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太原 030006
2. Shanxi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Taiyuan 030006
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报告(国家气候中心,2016)显示,2016年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55.4 mm,较常年同期(35.8 mm)偏多55%,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由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1)可见,10月我国有两条主雨带,其一位于黄淮南部、汉水流域、江淮、江南北部及四川盆地东部及贵州北部,另一条位于华南、东南沿海以及云南;累计降水量一般有100~200 mm,其中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和东南部、海南、福建东南沿海和广东东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区有250~400 mm,海南东部局地超过500 mm。此外,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降水量有50~100 mm。
与常年同期相比(图 2),东北中部、内蒙古大部、华北、黄淮、江汉、江淮、江南东北部、华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其中华北北部、黄淮南部、江淮、华南东部等地偏多2倍以上。
安徽、山东、河南、江苏、湖北等地183站的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安徽怀远(12 d)、河南获嘉(10 d)等14站的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国家气候中心,2016)。
1.2 气温2016年10月,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同期(10.3℃)偏高0.6℃。与常年同期相比(图 3),西北地区中部和东部、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及西藏等地偏高1~2℃,浙江、福建等地偏高3~4℃;新疆北部、黑龙江、吉林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偏低1~4℃。
2016年10月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和距平图显示(图 4),10月北半球环流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2016年10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性分布,极涡中心分别位于格陵兰岛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图 4),中心强度依次为520和528 dagpm,对应距平值为-16与-20 dagpm,较常年同期偏强。
北半球500 hPa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分布,长波槽分别位于西太平洋、北美大陆西岸、大西洋中部和乌拉尔山。亚洲中高纬总体受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极涡及其西侧横槽控制,且强度偏强。受其影响,新疆北部、黑龙江、吉林西部和内蒙古东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
2.2 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2016年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西脊点位于110°E附近,较常年同期(128°E)(杨正龙和高栓柱,2016;于超和张芳华,2015)偏西17个经度,强度偏强,沿副高西侧北上的暖湿气流与频繁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交汇,形成黄淮南部至江南北部的雨带;副高西段脊线位于23°N左右,较常年同期相比偏北2个纬度左右;副高位置偏北,则是台风登陆及华南主雨带形成的有利条件。
2.3 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由10月上旬500 hPa平均位势高度图(图 5a)可见,西西伯利亚附近为阻塞高压控制,鄂霍次克海附近则为极涡控制,并且其西侧横槽一直伸至贝加尔湖附近,亚欧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影响我国。4—6日和8—10日,受从平均槽区转竖低槽影响,我国出现了两次强冷空气过程。副高虽偏强,但主体位于西北太平洋面,西脊点平均位于120°E附近,不利于引导台风西进登陆。为此,本旬虽有两个在近海活动的台风,均未能登陆我国。此外,旬初,华北东部环流平直,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受黄淮地区西部至江汉平原上空高空槽影响,安徽、江苏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
10月中旬(图 5b)亚欧中高纬转为两脊一槽型,乌拉尔山以西和鄂霍次克海附近有阻高活动。我国北方上空环流相对平直,13—15日和18—19日,华北地区先后出现两次较强的持续性雾-霾天气。副高仍成东西带状分布,但较上旬明显西伸加强,西脊点平均位于105°E,最西达100°E附近,有利于引导台风西行。13—14日,受副高南侧热带低压倒槽影响,海南岛中东部出现暴雨或大暴雨;18—20日,受第21号登陆台风莎莉嘉影响,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10月下旬初(图 5c),副高短暂东退至120°E附近,受其影响,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在进入南海北部洋面后逐渐向北转向,并在广东沿海登陆,广东中东部、福建南部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随后副高再次明显西进,旬中期一度西伸至90°E附近。但相比10月中上旬,副高位置明显南落,西段脊线已位于20°N附近。为此,旬中后期强降雨主要出现在位于副高西侧和北侧的云贵高原、江淮等地。
