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气象   2011, Vol. 37 Issue (10): 1277-1282.  

论文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施洪波, 2011.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分析[J]. 气象, 37(10): 1277-1282. DOI: .
[复制中文]
SHI Hongbo, 2011.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Variability of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During 1960-2008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37(10): 1277-1282. DOI: .
[复制英文]

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10CB428506)、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07050600680701) 和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09-01) 共同资助

第一作者

施洪波,从事气候变化和数值模拟研究.Email:shb2001_ren@sohu.com

文章历史

2010年8月24日收稿
2011年4月14日收修定稿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分析
施洪波     
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 100089
摘要:基于整理的京津冀地区83个台站1960—2008年夏季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了近50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0—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在空间上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高值中心位于南部的南宫附近,在时间上呈现出“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其南部夏季高温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北部主要呈增加趋势。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有两个突变点,即从1972年由多变少,从1996年由少变多,但其北部只有一个突变点。与1960—1972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偏多期相比,近12年(1997—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偏多且出现的年份更为集中,在此期间京津冀及其南北部夏季高温日数呈现明显的减弱趋势。
关键词高温日数    变化趋势    突变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Variability of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During 1960-2008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HI Hongbo    
Beijing Municipal Climate Center,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ranged daily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data from 83 station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Jingjinji) during the summer of 1960-2008,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TD,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35℃) in Jingjinji are studied with a focus on the long-trends. The line trend analysis and moving t test are used in th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TDs in Jingjinji display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ore in the south and less in the north". And the high center is located near the Nangong Station in the south. The SHTDs in Jingjinji have an evolutional trend of increasing-decreasing-increasing, and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linear trends. But there exist mainly a decreasing linear trend in the south and an increasing linear trend in the north. By using the moving t test, two points of sudden change are detected, which occurred in 1972 and 1996,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SHTDs in the north of Jingjinji have only a change point. Compared with those during 1960-1972, more SHTDs occurred over Jingjinji during 1997-2008 and the years with more SHTDs are more centralized. The SHTDs during 1997-2008 reveal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Key words: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long-trend    sudden change    
引言

1906—2005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了0.74℃,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1995—2006年(除1996年外)[1]。1951以来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的增温速率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2],北方地区增温趋势非常显著[2-4],其中华北地区1981-2002年期间的增温强度明显强于1957—2002年和1901—2002年[5]。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频繁发生[6-8],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并引起了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9-15]

刘学锋等[16]的分析表明,自建站至2000年河北省高温(≥35℃)日数各年代平均值变化幅度相对平缓,年际变化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小且增加趋势不明显。史印山等[17]的研究指出,京津冀高温天气出现站次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很大,存在4年、15年的周期变化趋势,高温天气偏多和偏少年北半球500 hPa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谢庄等[7]对北京1940—1999年7月份的酷暑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出现酷暑天气的主要机制。以上研究所用资料时段较短,不能完全反映近十多年来京津冀高温天气频现的特征。本文以整理的京津冀地区83个气象台站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为基础,对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了凸显近十多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特征,将其与20世纪60年代的高温期做比较。

1 数据与分析方法

本文所用资料是北京市气候中心、天津市气候中心和河北省气候中心提供的京津冀地区175个台站自建站以来观测的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我们参考Alexander等[18]和李红梅[19]的做法对台站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首先是气温的基本特性判断,即气温值要介于-70℃~70℃之间,并且日最高气温大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大于日最低气温,对于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气温数据设为缺测;然后是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异常值判断,即利用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值加、减4倍标准差得到一个每日气温的变化范围,对不在此范围内的日最高气温值进行手工检查。在此基础上得到数据完整、质量较好的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83个台站逐日日最高气温数据。

本文定义日最高气温≥35℃为一个高温日。在计算京津冀地区平均高温日数时,参考高荣等[20]的做法,去除了气候平均高温日数小于1天的站点,只对高温日数≥1天的站点做平均。为了比较京津冀南、北部高温日数的变化,选取石家庄、邢台、邯郸、南宫和保定作为南部的代表台站,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和秦皇岛作为北部的代表台站。文中取1960-2008年平均作为气候值。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和滑动t检验(MTT)[21-22]等。

