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2020年超强梅雨研究”专栏
高温天气研究合辑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1期目录
2025,51(1):-
[
摘要(
16
)
]
[
PDF
(
44
)
352.55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1期封面
2025,51(1):-
[
摘要(
9
)
]
[
PDF
(
27
)
3.18 M
]
[
HTML
(
)]
DOI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梅婵娟,王秀明,刘晓玲,万夫敬,张灿
2025,51(1):1-16
[
摘要(
19
)
]
[
PDF
(
105
)
14.29 M
]
[
HTML
(
)]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了海上雷暴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涵盖了海上雷暴观测手段与技术、活动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等内容,梳理并探讨全球海上雷暴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性问题。在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来国内海上雷暴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强化海上观测系统建设、构建海上雷暴数据集、深化海上雷暴形成机理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构建精确预测模型等。文章旨在梳理有关海上雷暴研究的理论成果,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航海和海上作业的安全,减轻海上雷暴带来的不利影响。
DOI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赵俊虎,赵语欣,贾小龙,张涵,熊开国,曾宇星
2025,51(1):17-29
[
摘要(
25
)
]
[
PDF
(
169
)
19.47 M
]
[
HTML
(
)]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DOI
加密探空与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改善研究
吴义凯,王成刚,苗世光
2025,51(1):30-42
[
摘要(
12
)
]
[
PDF
(
51
)
3.25 M
]
[
HTML
(
)]
利用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大兴站获得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与逐1 h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基于WRF模式与WRFDA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分别进行仅同化加密探空资料(S-DA)、仅同化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A-DA)以及同时同化以上两种资料(M-DA)的同化试验,研究三组资料同化方案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的改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加密探空资料对于改善模拟结果起核心作用,可使边界层范围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65%、61%、22%。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垂直方向的模拟结果亦有贡献,但改善力度小、影响范围低。M-DA试验与S-DA试验结果相仿。水平方向上,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范围广,加密探空资料改善力度较强,然而影响范围小。M-DA试验综合两种资料的优势,可使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结果。同化时效性方面,同化试验对边界层内热力状态的改善影响时间较长,对湿度状态与动力结构的改善影响时间较短,其中M-DA试验对热力状态的改善影响最多可延长至预报6 h,对湿度与动力结构的改善影响最多可延长至预报3 h。综上,同时同化加密探空与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要比单独同化任一资料的效果更好,两种资料在同化后可以相互补充各自的不足,能较强地改善模式的初始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界层模拟结果的准确度。
DOI
弱垂直风切变下江苏下击暴流统计特征
熊希颖,王秀明,俞小鼎
2025,51(1):43-56
[
摘要(
9
)
]
[
PDF
(
80
)
3.43 M
]
[
HTML
(
)]
为研究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下击暴流特征,基于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地面(10 m)极大风资料以及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筛选出江苏2019—2020年6—9月弱垂直风切变下381次下击暴流事件,并按尺度分为微下击暴流、宏下击暴流和下击暴流簇。统计结果表明:江苏地区6—9月64.9%的雷暴日伴随下击暴流,平均每个下击暴流日发生8次下击暴流事件;三类下击暴流占比分别为:微下击暴流21.7%、宏下击暴流47.6%、下击暴流簇30.7%,集中出现在15—16时(北京时);基于雷达径向速度,下击暴流平均持续时间为25.4 min,平均强度(辐散速度对风速差值或低仰角极大风)为22 m·s-1,仅7个下击暴流样本达到致灾大风标准(低仰角径向速度达25 m·s-1或辐散速度对差值达40 m·s-1),下击暴流引发的地面气象站观测极大风均值为15.5 m·s-1,表明其致灾性不太强;下击暴流低仰角径向速度模态以辐散速度对型为主(73.3%),但多为非对称型,仅有6.1%的下击暴流为对称的辐散速度对结构,26.7%的下击暴流表现为低仰角强风。
