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气象   2015, Vol. 41 Issue (4): 480-488.  DOI: 10.7519/j.issn.1000-052.2015.04.011

天气、气候评述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侯威, 邹旭凯, 王朋岭, 等, 2015.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41(4): 480-488. DOI: 10.7519/j.issn.1000-052.2015.04.011.
[复制中文]
HOU Wei, ZOU Xukai, WANG Pengling, et al, 2015.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ver China in 2014[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41(4): 480-488. DOI: 10.7519/j.issn.1000-052.2015.04.011.
[复制英文]

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5056和41375069) 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5901) 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

侯威,从事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Email:houwei@cma.gov.cn

文章历史

2015年3月15日收稿
2015年3月23日收修定稿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侯威 , 邹旭凯 , 王朋岭 , 叶殿秀 , 周兵 , 黄大鹏 , 李莹 , 赵琳 , 王有民 , 朱晓金 , 赵珊珊 , 王阳 , 钟海玲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100081
摘要: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关键词降水    气温    气象灾害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ver China in 2014
HOU Wei, ZOU Xukai, WANG Pengling, YE Dianxiu, ZHOU Bing, HUANG Dapeng, LI Ying, ZHAO Lin, WANG Youmin, ZHU Xiaojin, ZHAO Shanshan, WANG Yang, ZHONG Hailing    
National Climate Centre,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In 2014,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 was 0.5℃ above normal making the year become the sixth warmest year together with 1999 since 1961. Temperatures were above normal in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for the whole country as a whole. The mean of annual total precipitation in 2014 in China was 636.2 mm, which was near normal with 3% less than that in 2013. In 2014,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uneven. The first 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began earlier with a larger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than normal. The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started later and ended earlier with a smaller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than normal. The precipitation in Meiyu region was more in the south but less in the north while the Jianghuai Region missed Meiyu during this summer. The rainy season in North China was not evident. The beginning of autumnal rain of Huaxi (Western China) started earlier and ended later with a larger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than normal. In 2014, some regions of South China suffered a large number of heavy rains and floods, and autumnal rainfall in Huaxi and Huanghuai Regions was frequent, but the weather and climatic extreme events happened less frequently than that in 2013, with less disasters caused by torrential rainfall,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death toll and disaster-hit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normal. In general, 2014 was a year with les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 words: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引言

2014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2014年全球地表与洋面温度比1961—1990年平均温度高0.57℃,比2001—2010年的平均温度高0.1℃(WMO, 2015),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2014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2014年我国气象灾害偏轻,但局地灾情重。

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措施等的科学事实和参考依据,需要及时对我国的气候及其异常特点进行概括(中国气象局, 20062014 ),对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总结和灾情分析(侯威等,2014王有民等,2013李莹等,2012)。本文对2014年中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年内发生的一些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及影响进行综述。

资料主要采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我国2400个地面观测站1951—2014年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以及沙尘暴、雾、霾、冰雹和雷暴等主要天气现象资料。气候平均值(即:常年值)采用1981—2010年平均值。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2014年,我国平均气温10.1℃,较常年(9.6℃)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图 1);全年除2、8和12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余各月均偏高。全国六大区域(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气温均偏高。从空间分布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其中华北中东部及山东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东南部、青海东南部等地偏高1~2℃(图 2)

图 1 1961—2014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历年变化 Fig. 1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over China during 1961—2014

图 2 2014年全国年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单位:℃) Fig. 2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China in 2014 (unit :℃)

冬季(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前冬暖、后冬冷;全国平均气温-2.8℃,较常年同期(-3.4℃)偏高0.6℃。2013年12月和2014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0.4和1.6℃,2014年2月偏低0.6℃(司东等,2014)。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4℃,较常年同期(10.4℃)偏高1.0℃,与2013年春季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高,仅低于2008年春季(11.8℃)(袁媛等,2014)。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21.1℃,较常年同期(20.9℃)偏高0.2℃(崔童等,2015)。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同期(9.9℃)偏高0.8℃(司东等,2015)。

