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9
2. 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MA, Beijing 100089
2017年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5.9 mm,较常年同期(18.8 mm)偏少15.3%。从月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1)看,全国降水量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10 mm, 仅江淮南部、江汉南部、江南大部、西南南部、华南大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水量为20 mm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西南南部的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50 mm,局地达到100 mm以上。东北北部和东部、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北疆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中西部和云南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其中华北大部、黄淮、江淮、西北大部、辽宁西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贵州大部、四川东部、西藏中西部等地偏少5成以上(图 2),全国共有58站次出现暴雨;12站日降水量超过月极大值(中国气象局,2017)。
2017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3.6℃,较常年同期(2.9℃)偏高0.7℃(图 3)。东北北部、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较常年同期偏低0.5~2℃,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西北大部、黄淮中西部、江淮西部及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南部、福建等地偏高1~4℃。11月,全国有55站次日最高气温超过当月历史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新疆和云南;有7站日最低气温突破秋季历史最低值,分别出现在黑龙江、湖北、山东、四川和西藏。
图 4给出了2017年11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及距平分布,与常年同期的环流形势对比,11月的环流形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2017年11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图 4a),主极涡位于北美洲的阿勒特附近,另一个极涡中心位于亚洲北部的鄂霍茨克海附近,并伴有明显的负距平,负距平中心值为-8 dagpm(图 4b),且位置偏东(沈晓琳和何立富,2015;刘超和马学款,2016)。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低槽分别位于欧洲东部、亚洲东部、北美洲的东部和西部,并且低槽附近为较强的负距平。另外,欧亚地区位势高度呈西高东低分布型,中纬度地区环流经向度小,不利于西北路径冷空气南下;而东亚大槽偏强,我国黄河以北受负距平控制,导致东北地区温度偏低,我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
2.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2017年11月,南支槽平均位置与常年同期接近,且南支槽控制区域内为正距平,表明南支槽强度略偏弱。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在110°E附近,较常年同期128°E明显偏西,副高脊线纬度位置接近常年同期22°N附近(黄威和张芳华,2014),强度略偏强,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受正距平控制。该环流形势不利于孟加拉湾的水汽向我国输送,导致11月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
2.3 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图 5给出了2017年11月上、中、下旬欧亚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发展演变的三个时段的平均高度场, 总体来看,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
11月上旬(图 5a),欧亚大陆中高纬为典型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但与常年同期相比,经向度较小。贝加尔湖附近受高压脊控制,中高纬度环流以纬向环流为主,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正位势高度距平区。在这种环流背景下,冷空气活动偏弱,气温偏高,导致11月4—7日发生了一次静稳天气过程,华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和东北等地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过程。另外,低层西风急流有利于里海水汽向新疆北部输送,导致新疆北部降水普遍偏多2~5成。
11月中旬(图 5b),环流形势较前期调整明显, 西西伯利亚南部阻高发展,东亚大槽加强,亚洲东部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地面冷空气频繁由西伯利亚东部向东南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势力偏强。虽然冷空气过程频繁,但由于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北,因此主要的显著区降温为东北地区,其中11月8—12日出现了一次冷空气过程,其余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11月下旬(图 5c),欧亚大陆中高纬依旧维持中旬的环流形势。我国北方地区受位势高度负距平控制,较大的环流经向度导致下旬出现了两次冷空气过程。低纬地区,西印度洋副高东伸加强,南支槽东移减弱但活动频繁,西北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较常年明显偏西偏强,利于低纬暖湿气流向江南地区输送,活跃的高原槽也有利于西南涡的发展移出。西南暖湿气流与偏东路径南下的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江南中东部等地区降水偏多。
3 冷空气过程 3.1 概况2017年11月,共有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表 1),均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其中11月28日至12月1日,我国北方地区达到强冷空气强度过程,南方地区达到中等冷空气强度过程。
11月28日至12月1日强冷空气侵袭我国大部地区,冷空气过程造成的影响详见表 1。按照中央气象台冷空气强度划分标准,此次冷空气过程北方地区达到强冷空气强度,南方地区达到中等强度。受此次冷空气的影响,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辽宁东北部、青海东南部、西藏东部局地、四川西北部及山东半岛北部等地降雪、雨或雨夹雪1~5 mm,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温8~10℃,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大部及河北西北部等地降温12~16℃,局地降温幅度超过18℃。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北部、广西中部等地降温6~8℃。