DOI
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龙柯吉,康岚,黄晓龙,陈朝平,但玻,周威,张武龙
2025,51(1):57-67
[
摘要(
13
)
]
[
PDF
(
88
)
5.10 M
]
[
HTML
(
)]
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虽然雷暴大风发生频次较低,但造成的影响重大,现有的客观预报产品较少且时间分辨率低,为进一步提升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预报准确率,综合考虑地形因子、模式物理量因子和时间因子,根据海拔高度将四川分为高海拔区和低海拔区,利用2018—2021年数据基于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法、极端随机树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区构建雷暴大风预报模型,对2022年进行预报,获得逐3 h雷暴大风潜势预报,再利用气候背景将3 h预报时间降尺度到1 h,形成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并检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逐3 h雷暴大风预报以自适应提升法效果最优,长时间检验和个例检验都表明,基于自适应提升法获得的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产品优于中央气象台产品,TS评分由0.0104提升至0.0595,空报率由0.988下降至0.808,业务应用价值较高。
DOI
基于双偏振雷达和FY-4A卫星资料的一次湖南秋季强冰雹预警特征分析
杨湘婧,唐明晖,袁韬,兰明才,彭听听
2025,51(1):68-84
[
摘要(
15
)
]
[
PDF
(
121
)
11.98 M
]
[
HTML
(
)]
为提升秋季冰雹监测预警能力,基于双偏振雷达和风云四号A星(FY-4A)资料,对2023年11月湖南一次罕见的秋季强冰雹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预警特征。研究发现:(1)强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在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水平反射率因子ZH≥65 dBz)底部接近地面,相关系数(CC)<0.9,差分传播相移率(KDP)为空洞,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为-3~0 dB,对应直径≥5 cm的大冰雹降落,与实况吻合。(2)ZDR柱上升和下降可表征上升气流的加强和减弱,ZDR结合CC有助于识别三体散射(TBSS)和旁瓣特征。强回波面积和质心高度对超级单体风暴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结合监测可使冰雹预警提前量达12 min以上。此次过程超级单体造成的TBSS长度达到罕见的73 km,TBSS的出现、风暴顶辐散呈明显减弱趋势较降雹时间提前17 min以上。(3)冰雹、雷暴大风发生区域与冰雹云黑体亮温(TBB)、云顶温度(CTT)、云顶高度(CTH)、云顶气压(CTP)梯度大值区对应较好。结合雷达分析冰雹云发展过程发现,可将TBB≤-58℃,CTT≤-56℃,CTH≥13 km,CTP≤180 hPa且TBB≤-52℃面积持续增大作为FY-4A卫星秋季冰雹云特征参量的监测预警指标。(4)TBB最大递减率发生时间较降雹时间提前11 min以上。13.3 μm和10.8 μm通道亮温差对冰雹云的发展和减弱反应最为敏感,6.5 μm 和10.8 μm通道亮温差则在单站对流监测指标中对冰雹过境前后较其他亮温差反应敏感。
DOI
河套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形成及其对流触发作用
孙永刚,孟雪峰,计燕霞,崔曲馨,刘珂,云静波,姜雨蒙
2025,51(1):85-96
[
摘要(
12
)
]
[
PDF
(
77
)
15.01 M
]
[
HTML
(
)]
利用加密小球探空、野外地面加密观测站、ERA5再分析资料、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7—8月内蒙古黄河河套地区由河套灌区与库布奇沙漠地表差异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BLCL)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BLCL是由地表差异、边界层大气环流、复杂地形共同影响所形成,主要发生在河套灌区东南部的库布奇沙漠地区,长度在100~200 km,为浅薄系统,垂直厚度约为1000~1100 m。BLCL日变化明显,在12:00—17:00为高发时段,占80%。7—8月BLCL形成概率高达60%,且有39%的BLCL会触发对流。BLCL形成的预报指标为:河套灌区杭锦后旗较库布奇沙漠哈百来更的2 m气温低2.5℃以上、露点温度高6℃以上、相对湿度高20%以上;河套套内库布奇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区域为持续强劲的偏南风,地面10 m风速大值中心大于4 m·s-1;海平面气压场西低东高,黄河“几”字弯为等压线密集带,气压梯度达3~4 hPa·100 km-1。BLCL的形成对对流触发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对流触发、加强、组织等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天气系统叠加配置下会触发局地对流、有组织强对流,导致河套地区暴雨等天气。河套BLCL在这一特定地区的生成和对流触发作用,与河套地区降水自西向东急剧增多的分布特征关系密切。
DOI
基于多源资料的路面温度实况模型构建