2014年,全国共有301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0.35,较常年(0.12) 偏多,较2013年(0.8) 明显偏少;其中有7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有167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极端连续高温事件站次比(0.14) 较2013年(0.36) 偏小。2014年,全国共有46站日最低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极端低温站次比0.08,较常年(0.11) 偏少。全国共有266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53站突破历史极值。

1.2 降水

2014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629.9 mm),比2013年(653.5 mm)偏少3%(图 3)。降水阶段性变化大,1、7、10和12月偏少,其中1月偏少58%,12月偏少25%;2、5、9和11月偏多,其中9月偏多24%,11月偏多20%;3、4、6和8月接近常年同期。

图 3 1961—2014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变化 Fig. 3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during 1961-2014

2014年,我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但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宁夏大部、甘肃中部、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西部、贵州东北部和青海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0%~50%;新疆东南部、青海西北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河北南部、山东中部、云南西部等地偏少20%~50%;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图 4)。

2014年,我国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秋季偏多。冬季(图 5a),全国平均降水量40.5 mm,接近常年同期(40.8mm),东北南部、华北东北部、西北中部及山东大部、西藏中部和东部、内蒙古西部、重庆、四川东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和东北部、陕西南部等地偏少20%~80%,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春季(图 5b),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6.9 mm,接近常年同期(143.7 mm),东北中北部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广东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0%至1倍;西北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云南、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和西北部、辽宁东部等地偏少20%~80%,新疆西部、云南北部局部偏少80%以上。夏季(图 5c),全国平均降水量320.1 mm,接近常年同期(325.2 mm),华北东部、东北中部和南部、黄淮大部及内蒙古中部、陕西南部、湖北中部、甘肃东南部、新疆北部和中部、青海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0%~50%;浙江大部、江西中部、福建北部、湖南中部、贵州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新疆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偏多20%~50%。秋季(图 5d),全国平均降水量134.6 mm,较常年同期(119.8mm)偏多12%,东北北部、华北西部、西南地区东部以及湖北、安徽、湖南北部、江苏北部、内蒙古东部、广西西部、新疆西北部等地偏多20%至1倍;全国其余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少。

图 4 2014年全国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单位:%) Fig. 4 Percentag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China in 2014 (unit :%)

图 5 2014年冬(a)、春(b)、夏(c)、秋(d)四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单位:%) Fig. 5 Percentages of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over China in winter (a), spring (b), (c) summer, (d) autumn in 2014 (unit: %)

2014年,全国平均降雨(日降水量≥0.1 mm)日数为100 d,较常年偏少9 d。江南、华南、西南大部、东北东部及青海东南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年降水日数在100d以上,贵州、湖南大部、广西东部、重庆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江西西部和东北部、四川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安徽南部局部等地有150~200 d;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少于100 d,其中新疆南部、内蒙古西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西藏西北部不足50 d。与常年相比,西南南部、东北南部及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山东东部、海南北部等地偏少10~20 d,其中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局部、黑龙江西北部局部和新疆北部局部偏少20 d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西南部等地偏多10~20 d。

2014年,全国共有169站的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极端日降水事件站次比为0.08,较常年(0.10) 偏少,极端降水事件约为2013年(0.15) 的一半;有36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2014年,全国共有296站的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站次比为0.13,与常年持平;全国共有31站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

2014年华南前汛期3月30日开始,较常年偏早7 d;7月7日雨季结束,比常年晚1 d;前汛期总降水量831.9 mm,较常年偏多14%,为1999年以来最多。西南雨季6月5日开始,10月10日结束,历时127 d,总降雨量716.5 mm;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晚10 d,结束偏早4 d,雨季偏短14 d,雨量偏少4%。梅雨季节始于6月16日,于7月20日结束,平均雨量318.6 mm,较常年偏少7%,入梅时间明显偏晚;区域性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江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梅雨量偏多(分别偏多21%和9%),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7月中旬至8月中旬,华北地区雨量少、降水范围小、过程不集中。华西秋雨9月9日开始,11月18日结束,历时70 d;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结束晚,累计雨量247.8 mm,较常年偏多85%。

