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2020年超强梅雨研究”专栏
高温天气研究合辑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4年 第5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4年第50卷10期封面
2024,50(10):-
[
摘要(
3
)
]
[
PDF
(
246
)
3.20 M
]
[
HTML
(
)]
DOI
2024年第50卷10期目录
2024,50(10):-
[
摘要(
2
)
]
[
PDF
(
198
)
357.44 K
]
[
HTML
(
)]
DOI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杜军,黄志诚,程巳阳,德庆卓嘎,王挺
2024,50(10):1161-1174
[
摘要(
19
)
]
[
PDF
(
345
)
14.79 M
]
[
HTML
(
)]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DOI
基于NPP/VIIRS数据的新疆夏季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王智敏,李斌,冯婉悦,刘贵华,李圆圆,岳治国
2024,50(10):1175-1186
[
摘要(
15
)
]
[
PDF
(
232
)
2.37 M
]
[
HTML
(
)]
冰雹灾害是新疆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具有地域性强、次数多、灾情重等特点,开展新疆不同地区冰雹云微物理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21年新疆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对应NPP/VIIRS卫星资料,采用卫星云微物理反演技术,定量分析了冰雹云和深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对比研究了南北疆冰雹云微物理参量差异。结果表明:冰雹云晶化温度(-34.0℃)较深对流云(-30.5℃)更低,深对流云顶高度更高,冰雹云顶存在砧状结构。北疆地区冰雹多发在6—7月,南疆集中在5—7月发生,降雹时刻主要分布在15:00—20:00,南疆冰雹出现在凌晨和上午的占比较北疆多;北疆和南疆降雹持续时间均值集中在12.60 min和12.27 min,冰雹最大直径均值分别为13.53 mm和12.80 mm,北疆冰雹云顶更高、降雹持续时间较长,冰雹直径更大,冻结温度比南疆更低。北疆和南疆冰雹云底温度和云底高度均值分别为5.15℃、1.96 km和4.85℃、2.19 km,北疆云底温度比南疆暖,云底高度比南疆低;云底平均上升速度南疆(2.07 m·s-1)是北疆(1.84 m·s-1)的1.13倍,北疆冰雹云平均厚度(8.90 km)比南疆(8.79 km)大1.25%;受人类活动和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北疆冰雹云底云凝结核数浓度均值(396 个·cm-3)比以农业为主的南疆地区(240 个·cm-3)多65%,冰雹云底最大过饱和度均值分别为0.55%和0.85%。受强上升气流影响,云粒子增长时间短,各个增长带发展缓慢,无雨胚形成带。有针对性地提前在云中低层播撒吸湿性核,促使云底尽早形成暖云降水或提高冰晶繁生能力,在低于-5℃层附近过量播撒AgI冰核,争食云中过冷水,可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
DOI
基于雨滴谱仪和S波段雷达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观测质量定量分析
张哲,罗红艳,戚友存,黎慧琦,罗鸣,朱自伟
2024,50(10):1187-1200
[
摘要(
4
)
]
[
PDF
(
361
)
3.98 M
]
[
HTML
(
)]
使用深圳市求雨坛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与深圳市竹子林雨滴谱仪数据和深圳市求雨坛S波段雷达数据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的观测质量。结果表明,整体而言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与雨滴谱仪计算得到的反射率及S波段雷达反射率均较为一致,相关系数均超过0.75,相对平均误差接近于0,不存在明显偏差,且在不同强度降水时段表现较为稳定。但X波段雷达反射率在不同强度下偏差情况不一致,小于 25 dBz时,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偏强,大于25 dBz时,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偏弱,且偏弱程度随反射率强度增加逐渐加大,在反射率超过50 dBz时,平均偏弱强度可达8~10 dB。
DOI
双偏振天气雷达新体扫模式试验评估分析
张晶,姚文,孙召平,崔福涛,原久淞,吴杨,孙永联,李洋,杨红强
2024,50(10):1201-1215
[
摘要(
15
)
]
[
PDF
(
336
)
6.81 M
]
[
HTML
(
)]
针对体扫模式VCP21D在5°仰角以下垂直方向上采样较少及附近有探测空隙的问题,借鉴WSR-88D的体扫模式,建立VCP12D、VCP212D、VCP215D、VCP35D 4种新体扫模式,并利用营口双偏振天气雷达进行业务试验,结果表明:4种新体扫模式灵敏度和数据质量与现在业务模式VCP21D基本一致,地物抑制能力相当,满足业务运行指标,可以在业务中应用。强对流探测模式VCP12D和VCP212D较VCP11D增加了低层的垂直分辨率,可以获得距离雷达100 km之外更为详细的探测数据,同时扫描时间从5 min缩短到4 min,对于发展较快的强对流风暴探测效果更好。非强对流降水模式VCP215D较VCP21D增加6层探测仰角,可以获得更为连续的垂直探测产品,可以更为完整和精细地表现回波结构特征和风暴顶高度,探测时间与VCP21D相当,优越性明显。晴空模式VCP35D较VCP31D探测到的数据范围略小,但时空分辨率更高,探测优越性明显。新体扫模式提升了最大不模糊速度,VCP12D、VCP212D、VCP215D高层(10°以上)提升到33.36 m·s-1,VCP212D、VCP215D低层(0.5°~1.3°)提升到28.47 m·s-1,VCP35D整层提升到26.38 m·s-1。
DOI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及演变特征
王福侠,薛学武,杨吕玉慈,裴宇杰
2024,50(10):1216-1230
[
摘要(
4
)
]
[
PDF
(
322
)