冯蕾,袁晓玉,赵瑞,苗蕾,林明宇,王然
2025,51(1):97-109
[
摘要(
12
)
]
[
PDF
(
49
)
5.85 M
]
[
HTML
(
)]
选取北方三个试验区域(北京和天津、陕西和甘肃、青海),使用交通气象站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地表温度产品、中国逐小时降水实时融合实况分析产品(CMPAS)和FY-4A反演地表辐射产品,研究路面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线性回归、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分季节、分时段构建路面温度实况模型,开展模型效果检验,探讨不同方法、不同数据组合的效果以及模型的空间泛化能力。结果表明:路面温度与道路环境气象因子显著相关,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和时段差异;基于不同方法构建的路面温度实况模型结果差异不大,均能较好地再现夏季路面高温和冬季路面低温的逐日变化,冬季平均误差明显低于夏季。应用卫星产品可显著提升夏季路面高温实况模型效果;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与本站模型相比,路面温度误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北京和天津地区误差增加幅度最小。
DOI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想,郑志海
2025,51(1):110-121
[
摘要(
16
)
]
[
PDF
(
112
)
13.63 M
]
[
HTML
(
)]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DOI
2024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曹迈,吕心艳
2025,51(1):122-128
[
摘要(
12
)
]
[
PDF
(
78
)
9.31 M
]
[
HTML
(
)]
2024年10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现多波形,欧亚地区呈“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强度偏强,亚洲东部有热带低值系统活动。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6℃,较常年同期(10.6℃)偏高1.0℃;平均降水量为39.0 mm,比常年同期(35.6 mm)偏多10%。月内,共6次冷空气过程、5次主要降水过程、3个台风影响我国;其中9月29日至10月3日冷空气过程为全国型寒潮,3次主要降水过程与台风有关。
DOI
2025年第51卷1期目录
2025,51(1):-
[
摘要(
16
)
]
[
PDF
(
44
)
352.55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1期封面
2025,51(1):-
[
摘要(
9
)
]
[
PDF
(
27
)
3.18 M
]
[
HTML
(
)]
DOI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梅婵娟,王秀明,刘晓玲,万夫敬,张灿
2025,51(1):1-16
[
摘要(
19
)
]
[
PDF
(
105
)
14.29 M
]
[
HTML
(
)]
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海上雷暴对航海及海上作业等产生的影响愈发严重。然而,由于对海上雷暴的特性和机理认识不足,加之海上观测资料匮乏,导致海上雷暴的监测与预报困难较大。针对上述问题,从气象预报视角全面概述了海上雷暴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涵盖了海上雷暴观测手段与技术、活动特征以及形成机理等内容,梳理并探讨全球海上雷暴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性问题。在回顾的基础上讨论了未来国内海上雷暴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强化海上观测系统建设、构建海上雷暴数据集、深化海上雷暴形成机理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构建精确预测模型等。文章旨在梳理有关海上雷暴研究的理论成果,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航海和海上作业的安全,减轻海上雷暴带来的不利影响。
DOI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赵俊虎,赵语欣,贾小龙,张涵,熊开国,曾宇星
2025,51(1):17-29
[
摘要(
25
)
]
[
PDF
(
169
)
19.47 M
]
[
HTML
(
)]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DOI
加密探空与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同化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改善研究
吴义凯,王成刚,苗世光
2025,51(1):30-42
[
摘要(
12
)
]
[
PDF
(
51
)
3.25 M
]
[
HTML
(
)]