1.3 大气环流

2013/2014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均偏弱。海平面气压场上,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气压异常偏高。季内北极涛动指数波动较大,其中2013年12月和2014年2月两个月AO总体处于正位相,而2014年1月维持负位相。

2014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强度和强度接近常年,西伸脊点位置略偏西。2014年南海夏季风于6月2候爆发,较常年(5月5候)偏晚3候,与1970、1973、1987、1989和1991年并列为历史上最晚爆发年份;结束于9月6候,与常年持平。2014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常年略偏弱,其强度呈波动式变化,其中6月2—6候、7月2候和4—5候、8月1—3候、9月3—5候偏强,其余时段偏弱(图 6)。

图 6 2014年5—10月南海监测区逐候纬向风强度指数 (单位:m·s-1,方框为常年值) Fig. 6 The pentadly variation of zonal wind strength index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onitor district in 2014 (unit: m·s-1, box is for normal values)

2014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与常年相比略偏弱。2014年6月2—3候,我国东部雨带主要维持在华南至江南一带,6月4候,江南梅雨区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区相继入梅,日期均较常年偏晚。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副高位置总体偏南,东部主雨带维持在沿江至江南北部一带,江淮梅雨区无明显降水,出现空梅;7月下旬末,副高迅速南退,东部主雨带持续位于江南和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出现空汛;8月中旬以后,副高明显北推,但截至到9月下旬前,副高总体上仍处于偏南位置。8月末至9月中旬,副高出现一次明显的西进及小幅北推,东亚季风阶段性偏强,我国东部地区为异常偏南风控制,黄淮及华西东部地区出现明显降水。9月5候起,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沿海和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监测区热力性质出现明显改变,夏季风开始撤离南海地区。9月6候,南海夏季风结束(图 7)

图 7 2014年5—10月沿110°~120°E候平均降水量纬度-时间剖面(单位:mm) Fig. 7 The latitude-time profile of pentadly mean precipitation along 110°-120°E in 2014 (unit: mm)
2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 2.1 暴雨洪涝

2014年,全国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 mm)6276站日,比常年(5992站日)偏多5%(图 8)。华南、江南大部、江淮大部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暴雨日数有3~7 d,海南东部、广东东南部、广西中部及南部局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和江西中东部超过7 d。与常年相比,贵州大部、广西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湖南中部、江西中东部、云南东部及海南东部等地暴雨日数偏多1~3 d,其中福建北部偏多3 d以上;辽宁南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和西南部、湖北东北部、江苏北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局部等地偏少1~3 d,广东南部局部偏少3 d以上。

图 8 1961-2014年全国年暴雨日数历年变化 Fig. 8 Variation of days with daily precipitation ≥50 mm over China during 1961-2014

2014年,我国共出现36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3—10月,其中南方出现过31次。2014年全国未发生大的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因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9.8亿元,受灾面积、死亡或失踪人数、经济损失较1991-2013年平均值及2013年均偏少,暴雨洪涝造成的损失较常年偏轻。2014年受灾较重的有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江西、浙江等省(市)。

汛期南方强降雨过程频繁,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重。5—9月间,我国共出现29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南方出现25次。广西钦州(380.5 mm)和马山(358.3 mm)、贵州石阡(294.6 mm)和清镇(287.8 mm)、湖南凤凰(251.7 mm)等28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由于南方强降雨天气频繁,强降水导致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区、市)的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和山洪灾害。

华西、黄淮地区多秋雨,局地山洪、滑坡灾害重。2014年华西秋雨主要影响时段在9月中旬及10月下旬。9月9—18日,华西地区、黄淮大部、华北西南部等地出现持续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累计降水量一般有50~200 mm,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等地有200~250 mm,局部超过250 mm,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2倍以上。暴雨日数,重庆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四川为第二多,陕西为近40年来第二多。强降水造成部分江河水位上涨、农田被淹、城镇出现严重内涝,局地还遭受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四川、陕西、湖北、重庆灾情较重。