3 主要降水过程 3.1 概要2016年10月,我国主要出现了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表 1给出了降水过程的起始时间、主要影响系统和主要落区。其中, 2次是由台风莎莉嘉和海马导致,2次受低涡、切变线影响。
10月26日白天到夜间,江苏中南部和上海的部分地区及安徽东部等局地出现暴雨,江苏南部局地大暴雨,27日白天到夜间,江淮地区出现大到暴雨,江苏南京、扬州和镇江局地大暴雨。
此次降水过程前期主要受副高西北侧暖湿气流配合低空切变线影响,后期副高北抬,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相遇,配合低空低涡系统,使得降水带得以维持、北抬。在整个降水过程中,200 hPa高空始终存在有一支高空急流,急流轴位于42°N左右,我国江淮和江南东北部地区均处于急流入口的右侧,存在较强的正涡度平流区。在500 hPa高度上,有南支槽形成并东移,副高脊点西伸至100°E,并有孟加拉湾低涡配合(图 6)。同时,在850 hPa高度上,自我国西南地区东部至江淮、江南北部存在一支最大风速超过18 m·s-1的较强低空急流,可起着输送低空大气的热量、水汽和动量的作用;受其影响,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至江南北部、江淮一直保持着一条水汽通量在15 g·cm-1·hPa-1·s-1以上的水汽输送带,相对湿度一直维持在95%以上。综合动力和水汽条件,均十分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10月27日夜间(图 7),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江淮西部在850 hPa高度上出现一个较强的低涡中心,且随着副高588线北抬至33°N左右,江淮地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使安徽、江苏中部地区产生了较强降水。随后850 hPa低涡东移入海,副高南退,至28日夜间,江南北部至江淮地区转受850 hPa槽后西北气流控制,水汽输送条件变差,降水过程结束。
10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5次过程,较常年偏多。其中,4—6日和8—10日为两次强冷空气过程,16—17日为一次寒潮过程,23—24日和27—30日为一次一般冷空气过程。10月31日又再次出现强冷空气过程(栾菲,2016)。
4.2 10月16—17日寒潮10月16—17日,一股较强冷空气侵袭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中西部等地出现4~8℃降温,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12℃,内蒙古东部局地降温超过15℃;内蒙古、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等地还出现5~7级风。受其影响,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雨雪天气,局地降水量有10~13 mm。根据中央气象台冷空气划分标准,此次冷空气过程达到了寒潮强度。
此次寒潮过程,主要由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东移造成。15日08时在500 hPa高度场上巴尔喀什湖以北有一冷槽沿东北—西南方向向咸海北部延续,冷空气再次不断积聚。随后,此槽于15日晚上转为南北向并东移,同时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切断低压。随后在东移过程中,切断低压填塞,高空槽断为两截,北支部分逐渐消失,南支部分则继续东移南下。与其配合的地面冷锋,于16日08时开始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图 8a)。16日夜间,此低槽移至内蒙古东部上空,强度继续增强,至17日08时强度达到最强,东北地区北部500 hPa位势高度低于536 dagpm (图 8b)。此时,由地面观测实况可以看到,24 h前位于蒙古高原东部的1025 hPa冷高压气压中心已经移到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冷锋已经扫过内蒙古东部,到达东北地区东部一带,先后给上述地区带来大幅度降温(图略)。17日夜间,冷锋主体已经移动至朝鲜以东洋面,18日08时,东北地区开始回温,此次冷空气过程对我国的影响结束。
10月,第21号台风莎莉嘉、第22号台风海马先后登陆我国。10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4个台风生成(图 9),2个登陆我国,台风生成个数较常年同期(3.6个)偏多0.4个,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0.53个)偏多1.47个(国家气候中心,2016)。
今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于10月13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16日以台风强度移入南海海面,17日下午加强为强台风级;18日09:50在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沿海以强台风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 m·s-1)登陆;19日14:10在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 m·s-1),17时减弱为热带低压。
