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46.2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29%,为1961年以来第八高(国家气候中心,2017)。其中华北地区南部、黄淮南部、江淮地区、江汉地区、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华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地区东南部降水量有100~200 mm,部分地区超过200 mm,海南东部达300 mm以上;东北地区中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西北地区西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量在50 mm以下;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50~100 mm (图 1)。与常年同期相比,内蒙古中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华南东部、西南地区北部、西藏东南部,以及新疆西南部等地偏多8成至2倍,其中华北、黄淮、江淮、江汉、西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中西部、江南大部、华南南部以及新疆东部、西藏西部、云南西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图 2)。
10月,全国平均气温10.6℃,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3℃(国家气候中心,2017)。从空间分布看,青藏高原大部、西南地区西部、华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偏高1℃以上,其中西藏东北部、青海南部及四川西部等地偏高2~4℃;东北北部、新疆西部、黄淮及江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图 3)。
图 4给出了2017年10月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及距平的水平分布,与常年同期的北半球环流形势相比,2017年10月北半球的环流形势有以下主要特点。
由月平均高度场可见,10月北半球极涡具有两个主要闭合中心,分别位于东、西半球。其中,东半球极涡中心位于俄罗斯泰梅尔半岛以东的拉普捷夫海近海(75°N、120°~125°E),中心位势高度523 dagpm;西半球中心位于加拿大北部伊丽莎白女王群岛附近(75°N、92°~90°W),中心位势高度519 dagpm,中高纬西风带呈4波型分布,长波槽分别位于哈德孙湾、北大西洋中部、东欧平原和鄂霍次克海(图 4a)。在此形势下,极涡比常年偏弱,北极呈现10 dagpm的正距平,而极涡的两中心附近分别有-6和-8 dagpm的位势高度距平。此外,与西风槽的位置相对应,在纬度较低的东欧和北大西洋上也有两个位势高度负距平中心。受东亚大槽槽后冷空气影响,10月我国东北平均气温偏低。
2.2 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脊点位于22°N、99°E附近,与常年平均副高西脊点位置(22°N、128°E)(杨正龙和高栓柱,2016;张夏琨等,2017)相比明显偏西。我国华南大部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降水比常年明显偏少;黄淮、江汉、江淮地区位于副高北侧,降水偏多。此外,副高在130°E处较为薄弱,588 dagpm线(以下简称588线)在此处断为东西两环,这是1721号台风兰恩和1722号台风苏拉转向北上的主要原因。
2.3 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图 5展示了10月上、中、下旬欧亚地区500 hPa平均高度场的环流演变。可以看出,欧亚地区环流形势整体上以纬向型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环流经向度逐渐加大,南支槽逐渐加深;副高经历了先减弱又增强且伴随断裂的过程。
10月上旬(图 5a),里海以北乌拉尔山附近高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有一横槽存在,不断分裂出小股冷空气输送到下游,加之我国北方上空环流平直,冷空气不能南下,造成我国内蒙古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北部气温较常年偏低。同时副高强盛,华南地区受副高控制,干热少雨;副高北侧低层有较充沛的水汽输送,配合低空急流、切变线造成了9月30日至10月2日和10月2—4日在华西、江汉和江淮地区出现的两次强降雨过程。
10月中旬(图 5b),欧亚地区呈现两槽两脊形势,西西伯利亚地区有一高压脊,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位于东亚大槽槽后,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弱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高减弱东退,但西脊点仍位于105°E附近。受副高南侧的偏东引导气流主导,1720号台风卡努西行登陆雷州半岛,给广东西部沿海和海南普遍带来100 mm以上的降水,最大过程降水出现在海口市区,达209.7 mm。在副高东退以及北方环流经向度增加的形势下,副高北侧有切变线存在,引起15日江汉北部、黄淮南部、江淮北部暴雨。
10月下旬(图 5c),副高重新增强,位置偏西偏南,且588线在130°E处断裂为东、西两环,1721号台风兰恩和1722号台风苏拉从副高断裂处北上。南支槽位于85°E附近,强度明显加深,且不断向东传播,为西藏和西南地区带来一定降水。在我国北方,形势场较中旬稍平直,且经向气压梯度较小,不断有小槽自上游东移而来,24—26日,华北、黄淮、江汉等地受两槽之间的高压脊控制,出现一次大范围雾-霾过程。
3 主要降水过程 3.1 概况2017年10月,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切变线和热带气旋影响,主要出现了6次强降水过程。全国共有274站次出现暴雨;6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浙江和陕西省;94站次的日降水量超过月极大值, 其中浙江石浦(286.7 mm)和陕西勉县(165.2 mm)2站突破历史极值。主要降水过程见表 1。
10月8—10日,四川东北部、陕西西南部和中北部、山西中部、河北中部、北京东南部、天津大部、辽宁东南部出现暴雨(图 6)。华北地区10月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暴雨较为少见。
7日开始,200 hPa存在西风急流;随着时间推移,高空急流逐渐增强,急流轴向东推进。由图 7可见,8日14时,急流轴中心最大风速超过66 m·s-1。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右侧,高空动力条件有利于低层对流发展。500 hPa高度(图略)上,在贝加尔湖有一横槽,横槽南侧分裂出短波槽向下游快速移动,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同时,副高强大,中心达595 dagpm,副高脊线位于25°~30°N,588线呈东西带状,几乎贯通南亚地区,592线西脊点位于98°E附近。副高北侧低层的暖湿气流较为强盛,与短波槽带来的冷空气在西南地区东北部至华北南部一带交汇。低层风场存在切变线和低空急流:850 hPa切变线自西北地区北部一直延伸到辽宁南部(图略);急流在700 hPa上最为明显。由图 8可见,8日14时,700 hPa急流轴中心最大风速超过16 m·s-1,华北地区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有强风速辐合。急流出口区水汽通量散度达-7×10-6 g·cm-2·hPa-1·s-1,说明同时存在较强水汽辐合。8日白天开始,850 hPa切变线、700 hPa低空急流出口区和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在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南部上空叠加,因此在该地产生大范围强降水。