2 结果分析 2.1 京津冀极端最高气温和夏季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

图 1a是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到,近50年京津冀地区日最高气温极大值中心有两个,一个位于南部的赞皇和宁晋附近,赞皇近50年日最高气温极大值为43.4℃,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另一个位于东北部的承德附近,近50年气温最高达43.3℃,出现在2000年7月14日。除京津冀西北部海拔高度大于800 m的地区日最高气温极大值多介于34.5~39.5℃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高于40℃,其中39°N以南地区达42℃以上。从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看,83个台站日最高气温极大值均集中在6—7月,其中22个台站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75年以前,60个台站出现在1999年以后,这除了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外,可能还和近些年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越来越强的城市热岛有关[23-28]

图 1 京津冀地区1960—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a,单位:℃)和夏季高温日数(b,单位:d)的空间分布 Fig.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xtreme value of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 unit: ℃) and yearly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b, SHTDs,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35℃, unit: d)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1960—2008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图 1b)。39°N以南地区多年平均的高温日数多在10天以上,而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和东北部沿海地区的高温日数较少,多在2天以下,北部其他地区高温日数多介于3~9天之间。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高温日数的高值中心位于南部的南宫附近,其中南宫高温日数最多,多年平均为17天,其次为巨鹿,有16.4天,宁晋有15.9天。

2.2 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

图 2是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平均夏季高温日数的逐年变化。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在1997年最多,为20.6天,1972年夏季高温日数也达到20.4天,1977年夏季高温日数最少,仅2天。从长期变化看,近50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呈微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趋势值为0.01 d/10a,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近50年华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微弱的上升趋势比较一致[2]。从空间分布(图 3)看,京津冀南部的夏季高温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其中减少趋势超过1 d/10a的站点有7个,巨鹿和南宫的趋势值分别达到-1.8 d/10a和-1.9 d/10a,京津冀北部的夏季高温日数主要呈增加趋势,其中趋势值超过0.5 d/10a的站点较多,京津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这可能与其台站位于大城市有一定关系[29]。然而,83个台站中只有10个台站夏季高温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

图 2 1960—2008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单位:天)的逐年变化 实心圆点代表实测值,直线为气候值,曲实线为9年滑动平均曲线 Fig. 2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SHTDs (unit: d)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1960-2008 The straight line indicates climate value and the curve is 9-year running mean curve

图 3 京津冀地区1960—2008年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单位:d·(10a)-1] 实心圆点表示趋势值为正,空心圆点表示趋势值为负,趋势超过5%显著性检验的站点用×表示 Fig. 3 The linear trend of SHTDs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1960-2008 [unit: d·(10a)-1] The marks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values of the trend with closed circles for positive values and open circles for negative values. The stations with a significant trend level of 5% are marked with the cross

从高温日数的时间序列还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表现出“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京津冀地区20世纪60年代夏季高温日数为9.6天,20世纪70年代减少至6.4天,80年代夏季高温日数最少,为5.9天,比60年代减少了3.7天,90年代增加到7.8天,与气候值持平,2000—2008年又增加到9.3天,仍比20世纪60年代夏季高温日数略少(表 1)。具体到京津冀地区南部和北部,南部60年代夏季高温日数为17.6天,之后一直减少,80年代减少为11.7天,比60年代少5.9天,随后逐渐增加,2000—2008年为14.7天,仍比20世纪60年代少2.9天;北部60年代夏季高温日数为4.7天,80年代减少到2.9天,之后一直增加,2000—2008年增加为6.6天,比60年代多1.9天(表 1)。由于南北部夏季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20世纪70年代南部夏季高温日数是北部的4.3倍,之后随着南部夏季高温日数的减少、北部夏季高温日数的增加,2000—2008年南部夏季高温日数减少为北部的2.2倍。