9.55 M
]
[
HTML
(
)]
利用石家庄新乐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造成河北中部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在强热力不稳定和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冰雹增长过程中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强回波中心大冰雹与强降水共存,反射率因子超过65 dBz,对应较小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相关系数(CC),超级单体风暴左侧前后强回波区为弱降雨和少量融化的小冰雹,反射率因子在50~55 dBz,ZDR、CC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较大。超级单体风暴中层的ZDR柱、CC低值区、KDP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左右两侧,左侧CC低值区位于强回波中心,由于存在混合相态且结构差异较大,CC更小;右侧KDP柱更强,位于有界弱回波区内。高层狭窄的ZDR柱位于强回波中心右侧边缘,CC低值区位于强回波中心。在中高层有界弱回波区和强回波中心区域存在强的上升气流。在大冰雹下落过程中,ZDR洞扩展到最低仰角且宽度加大,这可作为大冰雹即将落地的判据。低层ZDR弧加强表明低层旋转加强。虽然强回波中心对应的CC低值区、ZDR柱高度迅速下降且强度明显减弱,但一直存在,表明较强上升气流一直存在,因此超级单体能够长时间维持。
DOI
联合同化闪电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影响
师雨豪,王昊亮,刘玉宝
2024,50(10):1231-1242
[
摘要(
4
)
]
[
PDF
(
269
)
6.23 M
]
[
HTML
(
)]
以2017年6月16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中尺度对流过程为例,利用WRF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了联合同化闪电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较单独同化其中一种资料的改进作用。闪电资料通过WRF-FDDA系统以15 min作为一个闪电累积窗口被连续同化入模式中,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通过WRFDA-3DVAR系统以1 h间隔循环同化入模式中。结果显示,相比于只同化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联合同化试验中闪电资料的引入提高了背景场中上升气流、冷池和阵风锋的准确度;相比于只同化闪电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的引入减小了更大范围的温度、水汽、风场的背景场误差,抑制了部分地区的虚假对流,即两种资料的联合同化整体上提高了对流系统的模拟准确度。预报技巧评分结果显示,联合同化对同化期和预报期的评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DOI
白鹤滩水电站干季偏北大风环流形势分析和客观判识
孟思彤,尹晔,白爱娟,刘皓,郑自君
2024,50(10):1243-1255
[
摘要(
8
)
]
[
PDF
(
224
)
10.55 M
]
[
HTML
(
)]
基于2018—2020年11月至次年4月金沙江下游峡谷区139次干季偏北大风天气个例开展大风天气环流形势的分析,并参考LambJenkinson方法建立客观判识条件,并对判识条件进行检验和修正。获得以下结论:选择水电站15次典型偏北大风天气,通过对环流形势特征分析,将影响大风的高空环流概括为:南支槽型、高原槽型和横槽型。15次个例中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均出现了6次,横槽型出现了3次。基于LambJenkinson方法的环流特征参数分析,确定了干季大风环流客观判识的关键区和初步判识条件。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地转风纬向分量u>10 dagpm/10°(经度),且与经向分量v的差(u-v)>10 dagpm/10°(经度),同时地转涡度ξ>0 dagpm/10°;横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u<20 dagpm/10°(经度),且要求ξ>u。另选取2021年干季14次大风个例检验以上环流判识条件,发现有11次准确识别出环流类型。根据未识别出环流类型的原因,对u和u-v的阈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判识条件准确可行。最终建立的环流形势客观判识方法可为白鹤滩水电站大风预警提供参考。
DOI
河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强浓雾特征分析
肖瑶,史一丛,李宁,席世平,夏依聪
2024,50(10):1256-1267
[
摘要(
10
)
]
[
PDF
(
390
)
10.84 M
]
[
HTML
(
)]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点的爆发性增强作用时间在30 min以内,平均仅为9.5 min。雾前降水造成的高湿环境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为强浓雾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近地面大范围微风甚至静风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的另一个有利条件,近地面暖平流输送也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性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根据能见度变化划分了两种强浓雾爆发性增强类型,即跳跃爆发型和直接爆发型。风在两种类型中起到不同作用:在跳跃爆发型中,风会造成一定的湍流扩散,使得能见度剧烈波动;而在直接爆发型中,在风的作用下有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强浓雾的发展和维持。
DOI
2024年春季中国东部降水季节内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吕卓卓,赵俊虎,贾小龙,柯宗建