2.2 热带气旋

201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3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个数较常年(25.5) 偏少2.5个。其中5个登陆我国(图 9),较常年(7.2个)偏少2.2个。8月,仅有1个从中太平洋移入的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均为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初台、终台登陆时间均偏早。年内有3个台风多次登陆我国,为历史罕见。台风首次登陆点均在华南沿海,位置总体偏南。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强度强、影响大(唐健等,2014)。初步统计,全年台风共造成11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78.3亿元。与1990-2013年平均值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偏少,直接经济损失偏多。总体而言,2014年台风灾情偏重。

图 9 2014年登陆中国台风路径图 Fig. 9 Tracks of tropical cyclones having landed China in 2014

2014年,共5个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除“海贝思”(1407) 以外,其余4个都发生2次及以上登陆,其中超强台风威马逊(1409) 先后在海南、广东、广西3次登陆我国,强台风麦德姆(1410) 先后在台湾、福建、山东3次登陆我国,台风凤凰(1416) 在台湾、浙江、上海先后四次登陆我国(周冠博等,2014)。1949—2013年,登陆我国3次及以上的台风(每次登陆时强度均达热带风暴级别或以上)有12个,均发生在不同年份。2014年有3个台风3次或以上在我国登陆,为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

2014年,5个登陆我国的台风首次登陆地点均在华南沿海地区,登陆位置总体偏南。5个登陆台风分别登陆我国广东(3次),海南(2次),台湾(3次),广西(1次),福建(1次),山东(1次),浙江(1次)和上海(1次)。

第9号台风威马逊于7月18日15时30分在海南文昌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70 m·s-1),最低气压910百帕,19时30分在广东徐闻县南部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62 m·s-1),最低气压910 hPa;19日07:10在广西防城港市光坡镇沿海第三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 m·s-1),最低气压988 hPa。威马逊是1949年以来登陆广东、广西的最强台风,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4省(区)88人死亡失踪,1189.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46.5亿元。

2.3 干旱

2014年,我国东北及云南、四川南部等地出现春旱,东北和黄淮出现严重伏旱,江南和华南出现秋旱,其中东北、黄淮伏旱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总体而言,2014年属干旱灾害偏轻年份,全国因旱农作物受灾面积1227.2万hm2,绝收面积148.5万hm2;受旱面积较常年偏小1215.3万hm2,也是连续第五年少于常年。2014年全国因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35.6亿元。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3日,淮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降水量普遍不足5 mm,华北、黄淮北部及陕西中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基本无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普遍偏少8成以上。同时,淮河以北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由于雨雪稀少,气温偏高,导致河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西部、甘肃中部局部、湖北北部等地出现中等程度气象干旱。干旱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不利影响,陕西、甘肃、河北等省的局部地区人畜饮水、农作物、草原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2月中旬至4月下旬,东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降水量普遍在30 mm以下,其中东北西部以及内蒙古东北部降水量不足10 mm。5月中下旬,云南大部、四川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在50 mm以下,其中云南中北部、四川南部不足10 mm。同期,上述地区气温普遍偏高2℃以上,云南省平均气温达23.8℃,比常年同期偏高3.1℃,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云南大部地区还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高温少雨导致上述地区气象干旱迅速发展,云南部分地区一季稻移栽困难,无灌溉条件的山地玉米、烤烟枯死;果品产量和品质受到极为不利影响。

6月至8月中旬,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至5成,其中辽宁、吉林东南部、河南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由于降水偏少,7—8月,黄淮、江汉、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及东北中部和南部陆续出现气象干旱。干旱对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使北方玉米生长、江汉等地水稻孕穗、棉花开花以及夏玉米抽雄吐丝受到不利影响。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和北部、黄淮东部以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植被长势较差。

8月下旬至11月下旬,江南、华南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3成以上,其中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东部和福建西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偏少5至8成。与此同期,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导致蒸发量大,土壤失墒快,江西、广东、湖南的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发展。干旱对南方地区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江西秋种作物播种进度总体略慢于2013年;干旱对移栽油菜幼苗生长不利,影响直播油菜的播种进度和出苗率。干旱导致广东部分水库山塘蓄水不足,对居民用水造成一定压力。