利用2016年8月28日至9月2日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大兴站获得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与逐1 h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基于WRF模式与WRFDA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分别进行仅同化加密探空资料(S-DA)、仅同化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A-DA)以及同时同化以上两种资料(M-DA)的同化试验,研究三组资料同化方案对北京地区边界层数值模拟的改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加密探空资料对于改善模拟结果起核心作用,可使边界层范围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65%、61%、22%。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垂直方向的模拟结果亦有贡献,但改善力度小、影响范围低。M-DA试验与S-DA试验结果相仿。水平方向上,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范围广,加密探空资料改善力度较强,然而影响范围小。M-DA试验综合两种资料的优势,可使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结果。同化时效性方面,同化试验对边界层内热力状态的改善影响时间较长,对湿度状态与动力结构的改善影响时间较短,其中M-DA试验对热力状态的改善影响最多可延长至预报6 h,对湿度与动力结构的改善影响最多可延长至预报3 h。综上,同时同化加密探空与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要比单独同化任一资料的效果更好,两种资料在同化后可以相互补充各自的不足,能较强地改善模式的初始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界层模拟结果的准确度。
DOI
弱垂直风切变下江苏下击暴流统计特征
熊希颖,王秀明,俞小鼎
2025,51(1):43-56
[
摘要(
9
)
]
[
PDF
(
80
)
3.43 M
]
[
HTML
(
)]
为研究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的下击暴流特征,基于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地面(10 m)极大风资料以及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筛选出江苏2019—2020年6—9月弱垂直风切变下381次下击暴流事件,并按尺度分为微下击暴流、宏下击暴流和下击暴流簇。统计结果表明:江苏地区6—9月64.9%的雷暴日伴随下击暴流,平均每个下击暴流日发生8次下击暴流事件;三类下击暴流占比分别为:微下击暴流21.7%、宏下击暴流47.6%、下击暴流簇30.7%,集中出现在15—16时(北京时);基于雷达径向速度,下击暴流平均持续时间为25.4 min,平均强度(辐散速度对风速差值或低仰角极大风)为22 m·s-1,仅7个下击暴流样本达到致灾大风标准(低仰角径向速度达25 m·s-1或辐散速度对差值达40 m·s-1),下击暴流引发的地面气象站观测极大风均值为15.5 m·s-1,表明其致灾性不太强;下击暴流低仰角径向速度模态以辐散速度对型为主(73.3%),但多为非对称型,仅有6.1%的下击暴流为对称的辐散速度对结构,26.7%的下击暴流表现为低仰角强风。
DOI
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龙柯吉,康岚,黄晓龙,陈朝平,但玻,周威,张武龙
2025,51(1):57-67
[
摘要(
13
)
]
[
PDF
(
88
)
5.10 M
]
[
HTML
(
)]
地形复杂的四川地区,虽然雷暴大风发生频次较低,但造成的影响重大,现有的客观预报产品较少且时间分辨率低,为进一步提升四川复杂地形下雷暴大风预报准确率,综合考虑地形因子、模式物理量因子和时间因子,根据海拔高度将四川分为高海拔区和低海拔区,利用2018—2021年数据基于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法、极端随机树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分区构建雷暴大风预报模型,对2022年进行预报,获得逐3 h雷暴大风潜势预报,再利用气候背景将3 h预报时间降尺度到1 h,形成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并检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逐3 h雷暴大风预报以自适应提升法效果最优,长时间检验和个例检验都表明,基于自适应提升法获得的0~12 h逐小时雷暴大风预报产品优于中央气象台产品,TS评分由0.0104提升至0.0595,空报率由0.988下降至0.808,业务应用价值较高。
DOI
基于双偏振雷达和FY-4A卫星资料的一次湖南秋季强冰雹预警特征分析
杨湘婧,唐明晖,袁韬,兰明才,彭听听
2025,51(1):68-84
[
摘要(
15
)
]
[
PDF
(
121
)
11.98 M
]
[
HTML
(
)]
为提升秋季冰雹监测预警能力,基于双偏振雷达和风云四号A星(FY-4A)资料,对2023年11月湖南一次罕见的秋季强冰雹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预警特征。研究发现:(1)强冰雹由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在降雹阶段,强回波中心(水平反射率因子ZH≥65 dBz)底部接近地面,相关系数(CC)<0.9,差分传播相移率(KDP)为空洞,差分反射率因子(ZDR)为-3~0 dB,对应直径≥5 cm的大冰雹降落,与实况吻合。(2)ZDR柱上升和下降可表征上升气流的加强和减弱,ZDR结合CC有助于识别三体散射(TBSS)和旁瓣特征。强回波面积和质心高度对超级单体风暴不同发展阶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结合监测可使冰雹预警提前量达12 min以上。此次过程超级单体造成的TBSS长度达到罕见的73 km,TBSS的出现、风暴顶辐散呈明显减弱趋势较降雹时间提前17 min以上。(3)冰雹、雷暴大风发生区域与冰雹云黑体亮温(TBB)、云顶温度(CTT)、云顶高度(CTH)、云顶气压(CTP)梯度大值区对应较好。结合雷达分析冰雹云发展过程发现,可将TBB≤-58℃,CTT≤-56℃,CTH≥13 km,CTP≤180 hPa且TBB≤-52℃面积持续增大作为FY-4A卫星秋季冰雹云特征参量的监测预警指标。(4)TBB最大递减率发生时间较降雹时间提前11 min以上。13.3 μm和10.8 μm通道亮温差对冰雹云的发展和减弱反应最为敏感,6.5 μm 和10.8 μm通道亮温差则在单站对流监测指标中对冰雹过境前后较其他亮温差反应敏感。