2024,50(10):1268-1280
[
摘要(
8
)
]
[
PDF
(
268
)
22.85 M
]
[
HTML
(
)]
2024年春季(3—5月)我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4—5月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并重,华南和江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是华南大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多次暴雨过程造成部分地区发生洪涝;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显著偏少,春季后期干旱迅速发展。春季“华南涝、黄淮旱”的形成与东亚大气环流关键系统异常及其季节内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4月异常偏强、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850 hPa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为华南和江南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导致南方地区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而黄淮干旱主要受4—5月持续偏强的朝鲜半岛日本海高压(小笠原高压)和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此外,春季El Ni〖AKn~D〗o衰减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有助于激发异常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是我国南方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海洋外强迫背景。
DOI
202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孔铃涵,符娇兰
2024,50(10):1281-1288
[
摘要(
14
)
]
[
PDF
(
341
)
44.51 M
]
[
HTML
(
)]
2024年7月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9.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有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格美及其残余环流影响,24—28日台湾、福建东北部、广东东部、湖南东部和南部等地局地先后出现特大暴雨。月内有2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浙江大部、江苏南部、江西西北部、湖南中部等地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出现持续性高温过程,南方共有5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江南局地高温日数超过25 d。
DOI
2024年第50卷10期封面
2024,50(10):-
[
摘要(
3
)
]
[
PDF
(
246
)
3.20 M
]
[
HTML
(
)]
DOI
2024年第50卷10期目录
2024,50(10):-
[
摘要(
2
)
]
[
PDF
(
198
)
357.44 K
]
[
HTML
(
)]
DOI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杜军,黄志诚,程巳阳,德庆卓嘎,王挺
2024,50(10):1161-1174
[
摘要(
19
)
]
[
PDF
(
345
)
14.79 M
]
[
HTML
(
)]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DOI
基于NPP/VIIRS数据的新疆夏季强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
王智敏,李斌,冯婉悦,刘贵华,李圆圆,岳治国
2024,50(10):1175-1186
[
摘要(
15
)
]
[
PDF
(
232
)
2.37 M
]
[
HTML
(
)]
冰雹灾害是新疆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具有地域性强、次数多、灾情重等特点,开展新疆不同地区冰雹云微物理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2021年新疆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对应NPP/VIIRS卫星资料,采用卫星云微物理反演技术,定量分析了冰雹云和深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对比研究了南北疆冰雹云微物理参量差异。结果表明:冰雹云晶化温度(-34.0℃)较深对流云(-30.5℃)更低,深对流云顶高度更高,冰雹云顶存在砧状结构。北疆地区冰雹多发在6—7月,南疆集中在5—7月发生,降雹时刻主要分布在15:00—20:00,南疆冰雹出现在凌晨和上午的占比较北疆多;北疆和南疆降雹持续时间均值集中在12.60 min和12.27 min,冰雹最大直径均值分别为13.53 mm和12.80 mm,北疆冰雹云顶更高、降雹持续时间较长,冰雹直径更大,冻结温度比南疆更低。北疆和南疆冰雹云底温度和云底高度均值分别为5.15℃、1.96 km和4.85℃、2.19 km,北疆云底温度比南疆暖,云底高度比南疆低;云底平均上升速度南疆(2.07 m·s-1)是北疆(1.84 m·s-1)的1.13倍,北疆冰雹云平均厚度(8.90 km)比南疆(8.79 km)大1.25%;受人类活动和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北疆冰雹云底云凝结核数浓度均值(396 个·cm-3)比以农业为主的南疆地区(240 个·cm-3)多65%,冰雹云底最大过饱和度均值分别为0.55%和0.85%。受强上升气流影响,云粒子增长时间短,各个增长带发展缓慢,无雨胚形成带。有针对性地提前在云中低层播撒吸湿性核,促使云底尽早形成暖云降水或提高冰晶繁生能力,在低于-5℃层附近过量播撒AgI冰核,争食云中过冷水,可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
DOI
基于雨滴谱仪和S波段雷达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观测质量定量分析
