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2020年超强梅雨研究”专栏
高温天气研究合辑
天气、气候评述栏目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3期目录
2025,51(3):-
[
摘要(
67
)
]
[
PDF
(
185
)
368.46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3期封面
2025,51(3):-
[
摘要(
43
)
]
[
PDF
(
150
)
3.20 M
]
[
HTML
(
)]
DOI
基于深圳视角的超大城市气候风险与早期预警应对展望
巢清尘,邱宗旭,冯爱青,韩振宇,杨红龙,韩钦梅,刘远,王秋玲,秦云,王阳
2025,51(3):257-268
[
摘要(
98
)
]
[
PDF
(
281
)
7.04 M
]
[
HTML
(
124
)]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变化明显,并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更为复杂。气候变化对深圳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能源负荷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一定风险,总体上弊大于利。旱涝灾害影响植被生长,珠江流域西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管理压力;热浪对居民健康构成高度风险,尤其是城市西部地区;温湿度上升推高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能源负荷;极端降水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内涝风险,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带来挑战。此外,极端灾害的跨系统风险传导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损失。早期预警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之一。深圳气候风险评估及其应对模式对全国大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启示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灾害普查与隐患排查的制度化,完善跨部门协同的早期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气候适应的韧性水平。
DOI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肖红茹,周春花,龙柯吉,谌芸,但玻
2025,51(3):269-284
[
摘要(
77
)
]
[
PDF
(
310
)
9.71 M
]
[
HTML
(
72
)]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DOI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张晓茹,纪晓玲,张亚刚,李晓攀,王海鹰
2025,51(3):285-297
[
摘要(
93
)
]
[
PDF
(
232
)
6.16 M
]
[
HTML
(
64
)]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向追踪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不同高度上的水汽输送存在明显差异。东麓型暴雨中,偏南路径为3000 m及以下高度的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57.3%~75.2%,偏西路径的贡献越往高层越大,至5000 m高度层达100%。西麓型暴雨中,偏西路径为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31.8%~67.5%,其次为偏南路径,水汽贡献率为23.8%~68.2%,偏北路径仅出现在100 m和1000 m高度层,水汽贡献率为28.9%~39.4%。东西麓型暴雨各高度层均为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达100%。欧亚大陆西风带是贺兰山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西麓型暴雨中尤为显著,各高度层(除1000 m)上该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均最高。青海—甘肃局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水域分别为东西麓型、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的次要水汽源地。横断山脉仅为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个别高度层的水汽源地,贡献率最小。
DOI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毛志远,黄彦彬,付丹红,曾敏,邢峰华,敖杰,王雨
2025,51(3):298-312
[
摘要(
49
)
]
[
PDF
(
251
)
26.24 M
]
[
HTML
(
94
)]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DOI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谷秀杰,田金华,王友贺,齐伊玲,郭紫薇
2025,51(3):313-323
[
摘要(
75
)
]
[
PDF
(
255
)
10.02 M
]
[
HTML
(
84
)]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DOI
基于多模式最优集成的浙江省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精度评估
王晨迪,朱占云,王敬凯,张加易,张玮玮
2025,51(3):324-336
[
摘要(
50
)
]
[
PDF
(
219
)
12.33 M
]
[
HTML
(
72
)]
基于2019—2023年5—10月浙江省网格化观测和数值模式预报降水数据,以浙江省32座大型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指标评估了多模式最优集成预报(OCF)模式对流域面雨量的预报精度,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模式)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CF模式对水库流域面雨量的预报精度与水库集水面积、所在地理位置以及引发降水的天气过程相关。整体而言,OCF模式对集水面积较大的大一型水库面雨量预报精度高于大二型水库;模式的预报误差主要来源于漏报,通过降低漏报率,OCF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浙中东部地区大二型水库面雨量的预报质量,尤其在预报难度较大的大雨及以上等级面雨量预报中较EC模式有明显优势;OCF模式的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其对中雨及以上等级面雨量的预报精度较EC模式有显著正调整。对于不同强降水过程而言,OCF模式在梅汛期(台汛期)对主要受梅雨(台风)影响的水库流域预报能力更高且较EC模式表现更好;OCF模式在梅汛期和台汛期整体上均表现出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逐渐提升的特征,但受台风路径预报精度影响,后者更显著、波动更大,较EC模式在24~120 h的大部分预报时效内均有明显优势。以上结果可为开展水文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必要的参考。
DOI
宁夏强对流天气FY-4A卫星云物理参数特征
邵建,郑鹏徽,裴晓蓉,张肃诏,程瑶,马贝贝,陈豫英
2025,51(3):337-348
[
摘要(
76
)
]
[
PDF
(
230
)
2.40 M
]
[
HTML
(
67
)]