8日夜间,200 hPa高空急流进一步增强;副高位置变化不大,强度继续增强。500 hPa的副高中心位势高度超过596 dagpm,588线东西贯通。总体上高空形势变化不大。低层形势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850 hPa切变线南移,700 hPa急流变弱。地面雨带落区随之南移到华北、黄淮交界至辽宁南部一带,雨带变窄的同时降水强度也有所减弱(图略)。
9日开始,200 hPa急流东移,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仍然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副高略有减弱,500 hPa上588线断开。南支槽东移至西南地区北部,9日白天在西北地区北部引发短暂降水。同时,850 hPa切变线位置变化不大,但是随着冷空气南下,华北以北的地区,低层等温线明显密集,850 hPa温度梯度由一天前的大约1×10-2 ℃·km-1,增加到2×10-2 ℃·km-1(图 9),冷暖空气在西北地区东部至东北南部一带进一步交汇。随着低层水平温度梯度的增加,700 hPa急流再次增强,中心风速达到20 m·s-1以上(图 10),急流出口区水汽通量散度达-5×10-6 g·cm-2·hPa-1·s-1,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南部再次大范围出现强降水。10日白天,850 hPa转为冷式切变,750 hPa对应的急流基本消失,强降水过程随之结束。
2017年10月,我国主要出现了3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过程。1—4日过程,东北、内蒙古东部降温10~11℃,华北、黄淮、江淮、内蒙古西部、西北东部降温5~10℃,江南地区降温8~14℃。8—12日过程,东北、内蒙古、西北东部降温8~14℃,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降温6~10℃。27—30日过程,东北、内蒙古东部降温10~13℃,华北、黄淮地区、内蒙古西部、西北东部降温5~10℃。
4.2 10月8—12日冷空气过程此次冷空气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累计降温幅度大、北方伴有明显降水天气等特点。
10月8—9日,500 hPa贝加尔湖附近有横槽,低层对应冷高压(图 11)。8—10日,500 hPa横槽逐渐转竖,冷空气从由新疆地区东移,并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步推进。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先后出现了大风和6℃以上的降温,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地的部分地区相继迎来今年初雪。西北地区东部至辽宁南部一带出现大范围暴雨(详见3.2节);而江南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10—11日,冷空气继续影响至淮河及以南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华北东南部、黄淮至江南大部气温下降6~8℃,局地降温超过10℃,部分地区有4~6级偏北风。12日,冷空气继续南下影响华南(图 12),但降温幅度较小,大部气温下降5~6℃,局地降温超过9℃。
10月,共有3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分别为1720号台风卡努、1721号台风兰恩和1722号台风苏拉(图 13)。台风卡努登陆我国广东,“兰恩”和“苏拉”西行转北上影响日本。10月台风生成个数比常年平均(1949—2016,下同)偏少0.8个,登陆个数比常年平均偏多0.4个。
台风卡努于10月12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3日穿过吕宋岛北部,以热带风暴强度进入我国南海海面,14日加强为台风级,15日近海加强为强台风级。16日03:25前后在广东湛江徐闻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8 m·s-1),中心气压为988 hPa。之后进入琼州海峡西行,在北部湾中部近海海面减弱消失。
台风进入南海后,北侧外围环流与冷空气结合,对我国广大区域带来大范围大风和降水。受台风卡努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浙江东北部、广东东部沿海和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等地累积降雨100~250 mm。其中,海南有34个乡镇超过100 mm,最大为海口市区209.7 mm;浙江东北部沿海局地达300~500 mm,象山局地点雨量达516 mm。另外,台湾省东部累积雨量超过400 mm,屏东西大武山点雨量达1238 mm。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北部、广西等沿海地区出现8~9级大风,局地10~12级,广东番禺石油平台最大阵风14级(43 m·s-1)(国家气象中心,2017)。
灾情方面,台风卡努共造成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5省(区)136.3万人受灾,46.6万人紧急转移,直接经济损失24.6亿元(国家气象中心,2017)。
6 我国北部出现雾-霾天气10月25—28日,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出现轻至中度雾-霾,河北中部、北京南部、天津有重度霾,早晨有大雾。
24—26日,地面附近有弱冷高压系统自华北黄淮地区移入黄海。此时华北北部地区位于地面高压后部,地面风向由偏南风逐渐转为西南风,水汽输送充分,近地面存在明显的暖平流,由于之前地面温度较低,925 hPa以下存在逆温,500 hPa有弱的小槽,高空少云;随着高压东移入海,地面风力进一步减弱,因此26日早晨,北京东南部、天津西北部、河北中部等地出现了大雾或浓雾,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50 m的特强浓雾。26—27日,东北地区中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地面受弱高压控制,500 hPa为槽后下沉气流,静稳天气指数高,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差,因此出现了轻至中度霾,其中,河北中部、北京南部、天津有重度霾,河北局地PM2.5浓度超过250 μg·m-3,夜间出现大雾天气。28日上午开始,受冷空气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东北等地大气污染扩散条件逐渐改善,雾-霾天气逐渐减弱或消散。
致谢:感谢国家气象中心杨琨提供降水量、降水距平、温度距平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 2017. 2017年10月中国气候影响评价[R].
|
国家气象中心, 2017. 2017年台风国家报告[R].
|
杨正龙, 高拴柱, 2016. 2015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2(1): 122-12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1.015 |
张夏琨, 牛若芸, 卢晶, 2017. 2016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3(1): 122-12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7.0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