张哲,罗红艳,戚友存,黎慧琦,罗鸣,朱自伟
2024,50(10):1187-1200
[
摘要(
4
)
]
[
PDF
(
361
)
3.98 M
]
[
HTML
(
)]
使用深圳市求雨坛X波段相控阵雷达数据,与深圳市竹子林雨滴谱仪数据和深圳市求雨坛S波段雷达数据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的观测质量。结果表明,整体而言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与雨滴谱仪计算得到的反射率及S波段雷达反射率均较为一致,相关系数均超过0.75,相对平均误差接近于0,不存在明显偏差,且在不同强度降水时段表现较为稳定。但X波段雷达反射率在不同强度下偏差情况不一致,小于 25 dBz时,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偏强,大于25 dBz时,X波段相控阵雷达反射率偏弱,且偏弱程度随反射率强度增加逐渐加大,在反射率超过50 dBz时,平均偏弱强度可达8~10 dB。
DOI
双偏振天气雷达新体扫模式试验评估分析
张晶,姚文,孙召平,崔福涛,原久淞,吴杨,孙永联,李洋,杨红强
2024,50(10):1201-1215
[
摘要(
15
)
]
[
PDF
(
336
)
6.81 M
]
[
HTML
(
)]
针对体扫模式VCP21D在5°仰角以下垂直方向上采样较少及附近有探测空隙的问题,借鉴WSR-88D的体扫模式,建立VCP12D、VCP212D、VCP215D、VCP35D 4种新体扫模式,并利用营口双偏振天气雷达进行业务试验,结果表明:4种新体扫模式灵敏度和数据质量与现在业务模式VCP21D基本一致,地物抑制能力相当,满足业务运行指标,可以在业务中应用。强对流探测模式VCP12D和VCP212D较VCP11D增加了低层的垂直分辨率,可以获得距离雷达100 km之外更为详细的探测数据,同时扫描时间从5 min缩短到4 min,对于发展较快的强对流风暴探测效果更好。非强对流降水模式VCP215D较VCP21D增加6层探测仰角,可以获得更为连续的垂直探测产品,可以更为完整和精细地表现回波结构特征和风暴顶高度,探测时间与VCP21D相当,优越性明显。晴空模式VCP35D较VCP31D探测到的数据范围略小,但时空分辨率更高,探测优越性明显。新体扫模式提升了最大不模糊速度,VCP12D、VCP212D、VCP215D高层(10°以上)提升到33.36 m·s-1,VCP212D、VCP215D低层(0.5°~1.3°)提升到28.47 m·s-1,VCP35D整层提升到26.38 m·s-1。
DOI
一次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及演变特征
王福侠,薛学武,杨吕玉慈,裴宇杰
2024,50(10):1216-1230
[
摘要(
4
)
]
[
PDF
(
322
)
9.55 M
]
[
HTML
(
)]
利用石家庄新乐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造成河北中部大冰雹的长生命史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参量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级单体风暴产生在强热力不稳定和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冰雹增长过程中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强回波中心大冰雹与强降水共存,反射率因子超过65 dBz,对应较小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相关系数(CC),超级单体风暴左侧前后强回波区为弱降雨和少量融化的小冰雹,反射率因子在50~55 dBz,ZDR、CC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较大。超级单体风暴中层的ZDR柱、CC低值区、KDP柱位于有界弱回波区左右两侧,左侧CC低值区位于强回波中心,由于存在混合相态且结构差异较大,CC更小;右侧KDP柱更强,位于有界弱回波区内。高层狭窄的ZDR柱位于强回波中心右侧边缘,CC低值区位于强回波中心。在中高层有界弱回波区和强回波中心区域存在强的上升气流。在大冰雹下落过程中,ZDR洞扩展到最低仰角且宽度加大,这可作为大冰雹即将落地的判据。低层ZDR弧加强表明低层旋转加强。虽然强回波中心对应的CC低值区、ZDR柱高度迅速下降且强度明显减弱,但一直存在,表明较强上升气流一直存在,因此超级单体能够长时间维持。
DOI
联合同化闪电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影响
师雨豪,王昊亮,刘玉宝
2024,50(10):1231-1242
[
摘要(
4
)
]
[
PDF
(
269
)
6.23 M
]
[
HTML
(
)]
以2017年6月16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中尺度对流过程为例,利用WRF模式对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了联合同化闪电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较单独同化其中一种资料的改进作用。闪电资料通过WRF-FDDA系统以15 min作为一个闪电累积窗口被连续同化入模式中,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通过WRFDA-3DVAR系统以1 h间隔循环同化入模式中。结果显示,相比于只同化地面常规观测资料,联合同化试验中闪电资料的引入提高了背景场中上升气流、冷池和阵风锋的准确度;相比于只同化闪电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的引入减小了更大范围的温度、水汽、风场的背景场误差,抑制了部分地区的虚假对流,即两种资料的联合同化整体上提高了对流系统的模拟准确度。预报技巧评分结果显示,联合同化对同化期和预报期的评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DOI
白鹤滩水电站干季偏北大风环流形势分析和客观判识
孟思彤,尹晔,白爱娟,刘皓,郑自君
2024,50(10):1243-1255
[
摘要(
8
)
]
[
PDF
(
224
)
10.55 M
]
[
HTML
(
)]