采用2018—2020年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利用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卫星产品在宁夏地区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对流性的差异导致FY-4A卫星产品表现出迥异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时云顶温度、相当黑体温度主要集中在200~280 K,云状差异导致温度区间存在明显不同;雷电、冰雹时,主要区间位于210~270 K;超过50%的短时强降水、75%的雷电和90%以上的冰雹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以上,即大致5000 m(500 hPa)以上的高空;不同对流天气云滴半径有着明显的差别,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分别对应着较小云滴、中等云滴和较大云滴;云中液水含量高于500 g·m-2时易发生短时强降水,雷电介于250~400 g·m-2,而冰雹则介于400~600 g·m-2;中等强度的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有利于强降水和雷电发生维持,而冰雹则需要更深的折叠深度。除云顶温度及雷电、冰雹序列中的云顶高度表现为正态分布或准正态分布特征外,其余产品均呈现非正态分布特征。FY-4A产品与短时强降水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云顶温度和云中液水含量;与雷电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与冰雹显著相关的有云顶高度、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云中液水含量、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这些产品应在监测预警中予以重点关注。
DOI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赵琳,姜允迪,钟海玲,李想,陈鲜艳,李修仓,邹旭恺,王依然,曾红玲,崔童,尹宜舟,王有民,周星妍,朱晓金,代潭龙,乔琦,陈逸骁,吕卓卓,章大全
2025,51(3):349-357
[
摘要(
160
)
]
[
PDF
(
284
)
8.81 M
]
[
HTML
(
162
)]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DOI
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李想,郑志海,韩荣青
2025,51(3):358-368
[
摘要(
72
)
]
[
PDF
(
205
)
12.60 M
]
[
HTML
(
64
)]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河流域汛情重。对“夏季全国气温偏高,初夏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多以及盛夏南方地区高温过程多”的预测与实况相符。预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台风偏少背景下影响华南降水的极端性估计不足。动力气候模式对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形势预测与实况比较一致,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偏多、全国气温偏高的趋势预测也与实况基本相符。文章从年代际和年际等时间尺度,对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进行分析和评估,2023/2024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样、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均非常显著,而积雪和极冰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弱,因此重点考虑三大洋海温的分布对汛期气候的影响。实况表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有利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
DOI
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聂高臻,许映龙,王海平
2025,51(3):369-381
[
摘要(
79
)
]
[
PDF
(
247
)
19.40 M
]
[
HTML
(
96
)]
利用1949—2023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3年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业务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的台风生成频数和登陆频数均偏少,台风极值强度和登陆强度均偏强,台风生成源地偏东,南海台风偏少,夏季台风登陆数偏少,台风登陆地段集中,台风深入内陆,影响范围广,灾害影响重。2023年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创历史新低;1~4 d内中央气象台路径预报误差高于日本气象厅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1~5 d时效的台风强度预报误差有所增加,预报优于日本气象厅,差于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台风杜苏芮和海葵分别给华北和华南带来了大范围极端降水,台风残涡的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水汽供应均有可能是形成极端降水的重要原因。对台风卡努的分析表明,热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双台风效应都能造成台风路径的转折。
DOI
2024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赵隽莹,饶晓琴
2025,51(3):382-388
[
摘要(
62
)
]
[
PDF
(
201
)
5.49 M
]
[
HTML
(
107
)]
2024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印缅槽偏弱,不利于我国降水天气的发生。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3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5.5%,为历史同期第五低;中东部雨雪稀少,北京、天津、辽宁降雪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少;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降水偏少8成以上,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全国平均气温为-2.9℃,较常年同期偏高0.1℃。月内冷空气较为活跃,出现了4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3日强冷空气导致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28—29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其中江南地区、华南东部等地局地降温超过12℃。月内我国北方地区多大风天气,内蒙古、甘肃、宁夏局地出现沙尘天气;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好,雾霾过程次数和强度较10年同期明显偏弱。
DOI
2025年第51卷3期目录
2025,51(3):-
[
摘要(
67
)
]
[
PDF
(
185
)
368.46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3期封面
2025,51(3):-
[
摘要(
43
)
]
[
PDF
(
150
)
3.20 M
]
[
HTML
(
)]
DOI
基于深圳视角的超大城市气候风险与早期预警应对展望
巢清尘,邱宗旭,冯爱青,韩振宇,杨红龙,韩钦梅,刘远,王秋玲,秦云,王阳
2025,51(3):257-268
[
摘要(
98
)
]
[
PDF
(
281
)
7.04 M
]
[
HTML
(
124
