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偏多16%,为1951年以来最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少;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量多;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多;华西秋雨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和台风灾害重,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
及时对我国的气候及其异常特点进行概括(中国气象局,2006;2016),对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廖要明等,2016;侯威等,2014;2015;王有民等,2013;李莹等,2012),可以为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综述了2016年中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内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及影响。
资料主要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2400个地面观测站1951—2016年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以及沙尘暴、雾、霾、冰雹等主要天气现象资料。气候平均值(即常年值)采用1981—2010年的平均值。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10.4℃,较常年(9.6℃)偏高0.8℃,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图 1)。除1月偏低、11月接近常年同期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其中12月偏高2.6℃,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六大区域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其中西北、长江中下游分别偏高1.1℃、0.8℃。从空间分布看,除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气温略偏低外,全国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西北大部及西藏大部、四川西北部、浙江大部、江苏东南部、山东中部等地偏高1~2℃(图 2)。
冬季(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3.1℃,较常年同期(-3.4℃)偏高0.3℃(司东等,2016)。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11.6℃,较常年同期(10.4℃)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高,仅低于2008年(11.8℃)。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21.8℃,较常年同期(20.9℃)偏高0.9℃,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4℃,较常年同期(9.9℃)偏高0.5℃。
2016年,全国共有384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0.34,较常年(0.12)和2015年(0.19)均明显偏多。年内,全国有8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本站历史极值,413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站次比(0.3)较常年(0.13)偏多。全国有70站日最低气温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极端低温事件站次比0.39,较常年(0.11)和2015年(0.01)明显偏多。年内,全国共有378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70站突破本站历史极值。
1.2 降水2016年,全国平均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629.9 mm)偏高16%,比2015年(648.8 mm)偏多13%,为1951年以来最多(图 3)。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其中冬季和秋季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春季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年内各月,2和8月降水偏少,3月接近常年同期,其余各月均偏多,其中1月偏多94%,10月偏多55%,均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东北中部和东北部、华北西部、长江中下游沿江、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及重庆南部、湖北中南部、新疆大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等地偏多20%~50%,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福建南部等地偏多50%至1倍(图 4)。六大区域和七大江河降水均偏多,其中长江中下游偏多25%,长江流域偏多19%,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
2016年,全国平均降水(日降水量≥0.1 mm)日数为105 d,较常年偏多2 d。江淮大部、江汉、江南、华南、西南中东部、东北东部和西北部及青海南部等地年降水日数在100 d以上,其中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及贵州、重庆南部、四川东南部、云南西南部、海南东部等地有150~200 d;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少于100 d,其中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西藏西北部不足50 d。与常年相比,除四川西北部、青海东南部、陕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降水日数偏少10~20 d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江淮大部、江汉东部、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及黑龙江东部、吉林东北部、山西中部、西藏中部等地偏多10~20 d,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偏多20 d以上。全国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 mm)8303站日,比常年(5992站日)偏多39%,为1961年以来最多。
2016年,全国共有421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日降水极端事件站次比为0.21,较常年(0.10)偏多。全国共有89站日降水量突破本站历史极值,64站连续降水量突破本站历史极值。全国共有351站的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站次比为0.16,较常年(0.13)偏多;其中有26站连续降水日数突破本站历史极值。
2016年,华南前汛期始于3月21日,6月19日结束,雨季历时90 d,总降雨量763.3 mm;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16 d,结束偏早15 d,雨季长度接近常年,雨量偏多6%。西南雨季于5月21日开始,10月10日结束,持续142 d,总降雨量731.3 mm;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5 d,结束偏早4 d,雨季长度接近常年,雨量偏少2%。梅雨始于5月25日,7月21日结束,梅雨季降雨量662.1 mm;与常年相比,入梅时间偏早14 d,出梅时间偏晚3 d,梅雨季雨量偏多93%。江南梅雨入梅偏早14 d,出梅偏晚 11 d,梅雨期雨量偏多44%;长江中下游梅雨入梅偏晚5 d,出梅偏晚8 d,梅雨期雨量偏多108%;江淮梅雨入梅偏早1 d,出梅偏晚1 d,雨量偏多59%。华北雨季于7月19日开始,8月8日结束,历时21 d,总雨量为162.4 mm;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晚1 d,结束偏早10 d,雨季长度偏短11 d,雨量偏多20%。华西秋雨于9月5日开始,10月31日结束,历时56 d,平均雨量156.0 mm;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晚5 d,结束偏早1 d,雨季长度偏短6 d,雨量偏少23%。