基于2018—2020年11月至次年4月金沙江下游峡谷区139次干季偏北大风天气个例开展大风天气环流形势的分析,并参考LambJenkinson方法建立客观判识条件,并对判识条件进行检验和修正。获得以下结论:选择水电站15次典型偏北大风天气,通过对环流形势特征分析,将影响大风的高空环流概括为:南支槽型、高原槽型和横槽型。15次个例中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均出现了6次,横槽型出现了3次。基于LambJenkinson方法的环流特征参数分析,确定了干季大风环流客观判识的关键区和初步判识条件。南支槽型和高原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地转风纬向分量u>10 dagpm/10°(经度),且与经向分量v的差(u-v)>10 dagpm/10°(经度),同时地转涡度ξ>0 dagpm/10°;横槽型判识条件为关键区u<20 dagpm/10°(经度),且要求ξ>u。另选取2021年干季14次大风个例检验以上环流判识条件,发现有11次准确识别出环流类型。根据未识别出环流类型的原因,对u和u-v的阈值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判识条件准确可行。最终建立的环流形势客观判识方法可为白鹤滩水电站大风预警提供参考。
DOI
河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强浓雾特征分析
肖瑶,史一丛,李宁,席世平,夏依聪
2024,50(10):1256-1267
[
摘要(
10
)
]
[
PDF
(
390
)
10.84 M
]
[
HTML
(
)]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点的爆发性增强作用时间在30 min以内,平均仅为9.5 min。雾前降水造成的高湿环境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为强浓雾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近地面大范围微风甚至静风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的另一个有利条件,近地面暖平流输送也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性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根据能见度变化划分了两种强浓雾爆发性增强类型,即跳跃爆发型和直接爆发型。风在两种类型中起到不同作用:在跳跃爆发型中,风会造成一定的湍流扩散,使得能见度剧烈波动;而在直接爆发型中,在风的作用下有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强浓雾的发展和维持。
DOI
2024年春季中国东部降水季节内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吕卓卓,赵俊虎,贾小龙,柯宗建
2024,50(10):1268-1280
[
摘要(
8
)
]
[
PDF
(
268
)
22.85 M
]
[
HTML
(
)]
2024年春季(3—5月)我国平均降水量为163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4—5月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并重,华南和江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尤其是华南大部降水偏多5成以上,多次暴雨过程造成部分地区发生洪涝;而黄淮、江淮北部降水显著偏少,春季后期干旱迅速发展。春季“华南涝、黄淮旱”的形成与东亚大气环流关键系统异常及其季节内阶段性变化密切相关。4月异常偏强、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850 hPa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为华南和江南提供了有利的水汽输送条件,导致南方地区发生多次强降水过程;而黄淮干旱主要受4—5月持续偏强的朝鲜半岛日本海高压(小笠原高压)和偏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此外,春季El Ni〖AKn~D〗o衰减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有助于激发异常偏强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是我国南方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海洋外强迫背景。
DOI
202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孔铃涵,符娇兰
2024,50(10):1281-1288
[
摘要(
14
)
]
[
PDF
(
341
)
44.51 M
]
[
HTML
(
)]
2024年7月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9.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有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格美及其残余环流影响,24—28日台湾、福建东北部、广东东部、湖南东部和南部等地局地先后出现特大暴雨。月内有2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浙江大部、江苏南部、江西西北部、湖南中部等地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出现持续性高温过程,南方共有5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江南局地高温日数超过25 d。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
徐同
FY-3降水测量雷达外定标试验场的大气衰减特性分析
吴琼
2024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李潇濛
2015-2023年江西省雷暴大风特征分析
曹倩
国内外海上雷暴研究进展
梅婵娟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
赵俊虎
浙江基于XGBOOST分类和NWP配料的强对流预报方法
李文娟
淮河流域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陈悦
四川盆地2022年春季一次飑线的环境条件与回波特征分析
郭云云
上海沿海海雾分类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朱智慧
雷暴大风形成机理和临近预报的研究进展
崔新艳
2019-2021年北京春季温度预报的精细化检验评估
李妮娜
2024年初夏江南异常多雨的环流背景及热带西印度洋破纪录暖...