)]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变化明显,并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更为复杂。气候变化对深圳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能源负荷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一定风险,总体上弊大于利。旱涝灾害影响植被生长,珠江流域西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管理压力;热浪对居民健康构成高度风险,尤其是城市西部地区;温湿度上升推高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能源负荷;极端降水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内涝风险,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带来挑战。此外,极端灾害的跨系统风险传导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损失。早期预警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之一。深圳气候风险评估及其应对模式对全国大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启示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灾害普查与隐患排查的制度化,完善跨部门协同的早期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气候适应的韧性水平。
DOI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肖红茹,周春花,龙柯吉,谌芸,但玻
2025,51(3):269-284
[
摘要(
77
)
]
[
PDF
(
310
)
9.71 M
]
[
HTML
(
72
)]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DOI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
张晓茹,纪晓玲,张亚刚,李晓攀,王海鹰
2025,51(3):285-297
[
摘要(
93
)
]
[
PDF
(
232
)
6.16 M
]
[
HTML
(
64
)]
基于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0°×1.0°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逐6 h再分析数据,利用拉格朗日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结合聚类和气块追踪分析法,对2001—2019年贺兰山东麓、西麓及东西麓暴雨过程不同高度水汽输送进行后向追踪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不同高度上的水汽输送存在明显差异。东麓型暴雨中,偏南路径为3000 m及以下高度的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57.3%~75.2%,偏西路径的贡献越往高层越大,至5000 m高度层达100%。西麓型暴雨中,偏西路径为主要输送路径,水汽贡献率为31.8%~67.5%,其次为偏南路径,水汽贡献率为23.8%~68.2%,偏北路径仅出现在100 m和1000 m高度层,水汽贡献率为28.9%~39.4%。东西麓型暴雨各高度层均为偏西路径,水汽贡献率达100%。欧亚大陆西风带是贺兰山暴雨的主要水汽源地,在东西麓型暴雨中尤为显著,各高度层(除1000 m)上该源地的水汽贡献率均最高。青海—甘肃局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黑海—里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水域分别为东西麓型、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的次要水汽源地。横断山脉仅为东麓型和西麓型暴雨个别高度层的水汽源地,贡献率最小。
DOI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毛志远,黄彦彬,付丹红,曾敏,邢峰华,敖杰,王雨
2025,51(3):298-312
[
摘要(
49
)
]
[
PDF
(
251
)
26.24 M
]
[
HTML
(
94
)]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DOI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谷秀杰,田金华,王友贺,齐伊玲,郭紫薇
2025,51(3):313-323
[
摘要(
75
)
]
[
PDF
(
255
)
10.02 M
]
[
HTML
(
84
)]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DOI
基于多模式最优集成的浙江省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精度评估
王晨迪,朱占云,王敬凯,张加易,张玮玮
2025,51(3):324-336
[
摘要(
50
)
]
[
PDF
(
219
)
12.33 M
]
[
HTML
(
72
)]
基于2019—2023年5—10月浙江省网格化观测和数值模式预报降水数据,以浙江省32座大型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指标评估了多模式最优集成预报(OCF)模式对流域面雨量的预报精度,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模式)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CF模式对水库流域面雨量的预报精度与水库集水面积、所在地理位置以及引发降水的天气过程相关。整体而言,OCF模式对集水面积较大的大一型水库面雨量预报精度高于大二型水库;模式的预报误差主要来源于漏报,通过降低漏报率,OCF模式可以显著提升浙中东部地区大二型水库面雨量的预报质量,尤其在预报难度较大的大雨及以上等级面雨量预报中较EC模式有明显优势;OCF模式的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逐渐降低,但其对中雨及以上等级面雨量的预报精度较EC模式有显著正调整。对于不同强降水过程而言,OCF模式在梅汛期(台汛期)对主要受梅雨(台风)影响的水库流域预报能力更高且较EC模式表现更好;OCF模式在梅汛期和台汛期整体上均表现出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逐渐提升的特征,但受台风路径预报精度影响,后者更显著、波动更大,较EC模式在24~120 h的大部分预报时效内均有明显优势。以上结果可为开展水文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必要的参考。
DOI
宁夏强对流天气FY-4A卫星云物理参数特征
邵建,郑鹏徽,裴晓蓉,张肃诏,程瑶,马贝贝,陈豫英
2025,51(3):337-348
[
摘要(
76
)
]
[
PDF
(
230
)
2.40 M
]
[
HTML
(
67
)]
采用2018—2020年FY-4A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观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利用正态分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卫星产品在宁夏地区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对流性的差异导致FY-4A卫星产品表现出迥异的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时云顶温度、相当黑体温度主要集中在200~280 K,云状差异导致温度区间存在明显不同;雷电、冰雹时,主要区间位于210~270 K;超过50%的短时强降水、75%的雷电和90%以上的冰雹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以上,即大致5000 m(500 hPa)以上的高空;不同对流天气云滴半径有着明显的差别,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分别对应着较小云滴、中等云滴和较大云滴;云中液水含量高于500 g·m-2时易发生短时强降水,雷电介于250~400 g·m-2,而冰雹则介于400~600 g·m-2;中等强度的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有利于强降水和雷电发生维持,而冰雹则需要更深的折叠深度。除云顶温度及雷电、冰雹序列中的云顶高度表现为正态分布或准正态分布特征外,其余产品均呈现非正态分布特征。FY-4A产品与短时强降水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云顶温度和云中液水含量;与雷电显著相关的有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与冰雹显著相关的有云顶高度、对流层折叠最深深度、云中液水含量、相当黑体温度和云顶温度,这些产品应在监测预警中予以重点关注。