受“莎莉嘉”影响,海南、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出现强降雨,海南、广东大部、广西大部、贵州东南部和湖南部分地区降雨量普遍在50 mm以上,其中海南、雷州半岛、广西东南部等地达100~250 mm,部分地区超过250 mm,海南文昌、琼海、琼中、万宁、昌江等局地超过300 mm。受“莎莉嘉”影响,17日08时至19日08时,海南岛沿海陆地普遍出现11~12级阵风,最大阵风为万宁市大花角14级(46.1 m·s-1)。18日08时至20日20时,广西钦州、防城港、北海、玉林、南宁、崇左、贵港等市部分地区出现6~8级大风,沿海地区10级,北部湾海面出现12级大风,最大阵风为斜阳岛36.5 m·s-1。
“莎莉嘉”带来的强风雨造成海南、广西、广东3省(区)358.4万人受灾,53.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6700间房屋倒塌或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51.5万hm2,其中绝收面积3.8万hm2;直接经济损失52.9亿元(国家气候中心,2016)。
5.3 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今年第22号台风海马于10月15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17日加强为超强台风,20日以强台风强度移入南海海面;21日12:40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鲘门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 m·s-1),之后向偏北方向移动,进入江西赣州境内,22日05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
台风海马包括两个特点。登陆强:“海马”登陆广东汕尾为强台风(14级,42 m·s-1),是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下旬以后登陆广东的首个强台风。风雨大:受“海马”和冷空气共同影响,20—23日早晨,广东中东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江苏中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降雨100~200 mm,广东梅州局地307 mm,强降雨主要出现在21—22日;广东东部沿海地区和岛屿出现10~13级大风,广东汕尾浮标站达16级(52.9 m·s-1)。
受台风海马影响,广东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封闭,揭阳、深圳、珠海、广州等地部分航班出现延误,广深城际、广九直通车停运,汕尾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中断,道路、通讯设施被损毁。据民政部和气象部门消息,截至10月23日上午,台风海马造成广东、福建2省42个县(市、区)156.2万人受灾,3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2.6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4.6亿元。其中广东受灾较重,有153.8万人受灾,因灾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4.4亿元(中国气象局值班室,2016)。
6 雾-霾过程 6.1 概况10月,京津冀地区出现4次雾-霾天气过程。这4次过程持续的时间是1—3日、13—15日、18—19日以及24—25日,其中13—15日过程最明显。
6.2 10月13—15日雾-霾过程10月13日上午,北京、天津、河北大部有轻微-轻度霾,局地中度霾,能见度2~8 km。14日极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图略):07:11北京大部地区和河北北部出现大雾天气,10:23北京地区出现霾,14:12北京地区大部仍为霾覆盖,河北西北与天津部分地区出现霾(京津冀环境中心,2016)。15日白天,华北中北部地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偏差,北京、河北东北部及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局地重度霾;PM2.5峰值浓度达到200 μg·m-3左右,有中至重度污染。15日傍晚到夜间受弱降雨影响,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15日夜间至16日白天仍有轻至中度污染,部分地区重度污染。16日夜间,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北部霾逐渐减弱消散。
这次雾-霾天气及空气污染过程的主要天气条件如下:500 hPa天气图显示,13—15日,华北先后受弱脊前西北气流和东移高压脊控制,低层则受反气旋环流控制,地面处于高压后部的均压场中,风力较弱,空气扩散条件差,雾-霾天气维持。
国家气候中心, 2016. 2016年10月全国气候影响评价[R].
|
京津冀环境中心, 2016. 环境气象快报2016年第45期[R].
|
栾菲, 2016. 中国气象局公布10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http://2011.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1611/t2016 1105_340570.html.
|
杨正龙, 高拴柱, 2016. 2015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2(1): 122-16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6.01.015 |
于超, 张芳华, 2015. 2016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1(1): 126-132.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5.01.016 |
中国气象局值班室, 2016. 中国气象局值班信息第31期[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