方祥生
台风“杜苏芮”(2023)登陆后残涡维持的热动力机制研究
向纯怡
台风“海葵”(2311)的主要特点和预报难点分析
王海平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南海海上大气CO2柱浓度估算方法研究
周芳成
2023年9月19日阜宁致灾强龙卷多源观测分析
杨祖祥
基于XGBoost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快速增强预报模型
渠鸿宇
过去30年北京地区大气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赖悦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承德山区冰雹潜势预报研究
高艳春
天津一次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探究
王 莹
往返式平漂探空下降段FY-3D卫星湿度廓线检验
周雪松
近20年河北地区气溶胶及云降水微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
董晓波
IVAP法反演组网雷达风场试验与验证
姚晓娟
2008号台风巴威北上登陆后快速减弱原因分析
崔锦
基于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湖南网格气温预报模型
卢姝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指数构建及统计特征
谷秀杰
基于双偏振雷达变量垂直廓线特征的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短临预...
黄旋旋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19
)
]
[
PDF (
21129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099
)
]
[
PDF (
17311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005
)
]
[
PDF (
15353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677
)
]
[
PDF (
16633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669
)
]
[
PDF (
14404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661
)
]
[
PDF (
12965
)
1.02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437
)
]
[
PDF (
14942
)
2.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05
)
]
[
PDF (
27936
)
93.63 M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248
)
]
[
PDF (
14186
)
927.10 K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207
)
]
[
PDF (
13737
)
1.06 M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207
)
]
[
PDF (
9706
)
4.7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192
)
]
[
PDF (
16816
)
835.78 K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181
)
]
[
PDF (
8933
)
2.97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09
)
]
[
PDF (
29316
)
1.59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069
)
]
[
PDF (
30283
)
3.95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025
)
]
[
PDF (
16045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3952
)
]
[
PDF (
13717
)
3.45 M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3941
)
]
[
PDF (
9923
)
7.47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3923
)
]
[
PDF (
8478
)
652.02 K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799
)
]
[
PDF (
18656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210
)
]
[
PDF (
43519
)
10.45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1901
)
]
[
PDF (
32372
)
482.29 K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069
)
]
[
PDF (
30283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109
)
]
[
PDF (
29316
)
1.59 M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490
)
]
[
PDF (
29155
)
14.01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562
)
]
[
PDF (
28175
)
13.61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405
)
]
[
PDF (
27936
)
93.63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756
)
]
[
PDF (
25664
)
12.25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355
)
]
[
PDF (
23556
)
21.1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727
)
]
[
PDF (
21680
)
13.95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119
)
]
[
PDF (
21129
)
8.18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110
)
]
[
PDF (
20446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2943
)
]
[
PDF (
19993
)
5.53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458
)
]
[
PDF (
19873
)
13.74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3799
)
]
[
PDF (
18656
)
3.00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2859
)
]
[
PDF (
18644
)
1.03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099
)
]
[
PDF (
17311
)
4.52 M
]
洪湖水位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SPI干旱指数的响应研究
刘敏,秦鹏程,刘可群,夏智宏,王苗
2013,39(9):1163-1170
[
摘要(
2711
)
]
[
PDF (
17217
)
11.57 M
]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代刊
2011,37(1):122-128
[
摘要(
3020
)
]
[
PDF (
17175
)
21.06 M
]
基于ArcGIS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分析平台
黄毅梅,陈跃,周毓荃,张蔷,石爱丽
2007,33(12):116-120
[
摘要(
2416
)
]
[
PDF (
16979
)
30.54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请注意!编辑部办公地址变更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