DOI
河套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形成及其对流触发作用
孙永刚,孟雪峰,计燕霞,崔曲馨,刘珂,云静波,姜雨蒙
2025,51(1):85-96
[
摘要(
12
)
]
[
PDF
(
77
)
15.01 M
]
[
HTML
(
)]
利用加密小球探空、野外地面加密观测站、ERA5再分析资料、临河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7—8月内蒙古黄河河套地区由河套灌区与库布奇沙漠地表差异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BLCL)及其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河套BLCL是由地表差异、边界层大气环流、复杂地形共同影响所形成,主要发生在河套灌区东南部的库布奇沙漠地区,长度在100~200 km,为浅薄系统,垂直厚度约为1000~1100 m。BLCL日变化明显,在12:00—17:00为高发时段,占80%。7—8月BLCL形成概率高达60%,且有39%的BLCL会触发对流。BLCL形成的预报指标为:河套灌区杭锦后旗较库布奇沙漠哈百来更的2 m气温低2.5℃以上、露点温度高6℃以上、相对湿度高20%以上;河套套内库布奇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区域为持续强劲的偏南风,地面10 m风速大值中心大于4 m·s-1;海平面气压场西低东高,黄河“几”字弯为等压线密集带,气压梯度达3~4 hPa·100 km-1。BLCL的形成对对流触发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对流触发、加强、组织等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天气系统叠加配置下会触发局地对流、有组织强对流,导致河套地区暴雨等天气。河套BLCL在这一特定地区的生成和对流触发作用,与河套地区降水自西向东急剧增多的分布特征关系密切。
DOI
基于多源资料的路面温度实况模型构建
冯蕾,袁晓玉,赵瑞,苗蕾,林明宇,王然
2025,51(1):97-109
[
摘要(
12
)
]
[
PDF
(
49
)
5.85 M
]
[
HTML
(
)]
选取北方三个试验区域(北京和天津、陕西和甘肃、青海),使用交通气象站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地表温度产品、中国逐小时降水实时融合实况分析产品(CMPAS)和FY-4A反演地表辐射产品,研究路面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基于线性回归、随机森林、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分季节、分时段构建路面温度实况模型,开展模型效果检验,探讨不同方法、不同数据组合的效果以及模型的空间泛化能力。结果表明:路面温度与道路环境气象因子显著相关,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季节和时段差异;基于不同方法构建的路面温度实况模型结果差异不大,均能较好地再现夏季路面高温和冬季路面低温的逐日变化,冬季平均误差明显低于夏季。应用卫星产品可显著提升夏季路面高温实况模型效果;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与本站模型相比,路面温度误差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北京和天津地区误差增加幅度最小。
DOI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想,郑志海
2025,51(1):110-121
[
摘要(
16
)
]
[
PDF
(
112
)
13.63 M
]
[
HTML
(
)]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DOI
2024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曹迈,吕心艳
2025,51(1):122-128
[
摘要(
12
)
]
[
PDF
(
78
)
9.31 M
]
[
HTML
(
)]
2024年10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现多波形,欧亚地区呈“两槽一脊”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强度偏强,亚洲东部有热带低值系统活动。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6℃,较常年同期(10.6℃)偏高1.0℃;平均降水量为39.0 mm,比常年同期(35.6 mm)偏多10%。月内,共6次冷空气过程、5次主要降水过程、3个台风影响我国;其中9月29日至10月3日冷空气过程为全国型寒潮,3次主要降水过程与台风有关。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2023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聂高臻
基于多模式最优集成的浙江水库流域面雨量预报精度评估
王晨迪
一次大型客机自然结冰取证试飞过程的天气条件分析
倪洪波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肖红茹
秋汛期汉江上游编号洪水雨洪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分析
王孝慈
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毛志远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向异常识别方法
张志坚
BCC-CPSv3次季节降水预测在长江流域汛期的检验评估
孙晨
天津机场一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孙一昕
基于YOLOv5与DeepSort对天气雷达数据鸟杂波的识...