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来看,此次冷空气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冷空气的源地为新地岛以东洋面,冷空气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俄罗斯地区进入我国;西北路路径冷空气从关键区经外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朱乾根等,2007)。27日08时(图 6a),我国北方大部地区仍处于纬向环流中,横槽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乌拉尔山地区为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脊后暖平流促使高压脊继续加强或阻塞形势发展,脊前的偏北气流也随之加强,不断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地面冷高压占据了西伯利亚地区,中心强度达1042.5 hPa,地面冷锋位于内蒙古中部—甘肃东部一带。27日20时(图略),槽前正涡度平流使横槽前产生负变高,横槽后部是暖平流正变高,横槽即将转竖。28日08时(图 6b),槽前暖平流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贝加尔湖附近的横槽槽后东北风转为西北风,槽前东南侧冷平流使位势高度降低,横槽迅速转竖,环流经向度明显加大,槽后偏北风引导极地强冷空气扩散南下,地面锋面位于华北中南部,地面冷高压不断加强并迅速南移,强度增强至1045 hPa。29日地面冷锋由华北移至江南北部,北方地区受位势高度负距平控制,环流经向度进一步加大,锋区增强,冷平流增强;地面冷高压中心增强至1052.5 hPa, 高纬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并开始向南爆发,冷空气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导致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温8~10℃。30日08时地面高压主体东移至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图略),地面高压主体中心气压为1040 hPa,冷锋到达我国华南地区,南下冷空气与南支槽前暖湿气流交汇,造成江南中东部等地区降水偏多。12月1日起,冷空气逐渐东移入海,强冷空气带来的强降温区范围明显缩小,冷空气过程基本结束。
2017年11月,江南、华南雨日数多,农作物生长受影响。11月,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贵州东北部等地降水日数普遍在10 d以上,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部、海南东部等地超过14 d。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部地区降水日数偏多3~9 d,广东西北部超过9 d。江南中部和东部、华南中西部等地最长连续降雨日数普遍在6~10 d以上,其中湖南南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10 d以上。例如湖南新宁有17 d,广东阳山、怀集和广西桂平三站均有14 d。11月,海南出现2次暴雨过程,部分地区出现雨涝灾害(国家气候中心,2017)。11月我国较强降水过程共出现3次,其主要影响系统、影响区域和降水强度见表 2。
2017年11月共有1次雾-霾天气过程,出现在2017年11月4—7日,较往年同期偏少。
5.2 11月4—7日雾-霾天气过程分析2017年11月4—7日华北中南部、陕西关中、东北等地出现了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受静稳天气影响,霾区主要覆盖了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等地,霾区影响范围约18万km2;受秸秆焚烧影响,霾区主要覆盖了辽宁中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大部,霾区影响范围约8万km2。从此次持续雾-霾及重污染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看(图 7),我国中东部处在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中,无明显槽脊活动,地面高压主体位于贝加尔湖以西,冷空气势力弱,气压梯度小,在这种静稳形势下,大气扩散能力较差,有利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维持。其中,华北地区位于冷高压前侧的均压场中,等压线稀疏,这种均压场形势使得地面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随着这种静稳形势的建立,华北中南部等地的霾逐渐发展,随着地面辐合线在华北中南部一带建立并稳定维持,使污染物和水汽在这一区域不断积累。该过程中北京地区平均相对湿度达75.42%,地面风速较小,持续出现接近1 m·s-1的小风状态,其中6日夜间至7日为此次过程最严重时段,上述地区相对湿度(86.33%)较前期明显增长,为细颗粒物不断吸湿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因此,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一带污染最为严重。
静稳指数变化显示,北京大部时段静稳指数为13~19(图 8),大气静稳条件较好,污染扩散条件差。PM2.5峰值浓度显示,这次雾-霾天气过程期间,中度以上污染持续时间45 h,峰值浓度超过150 μg·m-3; 北京峰值浓度出现在6日。
此外,在此期间高空云量较少,夜间地面辐射降温明显,有利于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结,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上空处于“暖干盖”控制,有利于水汽和污染物在近地层积聚,从而阻碍了水汽和污染物垂直方向上的输送,有利于形成雾-霾。
11月7日中午前后,受冷空气影响,随着偏北风的逐渐加大,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大气扩散条件逐渐改善,雾-霾天气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或消散,但苏皖北部受上游污染物的传输影响,污染物浓度呈现短时加重趋势,部分时段达到重度污染。
致谢:感谢国家气象中心宋文彬提供的降水量、降水距平和温度距平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 2017. 2017年11月中国气候影响评价[R].
|
黄威, 张芳华, 2015. 2014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1(2): 254-26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5.02.015 |
刘超, 马学款, 2017. 2016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3(3): 378-384.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7.03.015 |
沈晓琳, 何立富, 2016. 2015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2(2): 254-26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2.014 |
中国气象局, 2017. 中国气象局2017年12月新闻发布会材料[R].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 200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4版[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