2.4 高温

2014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9.0 d,较常年(7.8 d)偏多1.2 d,为近10年第三少(图 10)。但华南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8.3 d,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华北、黄淮及云南等地高温强度强。5月,华北、黄淮经历较强高温热浪,高温天气致使华北中南部、黄淮大部麦区出现干热风。

2014年,东北西部、内蒙古大部、河北北部、山西南部、黄淮东部、江淮、江汉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华北东南部、黄淮大部、陕西东南部、江汉西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部等地达到38~40℃,其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重庆等省(市)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0~42℃。

图 10 1961—2014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 Fig. 10 Variation of days with daily mean temperature ≥35℃ over China

2014年,我国共有305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0.35,较常年(0.12) 偏高,较2013年(0.8) 偏少;其中全国有7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市)。全年有167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标准,极端连续高温事件站次比(0.14) 接近常年(0.13)。

2014年,我国共出现6次较大范围的高温天气过程,具体为5月26—31日、6月13—16日、6月26—28日、7月4日至8月10日、8月24至9月3日、9月7—12日。其中2014年7月4日至8月10日,江南南部、华南地区高温日数普遍有15~20 d,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南部、广东北部达20~30 d。河北、陕西、湖北、重庆、内蒙古等地的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广东北部、福建中南部、江西南部及重庆中北部等地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15 d以上,福建安溪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22 d,陕西中南部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普遍在10 d以上,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陕西洋县、城固和西乡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13 d。7月10日,高温范围扩展到整个华南、江南。

2.5 雾霾

2014年,全国平均风速较2013年偏小、小风日数多,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2014年,我国共出现13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主要集中在1、2、10和11月,其中10月最多,有4次),较2013年偏多。全国平均霾日17.9 d,较2013年偏少2.2 d;区域分布不均,京津冀(61 d)和长三角地区(66 d)霾日较多,分别比2013年偏多25和7 d,西北地区较2013年偏多4 d;珠三角、西南、华中地区霾日数分别比2013年偏少8、4和2 d,东北地区与2013年基本持平。

2014年2月20—26日、10月7—10日、10月22—26日和11月22—27日4次雾、霾天气过程影响大。2月20—26日,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霾天气,霾覆盖面积207万km2,涉及11省(区、市)。10月7—10日,北京、天津及华北南部、黄淮西部和陕西中部等地出现持续性严重雾-霾天气,大部地区能见度低于1000 m,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200 m。10月22—26日,华北、东北及黄淮、江淮、四川盆地和陕西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其中25日京津冀大部地区出现重度污染,北京、石家庄出现严重污染。11月22—27日,东北南部、华北、黄淮、江淮出现大范围霾天气。

2.6 低温

2014年初,南方多地遭受低温冷冻害;春季,北方部分地区遭受阶段性低温冷冻害;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低温阴雨寡照。低温冷冻害对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总体而言,2014年属低温冷冻害偏轻年份。年内主要低温事件有:1月10—13日,南方出现明显降温,降温幅度普遍在5~8℃,部分地区达8~12℃,局地超过12℃。2月上中旬,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4—20日过程最大降温幅度普遍在10℃以上,部分地区达14~18℃,局部地区超过18℃。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发生低温冷冻灾害。4月下旬和5月初,北方地区遭受强冷空气袭击,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低温冷冻害,其中4月22—26日,西北地区遭遇大风降温和沙尘天气,过程最大降温普遍有8℃以上,部分地区达到12~14℃,局地超过14℃。8月7—31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3℃,部分地区偏低3℃以上;安徽、江苏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湖北为次低值,湖南为第三低,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1961年以来,全国平均霜冻日数呈现出明显减少趋势。2014年,全国平均霜冻日数(日最低气温≤2℃)113.5 d,较常年偏少约7.9 d。

2.7 强对流

2014年,全国平均强对流日数为14.0 d,比常年偏少4.4 d,因强对流造成的受灾面积和死亡人数均比常年明显偏少,经济损失接近常年。总体看,2014年属于风雹灾害偏轻年份。2014年,首次风雹天气出现在1月12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初雹时间较常年(平均出现在1月下旬)偏早10多天。