姚文
云雷达功率谱去噪新方法研究及其云物理反演应用
马宁堃
秋汛期汉江上游致洪暴雨过程特征及天气概念模型分析
王孝慈
水平分辨率对CMA-REPS集合预报技巧的影响研究
叶茂
SAPEI在皖北夏玉米苗期涝渍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许 莹
模糊逻辑法在天气雷达地物杂波识别上的应用综述
杜小勇
贺兰山不同区域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对比分析
张晓茹
冰雹微物理影响对流云降水的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李喆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对合并型弓状回波...
杨雪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
徐同
FY-3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的大气衰减特性分析
吴琼
雷暴大风形成机理和临近预报的研究进展
崔新艳
近20年河北地区气溶胶及云降水微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
董晓波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湖南网格气温预报模型
卢姝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指数构建及统计特征
谷秀杰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82
)
]
[
PDF (
23090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157
)
]
[
PDF (
19079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38
)
]
[
PDF (
16823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712
)
]
[
PDF (
17588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706
)
]
[
PDF (
15787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693
)
]
[
PDF (
14232
)
1.02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471
)
]
[
PDF (
15875
)
2.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67
)
]
[
PDF (
28928
)
93.63 M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280
)
]
[
PDF (
15450
)
927.10 K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245
)
]
[
PDF (
15034
)
1.06 M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244
)
]
[
PDF (
11105
)
4.7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243
)
]
[
PDF (
18464
)
835.78 K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233
)
]
[
PDF (
10283
)
2.97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63
)
]
[
PDF (
31473
)
1.59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20
)
]
[
PDF (
32279
)
3.95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54
)
]
[
PDF (
17576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3995
)
]
[
PDF (
15116
)
3.45 M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3969
)
]
[
PDF (
11231
)
7.47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3962
)
]
[
PDF (
9690
)
652.02 K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38
)
]
[
PDF (
20440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244
)
]
[
PDF (
44190
)
10.45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1924
)
]
[
PDF (
32955
)
482.29 K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120
)
]
[
PDF (
32279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63
)
]
[
PDF (
31473
)
1.59 M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527
)
]
[
PDF (
29868
)
14.01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67
)
]
[
PDF (
28928
)
93.63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597
)
]
[
PDF (
28800
)
13.61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794
)
]
[
PDF (
26317
)
12.25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398
)
]
[
PDF (
24100
)
21.10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82
)
]
[
PDF (
23090
)
8.18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760
)
]
[
PDF (
22423
)
13.95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143
)
]
[
PDF (
21110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2979
)
]
[
PDF (
20685
)
5.53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838
)
]
[
PDF (
20440
)
3.00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507
)
]
[
PDF (
20438
)
13.74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2901
)
]
[
PDF (
19391
)
1.03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157
)
]
[
PDF (
19079
)
4.5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243
)
]
[
PDF (
18464
)
835.78 K
]
洪湖水位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的响应研究
刘敏,秦鹏程,刘可群,夏智宏,王苗
2013,39(9):1163-1170
[
摘要(
2747
)
]
[
PDF (
17805
)
11.57 M
]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代刊
2011,37(1):122-128
[
摘要(
3052
)
]
[
PDF (
17714
)
21.06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