1.3 热带海洋和热带对流2016年1—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暖海温快速减弱,厄尔尼诺事件进入衰减期;5月,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结束。6—7月,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呈现正常状态;7月后期开始出现冷海温,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异常偏冷,进入拉尼娜状态。8—11月,Ni 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连续4个月维持在-0.5℃以下,12月Niño 3.4指数高于-0.5℃。1—4月,南方涛动指数(SOI)维持负值,5月以后由负转正,10月出现短暂波动(图 5),表明热带大气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显著(邵勰和周兵, 2016)。
2016年1—4月,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对流异常显著,强对流活动中心位于日界线以东及其附近地区,其中1—2月,赤道西太平洋对流受到明显抑制。5—7月,赤道太平洋地区未出现显著的对流活动异常。8—11月,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日界线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受到明显抑制;同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出现异常强的对流活动。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及演变特征与海表温度的发展演变相对应。
1.4 大气环流2015/2016年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冬季风(刘实等,2011)偏强。2015年12月,欧亚中高纬地区受平直西风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弱,我国北方气温偏高。2016年1月,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明显调整,冷空气大举南下,强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导致我国由暖转冷。
2016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面积显著偏大、强度显著偏强、西伸脊点位置显著偏西。6和7月副高脊线位置总体偏南。受其影响,菲律宾附近低层存在异常反气旋环流,引导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8月除第6候外,副高脊线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地区在副高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图 6)。
2016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5候爆发,爆发时间与常年一致;于10月第6候结束,较常年(9月第6候)偏晚6候,为1951年以来结束最晚年。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略偏弱。自5月第5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强度呈波动性变化,5月第6候、6月第4候至7月第1候、7月第4候至8月第1候、8月第5候、9月第5候强度偏弱,其余时段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
2016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略偏强。5月第1—5候,我国东部雨带主要维持在华南地区。5月25日,随着南海夏季风爆发,雨带推进至我国江南北部,江南区入梅,我国进入梅雨季节。6月第3候后,副高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于6月19和20日相继入梅。7月21日,梅雨季节结束。7月第6候至10月第4候,有20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活动。9月第2候前,副高断裂,台风以北行路径为主,副高西段与大陆高压结合,控制中国大部地区。9月第3候后,副高再次北抬,台风以西行或转向路径为主,影响中国东南沿海。10月第6候,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和南海地区,南海地区的热力性质出现明显改变,夏季风开始撤离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结束(图 7)。
2016年,我国暴雨洪涝、台风和风雹等气象灾害比较突出,部分地区灾情重。入汛早,暴雨多,南北洪涝并发;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夏季高温日数多、影响范围广;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影响偏轻;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秋、冬霾天气频繁,对交通和健康影响大。与2011—2015年平均值相比,因气象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明显偏多,受灾面积略偏少。总体来看,2016年属于气象灾害偏重年份。
2.1 暴雨洪涝2016年暴雨洪涝灾害偏重,我国共出现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强降水导致26个省(区、市)出现城市内涝。华南前汛期始于3月21日,较常年偏早16 d,为近7年最早。3月21日至6月19日,江南、华南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频繁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城乡积涝等灾害,其中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受灾较重。5月6—10日的暴雨过程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福建泰宁(235.9 mm)、将乐(225.7 mm)及广西阳朔(197.5 mm)日降水量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此次强降水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福建泰宁38人死亡。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为6月19日至7月20日,梅雨量偏多1倍。期间,共出现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6月30日至7月6日,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华南中西部等地出现2016年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100 mm以上的面积约65万km2,300 mm以上面积约14万km2。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全线超警,其中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
7月18—20日,华北、黄淮出现年内北方地区最强暴雨过程,北京、河北及河南局地降水量有310~680 mm,河北邯郸市局地达690~881 mm,北京大兴(242 mm)、河北井陉(379.7 mm)等20多站日降水量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河南林州市东马鞍日降水量(703 mm)超过常年全年总降水量(649 mm)。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邢台、太原、郑州和安阳等地出现城市内涝;海河部分支流发生洪水。
9—10月,黄淮南部、江淮、江南东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其中淮河、太湖流域分别偏多1和2.2倍,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上述地区降水日数有20~30 d,比常年同期偏多6~15 d。雨日多、降水量大,导致淮河、太湖流域主要河湖水位上涨迅猛,王家坝站达到洪峰水位,太湖、洪泽湖蒋坝站出现超过警戒水位。
2.2 台风2016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6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接近常年(25.5个)。其中8个登陆我国(图 8),较常年(7.2个)偏多0.8个,平均强度偏强。初台“尼伯特”登陆日期仅早于1998年,是今年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台风,“莫兰蒂”造成的经济损失最重。全年台风共造成17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66.4亿元。与2006—2015年平均值相比,2016年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偏多,死亡失踪人口偏少。