DOI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赵琳,姜允迪,钟海玲,李想,陈鲜艳,李修仓,邹旭恺,王依然,曾红玲,崔童,尹宜舟,王有民,周星妍,朱晓金,代潭龙,乔琦,陈逸骁,吕卓卓,章大全
2025,51(3):349-357
[
摘要(
160
)
]
[
PDF
(
284
)
8.81 M
]
[
HTML
(
162
)]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DOI
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李想,郑志海,韩荣青
2025,51(3):358-368
[
摘要(
72
)
]
[
PDF
(
205
)
12.60 M
]
[
HTML
(
64
)]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河流域汛情重。对“夏季全国气温偏高,初夏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多以及盛夏南方地区高温过程多”的预测与实况相符。预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台风偏少背景下影响华南降水的极端性估计不足。动力气候模式对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形势预测与实况比较一致,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偏多、全国气温偏高的趋势预测也与实况基本相符。文章从年代际和年际等时间尺度,对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进行分析和评估,2023/2024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样、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均非常显著,而积雪和极冰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弱,因此重点考虑三大洋海温的分布对汛期气候的影响。实况表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有利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
DOI
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聂高臻,许映龙,王海平
2025,51(3):369-381
[
摘要(
79
)
]
[
PDF
(
247
)
19.40 M
]
[
HTML
(
96
)]
利用1949—2023年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资料、2023年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和强度实时业务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逐6 h再分析资料等,对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的台风生成频数和登陆频数均偏少,台风极值强度和登陆强度均偏强,台风生成源地偏东,南海台风偏少,夏季台风登陆数偏少,台风登陆地段集中,台风深入内陆,影响范围广,灾害影响重。2023年中央气象台24 h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创历史新低;1~4 d内中央气象台路径预报误差高于日本气象厅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1~5 d时效的台风强度预报误差有所增加,预报优于日本气象厅,差于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台风杜苏芮和海葵分别给华北和华南带来了大范围极端降水,台风残涡的长时间维持、良好的水汽供应均有可能是形成极端降水的重要原因。对台风卡努的分析表明,热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双台风效应都能造成台风路径的转折。
DOI
2024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赵隽莹,饶晓琴
2025,51(3):382-388
[
摘要(
62
)
]
[
PDF
(
201
)
5.49 M
]
[
HTML
(
107
)]
2024年1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印缅槽偏弱,不利于我国降水天气的发生。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5.3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5.5%,为历史同期第五低;中东部雨雪稀少,北京、天津、辽宁降雪日数为历史同期最少;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降水偏少8成以上,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全国平均气温为-2.9℃,较常年同期偏高0.1℃。月内冷空气较为活跃,出现了4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3日强冷空气导致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28—29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其中江南地区、华南东部等地局地降温超过12℃。月内我国北方地区多大风天气,内蒙古、甘肃、宁夏局地出现沙尘天气;全国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好,雾霾过程次数和强度较10年同期明显偏弱。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江苏省冬小麦低温冻害强度指数构建及时空特征
王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
基于高分辨率资料的东北冷涡气候特征分析
刘玉莲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姜琪
渤海湾飑线入海增强机制的个例研究
梅婵娟
登陆台风热力非对称结构对路径偏折的影响
吴胜蓝
2023年6月29日湘西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与预报偏差分析
陈红专
一次暖区短对流组织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罗静
激光测风雷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速度对比与分析
滕玉鹏
探空气球漂移对微波辐射计与探空温度差异的影响
董自鹏
近40年华南地区水汽收支变化特征及与降水的相关分析
王乙竹
华西秋雨期的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唐红玉
2023年滇西南一次强风暴过程形成机制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高正南
北京地区一种弱风速带包裹型边界层急流现象的研究
王嘉鑫
三次不同冷空气过程对登闽台风极端降水影响的对比分析
郑秀丽
La Ni?a事件海温异常对2022年9月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刘达
鄂西地区一次低层锋生背景下的极端强降水MCS组织化观测分析
