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气象   2011, Vol. 37 Issue (12): 1584-1588.  

短论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余忠水, 2011. 1955—2007年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变化特征[J]. 气象, 37(12): 1584-1588. DOI: .
[复制中文]
YU Zhongshui, 2011. The Night Rain Rate Variations of Lhasa in Rainy Season During 1955-2007[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37(12): 1584-1588. DOI: .
[复制英文]

资助项目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项目(编号: GYHY201006040) 资助

第一作者

余忠水, 主要从事天气气候业务及研究工作.Email:190273340@qq.com

文章历史

2011年1月10日收稿
2011年10月01日收修定稿
1955—2007年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变化特征
余忠水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拉萨 850000
摘要:利用1955—2007年拉萨市逐日降水和气温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拉萨市雨季(5—9月)夜雨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市整个雨季日夜雨率变化是比较稳定的,近50多年来基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夜雨率与日降水量有显著关联,当日降水量在25 mm以下时,夜雨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增大,当日降水量<1 mm时夜雨率最小为75.2%,当日降水量为25 mm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夜雨率与日温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拉萨多夜雨与地形有关,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夜雨率是制定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对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拉萨市    夜雨率    变化特征    雨季    降水量    
The Night Rain Rate Variations of Lhasa in Rainy Season During 1955-2007
YU Zhongshui    
Xiz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Lhasa 850000
Abstract: Using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data of Lhasa to analyze the night-rain rate in rainy season (May-September) during years 1955-2007, the result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variations of night-rain rate was comparatively stable in whole rainy season, without obvious inter-decadal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The night-rai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the night-rain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when rainfall was below 25 mm, it was the minimum 75.2% when daily rainfall was below 1 mm, and it was the maximum 93.4% when daily rainfall was 25 mm.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ight rain rate and daily temperature. In the meantime, the night-rain is related with the terrain. The high night-rain rate has its advantageous aspect, but also it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influences.
Key words: Lhasa    night-rain r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rainy season    rainfall    
引言

由于西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干湿季分明、多夜雨和日温差大等气候特点。拉萨市位于西藏高原中南部、喜玛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谷地,平均海拔3650 m,属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1]。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因拉萨市降雨多出现在夜间,白天日光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800 h[2]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誉。

杜军等[2]利用197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得出西藏降水的日变化主要表现为白天少雨(雪)晴朗,夜间多发生降水,昼晴夜雨是高原降水资源的一大特征。刘文杰等[3]把夜雨作为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来研究,指出夜雨在作物生态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部分缓解干旱季节作物需水的不足。拉萨5—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0%以上[4], 雨季是农牧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夜间降水多,温度亦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而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和作物根系的吸收;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可见,夜间多雨而白天晴朗,对农作物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如果出现强降水,高夜雨率极易在夜间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和灾害损失,给防救灾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5]。本文拟对过去50多年来拉萨市夜雨率的变化分析,认识拉萨市夜雨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将对高原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资料和分析方法

西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与干季较为分明。同时,在农牧业生产方面,雨季是高原上水热条件最好的季节,属于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季。拉萨5—9月份各月平均气温均大于10℃,月平均最低气温都在5℃以上,具备雨季的温度条件;月平均降水量超过25 mm,且平均月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接近10 d或以上,体现了雨季的降水特征;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40%以上,反映雨季的湿度条件。因此,文中选择雨季5—9月来分析拉萨市夜雨率的变化特征。

利用1955—2007年拉萨市雨季逐日20—20时和20—08时地面降水资料,同时选取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的差值作为拉萨市日温差。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地面气候资料整编日值(http://cdc.cma.gov.cn),当20—20时24 h内有大于0 mm降水时,理论上就可以计算当日“夜雨率”。“夜雨率”是指前日20时至翌日20时24 h降水总量中20时至翌晨08时12 h降水量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夜雨率=(20—08时降水量)/(20—20时降水量)×100%,若20—08时12 h无降水时也参与计算,计当日夜雨率为0。调整分母(20—20时降水量)的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降水量所对应的“夜雨率”。

2 夜雨率年内变化特征 2.1 逐日变化特征

对序列资料计算逐日夜雨率,并经过多年平均运算,得到拉萨雨季153 d逐日平均夜雨率(样本n=153),得到拉萨市雨季日平均夜雨率最大值为95.2%,出现在6月26日;最小值为37.0%,出现在5月1日(图 1)。最大日变化出现时间在5月1—2日,升幅达30.8%;其次为5月18—19日的降幅28.5%;最小日变化出现在8月15—16日和9月1—2日,变化不足0.5%。

图 1 日夜雨率变化 Fig. 1 Changes of daily night-rain rate

逐日夜雨率变化程度可用相对变率来表示,其公式为:

$Y = \frac{1}{{N \cdot \bar x}}\sum\limits_{i = 1}^n {\left| {{x_i} - \bar x} \right|} $ (1)