第14号台风莫兰蒂于9月15日以强台风级别在福建省厦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48 m·s-1),中心最低气压945 hPa。“莫兰 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也是 2016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厦门全城电力供应基本瘫痪,全面停水,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据统计,“莫兰蒂”共造成5省(市)44人死亡失踪,375.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6.5亿元,为今年造成经济损失最重的台风。
2016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于7月8和9日先后在台湾台东和福建泉州石狮沿海登陆,登陆强度分别为16级(55 m·s-1)和10级(25 m·s-1),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初台。“尼伯特”共造成105人死亡失踪,87.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4.6亿元,是2016年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台风。
2.3 强对流2016年,我国大风、冰雹、龙卷风和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初步统计,全国有2052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与2001—2015年平均值相比,2016年降雹次数明显偏多,其中北方风雹灾害突出;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均偏多,死亡人数偏少,江苏、山西、新疆受灾严重。
4月14—17日,湖南省郴州、衡阳、娄底等11个市、州45个县(市、区)遭遇雷雨、大风和冰雹袭击。受灾人口90.9万人,死亡6人;倒塌房屋1701间,损坏房屋302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5万hm2,绝收面积1200hm2;直接经济损失6.9亿元。
6月12—14日,山西省太原、大同、阳泉等9市48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151.5万人受灾,2人死亡失踪;房屋倒塌200间,损坏房屋2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7.18万hm2,其中绝收面积2.2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
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遭受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阜宁县最大风速达34.6 m·s-1,突破本站历史极值,阜宁县城北出现直径达20~50 mm的冰雹,盐城大部出现强降雨。此次强对流天气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1.8万间房屋倒塌,3.8万间损坏。
6月30日至7月3日,江苏省南京、无锡、徐州等8市35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44.5万人受灾;房屋倒塌500余间,损坏房屋5400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2万hm2,其中绝收面积7500 hm2;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2.4 干旱2016年,我国没有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长的严重干旱,旱情较常年偏轻。
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出现夏旱。7月1日至8月29日,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降水量不足50 mm,比常年同期偏少3~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气温普遍比常年同期偏高1~2℃;内蒙古东部和吉林西部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少雨致使上述地区气象干旱出现并发展,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局部特旱,对当地玉米及牧草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黄淮、江淮及陕西等地夏秋连旱。7月下旬至9月中旬,西北东南部、黄淮南部、长江中下游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日数有15~23 d,西北东南部也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长时间高温少雨加上作物需水旺盛,土壤墒情迅速下降,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及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出现中至重度气象干旱,对当地玉米、棉花、马铃薯等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影响。
鄂湘黔桂等省(区)部分地区出现秋旱。9月11日至10月17日,湖北中南部、湖南中部和西部、贵州东部、广西大部降水量普遍不足25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局部地区偏少8成以上;同时,上述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部分地区偏高2℃以上。雨少温高导致湖北南部、湖南中西部、贵州中部和东部、广西南部和西部等地气象干旱发展,对油菜、蔬菜播种出苗和生长以及晚稻灌浆产生不利影响。
2.5 高温2016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9.9 d,比常年同期偏多3 d,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3年(10.4 d);其中,华南夏季高温日数(24.6 d)比常年同期偏多10.4 d,为1961年以来最多(图 9)。广东、广西、甘肃夏季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四川为第二多。夏季,全国出现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下旬连续出现两次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7月20日至8月26日,全国共有30省(区、市)1653县(市)出现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高温天气,新疆吐鲁番(46.8℃)和托克逊(46.6℃)、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44.1℃)、陕西旬阳(43.6℃)、重庆开县(43.4℃)等103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64县(市)突破当地历史极值;南方11省(区、市)平均高温日数19 d,为1961年以来最多;重庆开县40℃以上连续高温日数达14 d,与当地历史最长纪录持平。
2.6 低温冷害和雪灾2016年,全国平均降雪日数15.2 d,比常年偏少11.2 d,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全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共造成12人死亡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288.5万hm2,绝收面积17.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78.6亿元。与2010—2015年平均值相比,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属低温冷冻害及雪灾偏轻年份。
1月20—25日,我国大部地区遭受寒潮天气影响。降温幅度大、极端性强、影响范围广;最大降温幅度一般有10~18℃,最低气温0℃线南压至华南中部一带,历史少见。有233个县(市)最低气温跌破当地建站以来1月历史极值,其中69县(市)最低气温突破历史纪录。南方地区还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等地最大积雪深度15~20 cm、局地达20~40 cm;雪线越过南岭南压至广州及珠三角一带,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南,广州城区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场降雪;贵州中南部、湖南中部等地及福建中部出现冻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南方地区农林业生产、交通出行、供电和通讯等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浙江、广东和云南等省受灾较重。