章翠红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
热带气旋外雨带长生命史对流尺度上升运动的演变机制
方俏娴
一次冬季高架雷暴的环境场和结构分析
钱卓蕾
2020年超长梅雨期间多模式对新安江流域降水预报评估
王丹
基于Copula函数的山东强降水重现期分析
刘思宇
宁夏六盘山区一次局地特大冰雹的雷达观测特征
余文梅
GTS12与GTS1探空仪平行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和评估
杨国彬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分析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
影响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准确测量的关键因子分析及其标定效果检验
徐黄飞
基于MODE方法的2022年极端龙舟水过程模式降水预报偏差...
高翠翠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方法研究
王振亚
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雨洪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分析
王孝慈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
张志坚
BCC-CPSv3次季节降水预测在长江流域汛期的检验评估
孙晨
云雷达功率谱去噪新方法研究及其云物理反演应用
马宁堃
雷暴大风形成机理和临近预报的研究进展
崔新艳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240
)
]
[
PDF (
27300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209
)
]
[
PDF (
23272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84
)
]
[
PDF (
20319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777
)
]
[
PDF (
18862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767
)
]
[
PDF (
18901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732
)
]
[
PDF (
17168
)
1.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553
)
]
[
PDF (
30264
)
93.63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519
)
]
[
PDF (
16666
)
2.02 M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326
)
]
[
PDF (
18493
)
927.10 K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322
)
]
[
PDF (
21975
)
835.78 K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293
)
]
[
PDF (
14322
)
4.72 M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288
)
]
[
PDF (
18409
)
1.06 M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280
)
]
[
PDF (
13231
)
2.97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214
)
]
[
PDF (
36047
)
1.59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93
)
]
[
PDF (
37283
)
3.95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92
)
]
[
PDF (
21448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4041
)
]
[
PDF (
18130
)
3.45 M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4009
)
]
[
PDF (
14320
)
7.47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4009
)
]
[
PDF (
12522
)
652.02 K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77
)
]
[
PDF (
24629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291
)
]
[
PDF (
45755
)
10.45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93
)
]
[
PDF (
37283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214
)
]
[
PDF (
36047
)
1.59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1964
)
]
[
PDF (
34043
)
482.29 K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576
)
]
[
PDF (
31225
)
14.01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553
)
]
[
PDF (
30264
)
93.63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646
)
]
[
PDF (
30093
)
13.61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839
)
]
[
PDF (
27660
)
12.25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240
)
]
[
PDF (
27300
)
8.18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449
)
]
[
PDF (
25086
)
21.10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77
)
]
[
PDF (
24629
)
3.0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811
)
]
[
PDF (
23998
)
13.95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209
)
]
[
PDF (
23272
)
4.52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190
)
]
[
PDF (
22500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3033
)
]
[
PDF (
22020
)
5.53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322
)
]
[
PDF (
21975
)
835.78 K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92
)
]
[
PDF (
21448
)
4.89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569
)
]
[
PDF (
21416
)
13.74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2948
)
]
[
PDF (
21024
)
1.03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84
)
]
[
PDF (
20319
)
2.65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