表 1 京津冀及其南、北部各年代夏季高温日数(单位:天) Table 1 The number of SHTD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its south and north parts (unit: d)

为了进一步揭示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滑动t检验方法对1960—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做突变分析。这里取两子序列长度n1=n2=10。由图 4可以看到,t统计量在1996年超过了0.01显著性水平,为正值;t统计量在1972年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为负值,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谢庄等[30]的研究结果。以上说明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在近50年出现了两次明显的突变,即在20世纪70年代初,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的转变,然后又在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转变。还可看到,1960—1996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出1.7 d/10a的线性减少趋势,1973—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出1.6 d/10a的线性增加趋势,分别达到了0.005和0.02的显著性水平,而在1973—1996年期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的线性趋势值为-0.2 d/10a,但没通过显著性检验。与京津冀类似,京津冀南部夏季高温日数也在1972年和1996年发生了突变,但北部略有不同,只有一个明显的突变点,在1996年(图略)。

图 4 京津冀地区1960—2008年夏季高温日数滑动t统计量曲线 图中点虚线、短虚线、长虚线分别为α=0.1,0.05,0.01显著性水平临界值 Fig. 4 The moving t-test statistical quantity for SHTDs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uring 1960-2008 The dot-dashed, short dashed and long dashed lines indicate the threshold at confidence levels of 0.1, 0.05 and 0.01, respectively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1960—1972年和1997—2008年是京津冀地区两个夏季高温日数偏多集中期。与1960—1972年相比,近12年(1997—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偏多1.1天,主要体现在7和8月,均为1960—1972年同期的1.2倍,同样其南部的高温日数也分别在7月和8月偏多0.9天和0.7天,而北部6、7和8月高温日数均偏多,分别比1960—1972年同期增多0.2、0.8和1.3倍(表 2)。近12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更为集中,其中有7年偏多,1997—2002年更是连续6年偏多。根据计算,1960—2008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与夏季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近12年夏季亚洲西风带以纬向环流为主(图 5),有利于大陆性高压影响京津冀[12, 31],进而使得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偏多。此外,这种偏多可能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京津冀夏季降水偏少以及城市热岛的加强有关[11, 32-33]。同时还可以看到,近12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83个台站中,减少趋势超过1 d/a的台站有40个,减少趋势超过2 d/a的台站有11个,减少趋势值最大为-2.5 d/a,出现在河间和辛集,其中有40个台站夏季高温日数的线性变化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分布在京津及其以南地区。

表 2 1997—2008年京津冀夏季及各月高温日数(单位:天)与1960—1972年同期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during the summer, June, July and August of 1997-2008 and 1960-1972 over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unit: d)

图 5 1960—2008年夏季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变化图 Fig. 5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esterly circulation index in the summer of 1960-2008
3 结论

通过分析整理的1960—2008年夏季京津冀地区83台站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近50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在39°N以南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多在10天以上,北部夏季高温日数多在3~9天之间,但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和东北部沿海地区少于2天。从83个台站夏季高温日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看,47个台站出现在1999年之后,21个出现在1997年,15个出现在1972年之前。

(2) 近50年京津冀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存在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东北部的承德附近和南部的南宫附近,从83个台站极端最高气温出现的年份看,22个台站出现在1975年以前,60个台站出现在1999年以后。

(3) 近50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即南部主要呈减少趋势,北部主要呈增加趋势。

(4) 近50年京津冀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多—少—多”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滑动t检验发现,有1972年和1996年两个突变点,即在20世纪70年代初,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经历了由多到少的转变,然后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转变。

(5) 1960—1972年和1997—2008年是京津冀两个夏季高温日数偏多集中期。与1960—1972年相比,近12年京津冀夏季高温日数偏多且出现的年份更为集中。近12年京津冀及其南北部夏季高温日数均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其中河间和辛集的减少趋势值最大,达-2.5 d/a。