年内主要强对流事件有:3月25—26日,贵州、湖南、江西、福建4省61个县(区、市)遭受风雹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4月18—19日,四川、重庆、贵州3省(市)30个县(市、区)遭受冰雹、暴雨、强风袭击,直接经济损失2.9亿元。8月15—17日,甘肃、宁夏2省(区)27个县(市、区)遭受风雹、暴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2.8 雪灾

2014年,全国平均降雪日数为14.7 d,比常年偏少11.6 d,为1961年以来最少。东北北部及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北部等地年降雪日数超过30 d。与常年相比,全国大部地区降雪日数偏少或接近常年。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雪灾使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年内主要降雪事件有:1月下旬新疆北部出现持续降雪天气,降水量达25~50mm,比常年同期偏多8成至2倍,部分地区最大积雪厚度有20~50cm,云南曲靖、文山、丽江市部分地区出现雪灾。2月上中旬,南方地区先后出现3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局部冰冻天气,湖北、浙江、湖南、江西、贵州、云南等地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最大积雪深度有5~10 cm,局部达10~20 cm,强降雪给设施农业、春运交通、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4月24—25日,甘肃省临洮县普降大到暴雪,24 h降水量达18.7 mm,此次降雪过程量级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为当地近30年来罕见,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10月7-9日,新疆伊犁市昭苏县发生雪灾,造成小麦、油菜、甜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受灾1.3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10月10—12日,青海西宁、大通等地出现寒潮、强降温、雨雪天气,直接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

2.9 沙尘

2014年沙尘天气影响总体偏轻。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17次)偏少10次,也较2001—2010年同期平均值(12.7次)偏少5.7次;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共3次(图 11),较2001—2010年平均值偏少5次。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2.5 d,比常年同期偏少2.6 d,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少。2014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间为3月19日,比2000—2013年平均(2月11日)偏晚36 d,较2013年(2月24日)偏晚将近1个月。4月23—24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4年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损失最重的一次。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南疆盆地中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部、青海西北部等地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及以上天气影响面积达77.9万km2。受其影响,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暂时关闭。

图 11 2000—2014年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历年变化 Fig. 11 Variation of sand-dust storm events in Northern China in spring during
3 结论

2014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2013年少,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但局地灾情重(图 12)。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2014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2014年,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南方局地暴雨洪涝多,华西、黄淮秋雨频繁;东北和黄淮伏旱严重;华北、黄淮5月遭遇极端高温,长江中下游出现凉夏;台风活动少,但登陆强度大,超强台风威马逊致灾重。全国平均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共出现13次大范围持续性霾天气过程。强对流天气偏少。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少,影响偏轻。

图 12 2014年中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 Fig. 12 Sketch of the maj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over China in 2014
参考文献
崔童, 王东阡, 李多, 等, 2015. 2014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及成因简析[J]. 气象, 41(1): 121-125.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5.01.015
侯威, 陈峪, 李莹., 等, 2014. 20l3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40(4): 482-49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04.011
李莹, 高歌, 叶殿秀., 等, 2012. 20l1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38(4): 464-47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2.04.011
司东, 李清泉, 柳艳菊, 等, 2014. 2013/2014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的可能成因[J]. 气象, 40(7): 891-89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07.014
司东, 邵勰, 孙冷, 等, 2015. 2014年秋季我国华西地区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J]. 气象, 41(4): 508-51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5.04.014
唐健, 代刊, 2014. 2014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0(10): 1286-1292.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10.014
王有民, 叶殿秀, 艾婉秀, 等, 2013. 2012年中国气候概况[J]. 气象, 39(4): 500-50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3.04.013
袁媛, 柳艳菊, 王艳姣, 等, 2014. 2014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及成因简析[J]. 气象, 40(10): 1279-1285.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10.013
中国气象局, 2006. 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局, 2014.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13[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周冠博, 张玲, 2014. 2014年9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0(12): 1558-1564.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