2月11—15日,寒潮袭击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最大降温幅度普遍有8~16℃,内蒙古中部、辽宁西北部、安徽东南部、湖南东南部、江西中部和南部、贵州中西部等地超过20℃,寒潮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带来不利影响。3月8—1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再次遭遇寒潮,南方大部降温幅度有10~14℃,其中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及贵州大部等地有14~20℃。重庆、贵州局部遭受低温冷冻灾害或雪灾,春茶、小麦和油菜等生长受到不利影响。
11月10—18日,新疆北部出现持续性强降雪天气。塔城、阿勒泰地区平均降雪量均在40 mm以上,其中塔城裕民县降雪量77.7 mm,塔城市降雪量60.3 mm,两站过程累积降雪量均突破当地11月历史极值;塔城北部、阿勒泰大部积雪深度达20 cm 以上。此次强降雪对交通、农牧业等造成严重影响。
11月20—24日,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12℃以上降温,其中内蒙古中部等地降温超18℃,气温0℃线南压至长江沿线,华北等地最低气温接近-10℃,黑龙江、内蒙古局地低于-30℃;河南、湖北等地30多个县(市)最低气温为当地11月历史极小值。东北、华北至江南北部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天气,河南中部、陕西关中、安徽中部及河北北部等地出现暴雪。低温及雨雪对江淮、江汉及河南等地部分设施农业造成一定影响;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交通受到明显影响。
2.7 沙尘2016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17次)偏少9次,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共3次(图 10)。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2.4 d,比常年同期偏少2.7 d,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2016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在2月18日,比2000—2015年平均(2月15日)偏晚3 d,较2015年(2月21日)偏早3 d。5月10—11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6年最强的一次,南疆盆地、内蒙古中部、宁夏北部、辽宁西部和吉林西部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南疆盆地局地出现强沙尘暴。
2016年,我国共出现8次大范围、持续性中到重度霾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1、11和12月),过程次数少于2015年。
1月1—3日,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山西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等地出现持续性霾天气,霾影响面积约195万km2,部分地区PM2.5浓度超过350 μg·m-3,河北中南部局地超过500 μg·m-3。
11月3—6日,东北、华北、黄淮及陕西、江苏南部等地出现霾天气过程,霾影响面积约97万km2,污染较重,北京PM2.5日均值超过300 μg·m-3,哈尔滨局地PM2.5日均值超过1000 μg·m-3。
12月16—21日,华北、黄淮以及陕西关中、苏皖北部、辽宁中西部等地出现霾天气。全国受霾影响面积268万km2,其中重度霾影响面积达71万km2,有108个城市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程度;北京、天津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500 μg·m-3,北京和石家庄局地PM2.5峰值浓度分别超过600和1100 μg·m-3。此次过程为2016年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污染程度最重的霾天气过程,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7个城市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济南、青岛等多个机场出现航班大量延误和取消,多条高速公路关闭;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
3 结 论2016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和台风灾害重,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汛情, 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
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为1961年以来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偏多16%,为1951以年来历史最多;四季降水均偏多,其中冬、秋季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七大江河中长江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
2016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入梅偏早,出梅偏晚,梅雨期降水偏多;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偏少。
2016年,我国暴雨多,南北洪涝并发,全国26个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城市内涝;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全国有2000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气温波动大,夏季高温影响范围广;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影响偏轻;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霾天气频繁,对人体健康、交通等影响较大(图 11)。
侯威, 陈峪, 李莹, 等, 2014. 2013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40(4): 482-49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04.011 |
侯威, 邹旭恺, 王朋岭, 等, 2015.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41(4): 480-48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5.04.011 |
李莹, 高歌, 叶殿秀, 等, 2012. 2011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38(4): 464-47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2.04.011 |
廖要明, 王凌, 王遵娅, 等, 2016. 2015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J]. 气象, 42(4): 472-48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4.011 |
刘实,王启祎,朱艳峰,等,2011.东亚冬季风指数:QX/T 144-2011[S].北京:气象出版社.
|
司东, 马丽娟, 王朋岭, 等, 2016.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活动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J]. 气象, 42(7): 892-89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7.013 |
邵勰, 周兵, 2016.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气候监测及诊断分析[J]. 气象, 42(5): 540-54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5.003 |
王有民, 叶殿秀, 艾婉秀, 等, 2013. 2012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39(4): 500-50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3.04.013 |
中国气象局, 2006.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
中国气象局, 2016.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 2015[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