参考文献
[1]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et al.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996.
[2]
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等.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17-727.
[3]
陈隆勋, 邵永宁, 张清芬, 等.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1, 2(2): 164-173.
[4]
陈隆勋, 朱文琴, 王文, 等.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 气象学报, 1998, 56(3): 257-271. DOI:10.11676/qxxb1998.023
[5]
荣艳淑, 罗健. 华北地区1901~2002年气候变化强度的演变[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3): 276-280.
[6]
牛若芸, 郭文华. 1997年夏季我国高温天气特征分析[J]. 气象, 1998, 24(8): 44-49.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8.08.011
[7]
谢庄, 崔继良, 刘海涛, 等.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Ⅰ.历史概况及个例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4(4): 323-333.
[8]
孙建华, 陈红, 赵思雄, 等.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Ⅱ.模拟试验和机理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9, 4(4): 334-345.
[9]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J]. 气象, 2003, 29(9): 23-2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3.09.005
[10]
连志鸾, 王丽荣. 2002年夏季石家庄两类历史极端高温成因分析[J]. 气象科技, 2003, 21(5): 284-288.
[11]
张尚印, 宋艳玲, 张德宽, 等. 华北主要城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评估方法[J]. 地理学报, 2004, 59(3): 383-390. DOI:10.11821/xb200403008
[12]
钱婷婷, 王迎春, 郑永光, 等. 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16(2): 167-173. DOI:10.11898/1001-7313.20050221
[13]
张德宽, 姚华栋, 杨贤为, 等. 华北区年高温日数区域平均方法及趋势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4): 750-753.
[14]
卫捷, 孙建华.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12(3): 453-463.
[15]
张迎新, 张守保. 2009年华北平原大范围持续性高温过程的成因分析[J]. 气象, 2010, 36(10): 8-1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10.002
[16]
刘学锋, 李元华, 秦莉. 河北省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J]. 气象科技, 2007, 35(1): 31-35.
[17]
史印山, 谷永利, 林艳. 京津冀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分析[J]. 气象, 2009, 35(6): 63-69.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9.06.008
[18]
Alexander L V, Zhang X, Peterson T C, et al. Global observed changes in daily climate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J]. J Geophys Res, 2006, 111: D05109. DOI:10.1029/2005JD006290
[19]
李红梅. 近四十年中国盛夏降水和气温特性变化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0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0058-2007179157.htm
[20]
高荣, 王凌, 高歌. 1956-2006年中国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3): 177-181.
[21]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第二版.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296.
[22]
肖栋, 李建平. 全球海表温度场中主要的年代际突变及其模态[J]. 大气科学, 2007, 31(5): 1-16.
[23]
刘学锋, 阮新, 谷永利. 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18(5): 11-14.
[24]
刘学锋, 于长文, 任国玉.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63-770.
[25]
初子莹, 任国玉.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J]. 气象学报, 2005, 63(4): 534-540. DOI:10.11676/qxxb2005.053
[26]
马凤莲, 黄嘉佑, 李庆祥, 等. 承德市的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4): 701-706.
[27]
程玉琴, 张少文, 尤莉, 等. 城市热岛效应和迁址对赤峰站温度的影响[J]. 气象, 2009, 35(12): 96-10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9.12.013
[28]
曹广真, 侯鹏, 毛显强. 北京市城市化对地表温度时空特征的影响[J]. 气象, 2010, 36(3): 19-2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03.003
[29]
周雅清, 任国玉.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43-753.
[30]
谢庄, 王桂田. 北京地区气温和降水百年变化规律的探讨[J]. 大气科学, 1994, 18(6): 683-690.
[31]
郑祚芳, 王迎春. 北京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特征分析[J]. 气象, 2005, 31(10): 16-19.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5.10.004
[32]
漆梁波. 近10年上海盛夏高温及热岛强度变化趋势[J]. 气象科技, 2004, 32(6): 433-436.
[33]
郝立生, 闵锦忠, 姚学祥.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减少的原因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07, 24(4): 5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