式中xi为样本值,x为样本平均值,N为样本数。夜雨率变率愈小,表示该时段夜雨率愈稳定,反之亦然。按照公式(1) 对拉萨雨季逐日平均夜雨率分月、季计算各个时段夜雨率相对变率。表 1给出了拉萨雨季各月和季夜雨率的变率与对应时段的降水量(气候标准月值),其中5月变率最大,8月最小,且整个雨季的变率小于10 %。表明拉萨市雨季日夜雨率变化不大,总体上看是比较稳定的。同时看出,夜雨率的变率与月降水量呈反相关,即降水量越大,夜雨率变率越小,反之亦然。

表 1 拉萨雨季各月和季夜雨率的变率与降水量 Table 1 Lhasa night-rain rate variability and monthly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s

经过8 d滑动平均,得到滑动平均曲线,变化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图 1看出,整个雨季夜雨率出现了4个明显的周期性变化。5月夜雨率上升的趋势比较显著,6月和7月都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8月相对稳定,但下旬略有下降,9月中旬后又有一次弱的波动。

通过对逐日夜雨率分布图形的偏度和峰度系数计算,序列偏度系数为-4.7,表明分布图形顶峰偏右,即夜雨率序列峰值出现在雨季第76天(7月15日)后;峰度系数为6.6,分布图形坡度偏陡,表明夜雨率随时间增大。同时,经过多项式拟合,得到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62.63385+0.30923x-0.00153x2,式中x为日期序号,y为日夜雨率。经检验,变化趋势通过0.005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曲线变化情况来看,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增大趋势持续时间长达90 d,8月上旬末达到最大,而减小趋势持续时间仅为50 d左右,这与偏度系数分析基本一致(图 1)。

2.2 候、旬和月变化特征

拉萨市雨季平均逐候夜雨率最大值为80.8 %,时间在8月第4候;候夜雨率最小值为57.4 %,出现在5月第3候。利用多项式拟合,得到一元四次回归方程:y=52.92209+6.66508x-0.72493x2+0.03235x3-4.96896E-4x4,式中x为雨季候序号,y为候夜雨率。从曲线变化情况来看,拉萨市雨季候夜雨率呈现“双峰型”,第一次高峰出现在6月第2候附近,第二次高峰出现在8月第6候附近(图略)。

平均旬夜雨率最大值为78.0%,出现在8月第1旬,最小值为61.3%,出现在5月第2旬;平均月夜雨率最大值为77.7%,出现在8月,最小值为68.6%,出现在5月。其中,5月第2—3旬夜雨率有一次显著增大的过程,6月第1、2旬和7月第2旬出现较明显的下降波动。平均月夜雨率5—8月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中6月上升幅度最大,6—8月呈线性上升趋势,9月有所下降(图略)。

3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逐年计算整个雨季平均夜雨率,得到拉萨市1955—2007年雨季夜雨率序列,并绘制成图 2。可以看出,拉萨市雨季夜雨率最大值为1978年的82.8%,最小为1956年的64.6%;雨季夜雨率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特征[6],最大振幅为1982—1983年,降幅达14.2%,最小振荡幅度为1988—1989年的0.14%,利用公式(1) 计算雨季夜雨率的变率,结果仅为5.0%,表明拉萨市雨季夜雨率比较稳定。

图 2 雨季夜雨率年变化 Fig. 2 Yearly changes of rainy season night-rain rate

拉萨市雨季夜雨率均值为75.2%,20世纪50年代(5年资料)、80年代和90年代夜雨率在平均线以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2000—2007年的夜雨率超过平均水平,其中最大为2000—2007年平均夜雨率为76.27%(图 2)。可以看出,拉萨夜雨率在近50多年来基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分析雨季夜雨率与对应降水总量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18,且通过了0.02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年雨季夜雨率与降水总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即年雨季降水总量越大夜雨率也越大,反之亦然。

4 夜雨率与降水量

按上文所述,调整夜雨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也就是改变20—20时日降水量计算标准,我们将降水量分为50个等级,即把日降水量>0 mm定为等级0,≥1 mm定为等级1,≥2 mm定为等级2,……,以此类推。先计算出雨季每个降水等级的夜雨率总和,再除以该等级参与运算的样本数,得到该降水等级所对应的“夜雨率”。如此反复,计算出所有降水等级的夜雨率。再将这些数据绘制在二维图上(图 3)。

图 3 降水等级与夜雨率 Fig. 3 Night-rain rate and precipitation class

图 3看出,拉萨市夜雨率与降水等级有着显著关联,降水等级为0(即日降水量<1 mm,下同)时夜雨率最小为75.2%,此后夜雨率先随着降水等级明显攀升,特别是降水等级在10以下时,夜雨率上升速度最快;在降水等级为25(即日降水量<25 mm,气象上指大雨以下量级)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随后夜雨率又有所下降,到降水等级为39时达到另一个低值81.6%;当降水等级在17至35时,夜雨率在90%以上;当降水等级超过40时夜雨率又明显上升,降水等级为41时,夜雨率达到极大值的96.2%;当降水等级超过41时无样本出现,也就是说1955—2007年拉萨市历年最大日降水量为41 mm。

