后存在气候突变,相对于35℃阈值,37℃和40℃的高温站次在突变前后的增量更加明显。季内不同时段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非一致特征,可将其分为两类:增长平缓期,无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增长快速期,在2002年前后存在突变,且年代际相对变化率较夏季整个季节的相对变化率高。欧亚遥相关、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梅雨结束时间是造成季内非一致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增长快速期,高温年代际显著增多往往伴随着东亚遥相关的异常加强,其中相对变化率最大的两个时段在欧亚中高纬环流有着明显差异;而在增长平缓期,欧亚遥相关有小幅度的年代际增强,东亚遥相关年代际减弱,其中7月9—19日高温站次增长缓慢还和梅雨结束偏晚有关。
    DOI

  • 张英娟,高辉,丁婷,王冀
    2023,49(9):1131-1141[摘要(33)][PDF(53)4.35 M][HTML()]

    基于2008—2021年夏季1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小时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高温时长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季节内及日内等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地形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综合影响,北京夏季高温日数和高温时长呈现出中心城区及以南多、西部和北部少的特征;其中海淀、丰台和昌平是北京高温最集中的地区。在季节内尺度上,北京高温时长多的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后期至7月中旬前期,也即华北雨季开始之前的时段;其中7月上旬是北京高温最集中的旬。日内尺度上,北京高温过程出现在09—21时,14—17时尤为集中。文章还基于线性回归拟合了最高气温和高温时长的对应关系,拟合结果和实际观测相关系数高达0.82。对北京地区而言,在35℃高温阈值基础上,最高气温每升高1℃,相应的高温时长约增加1.7 h。北京高温时长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后一时段(2015—2021年)与前一时段(2008—2014年)的差值分析表明,夏季累计高温时长的差值分布和高温时长的气候态空间分布显著不同,年代际差值大值区并非位于高温日和高温时长中心。在后一时段北京高温时长在11—19时范围内均呈一致性增多,意味着后一时段日内高温时长增多,也即高温开始时间提早结束滞后。
    DOI

  • 刘远,李莹,郭增元,张颖娴,陈逸骁,丁婷,王国复
    2023,49(9):1142-1148[摘要(23)][PDF(41)4.25 M][HTML()]

    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0.13℃),是第五暖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加速上升趋势明显。北极海冰面积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韩国、印度、孟加拉国、澳大利亚东部、巴西和非洲中部和南部地区遭受暴雨洪涝;北非地区和东非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欧洲、中国、美国、日本、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热浪;北美和欧洲遭受寒流和暴风雪侵袭;强对流天气频繁袭击世界各地;全球共生成40个热带气旋,数量和强度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成因分析表明,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异常强大以及欧洲上空持续的极强暖高压,西欧地区整个对流层盛行下沉气流,造成欧洲多地出现破纪录的高温热浪;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偏西,孟加拉湾地区东部的水汽输送路径折向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在南亚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作用下低层水汽辐合极为强盛,导致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长时段维持和严重洪灾的发生。
    DOI

  • 刘一,马杰,李勇,胡莹莹
    2023,49(9):1149-1156[摘要(21)][PDF(40)2.63 M][HTML()]

    2023年6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乌拉尔山上空500 hPa高度场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86.7 mm,较常年偏少16%,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月内有5次区域性大范围降水过程,主要位于西南和江淮以南地区; 5次大范围高温过程,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华北地区。6月共有1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月内共发生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江苏、安徽、广东和广西。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北方地区干旱加剧。
    DOI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