降水等级为0时样本数最多为4083个。此后,随着降水等级上升样本数急剧下降,到降水等级超过30时样本数已小于30个,到降水等级为37时样本数不足10个,降水等级为41时,样本数只有2个。因此,当降水等级超过30时,可信度下降,特别是降水等级为39~41的夜雨率是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5 夜雨率与日温差

用计算雨季逐日平均夜雨率的方法,把同一天有超过0 mm降水的当天日温差进行多年累计,再除以有效样本数,得到与日夜雨率序列对应的日温差序列。两序列相关系数为-0.21,经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超过了0.05显著水平(|r|>0.1946),表明夜雨率与日温差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亦即夜雨率越大,日温差越小,反之亦然。可能与夜雨率大、夜间天空云量多有关,云遮挡和反射地物长波辐射,不利于地面降温,所以日温差较夜间晴朗天气小。

6 讨论 6.1 夜雨与地形

拉萨市位于西藏高原中南部、介于喜玛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近东西走向的谷地,夜雨的产生与地形有着密切关系。于俊伟等[7]认为夜雨除了天气因素外还与地形条件造成的局地大气动力、热力条件变化密切相关。从地形气候学角度来看,对于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在夏季太阳直射的情况下,白天由于谷底水体热容量较大,增温幅度不如两侧坡地上大,近地层大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夜间由于坡地地表长波辐射冷却较水体大,坡地近地层的冷空气沿山坡下移到谷底时,将谷底附近的暖湿气块抬升冷却凝结致雨,从而导致夜雨的发生。

6.2 夜雨的影响

据上述分析,拉萨市平均夜雨率为75.2%,即平均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雨水在夜间降落,特别是在小雨(气象上指24 h降水量0.1~9.9 mm)量级上,夜雨率随日雨量增大而急剧增大,且小雨出现概率达80%以上[4]。可见,高夜雨率对于年降水量不足500 mm而年蒸发量高达2000 mm[8]以上的拉萨市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方面夜间温度较白天低,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而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和作物根系的吸收。同时,白天降水相对较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增加农作物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所以,高夜雨率对农牧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同时,从前面分析可知,拉萨市夜雨率随雨量增大而增大,当日降水量在17~35 mm时,平均夜雨率高达90 %以上。如果夜间出现强降水,极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9],造成更大的破坏和灾害损失,给防救灾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有关灾情显示,如此高的夜雨率在汛期夜间容易带来灾害损失。如2006年8月1日晚,拉萨地区林周县春堆乡突降强降水,造成78户501人受灾,农田受灾总面积达113.4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5万元。2007年7月31日夜间,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达嘎乡因持续强降水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洪水淹没2.33 hm2农田,冲毁灌溉渠道300 m,损坏道路150 m;冲毁桥梁护堤1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9.7万元。在此不胜枚举。

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科学地做好灾害预防,趋利避害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因夜间强降水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7 结论

多夜雨是拉萨市显著的气候特点,通过对拉萨市1955—2007年夜雨率的日变化,候、旬、月特征和年际年代际振荡,以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拉萨雨季日夜雨率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增大趋势持续时间长达90 d以上,而减小趋势持续时间仅为50 d左右。总体上看,拉萨整个雨季夜雨率是比较稳定的。

(2) 拉萨候夜雨率呈现“双峰型”,第一次高峰出现在6月第2候附近,第二次高峰出现在8月第6候附近。旬夜雨率最大值为78.0%,出现在8月第1旬,最小值为61.3%,出现在5月第2旬;月夜雨率最大值为77.7%,出现在8月份,最小值为68.6%,出现在5月份。

(3) 拉萨雨季夜雨率年变化存在明显的准两年际振荡特征,且在近50多年来基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雨季夜雨率与降水总量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即雨季降水总量越大夜雨率也越大,反之亦然。

(4) 拉萨市夜雨率与日降水量有显著关联,当日降水量小于1 mm时夜雨率为75.2%,此后夜雨率随着降水量增加明显增大,当降水量在25 mm以下(大雨以下量级)时,夜雨率达到最大值93.4%,此后夜雨率又有所下降。

(5) 拉萨多夜雨与地形有关。高夜雨率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由禧, 蒋世逵, 张谊光, 等. 西藏气候[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2]
杜军, 胡军, 等.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3]
刘文杰, 李红梅, 段文平. 我国西双版纳夜雨资源的农业气候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330-335. DOI:10.11849/zrzyxb.1997.04.006
[4]
林日暖, 李春, 等. 西藏拉萨市农业气候资源[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6-19.
[5]
翟盘茂.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服务[J]. 气象, 2011, 37(3): 257-262.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1.03.001
[6]
黄晓清, 唐叔乙, 罗布次仁. 近4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汛期降水量的小波分析[J]. 气象, 2010, 36(12): 68-7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12.010
[7]
于俊伟, 吴战平, 高秋沙. 贵州的夜雨特征[J]. 贵州气象, 2010, 34(2): 14, 17.
[8]
张军民. 中国西部气候特点及其变化浅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6(1): 23-26.
[9]
张国平, 许凤雯, 赵琳娜. 中国降水型泥石流研究现状[J]. 气象, 2010, 36(2): 81-8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