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
2.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CMA, Beijing 100081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区域表现最为突出。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1]。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最显著变化是使城市的建成区扩大,城市人口和人工建筑增多,汽车保有量增加,人为热排放上升,导致城市热岛现象日趋明显,对城市气候产生深刻影响[2-6]。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对现有气象台站观测到的气候变暖有着重要贡献[7-10]。华北地区的气象台站受城市化的影响相当显著,其中大城市站最明显,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达到0.16 ℃/10 a,对观测到的总增温趋势的贡献达到47.1%[12-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陆地气象站观测的很多气候要素都存在着以周为长度的振动现象。Gordon[14]发现1979—1992年期间北半球的地面气温存在着周振动;对北大西洋两岸地区的研究发现,一周中最低的气温往往发生在周末[15],而最热的一天常出现在周一[16];Simmonds等[17]发现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气温也存在着周振动现象;在美国、墨西哥、日本和中国的城市区域台站,周三到周五的气温日较差比周六到周一明显偏小,呈现出周循环变化特征[18]。Gong等[19]通过分析国家级气象站记录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发现中国东部城市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DTR)有比较明显的周末效应,冬季周末的DTR较周中的大,夏季则相反。如果气温的周变化特征与城市生活和人类活动有关,在比周末更长的假期里也应有所反映,而且由于其时间更长,扰动的信号可能更明显。对于我国城市居民这种有规律的假日活动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7个代表城市为例,分析1999—2007年“黄金周”期间地面气温变化规律。由于春节“黄金周”没有固定的公历日期,本文仅针对华北典型城市“五一”、“十一”前后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进行分析,检测长假期间这些城市气象站附近的气候异常变化。
1 资料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地面气象站记录的气温变化。为了消除地形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选取位于平原地区的7个台站,分别为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和黄骅。这些台站多为国家级气象站,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唐山、保定、黄骅为国家基本气象站,仅廊坊为一般站。7个城市中京、津是接待和出游人数最多的地区,2006年“五一”和“十一”黄金周长假期间两城市共接待了1500余万人。
资料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个气象站1961—2007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观测资料。从2008年开始,“五一”假期又改为1天,加上2个周末日,共3天。因此,分析时段截止到2007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候资料室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质量控制,订正了由于过失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错误记录。
选取1961—2007年5(10) 月1—7日平均气温,用T0表示,以及假前7天(4(9) 月24—30日)和假后7天(5(10) 月8—14日)的平均气温,分别用T-1和T+1表示。“五一”和“十一”期间正是春夏、夏秋转换的季节,为了消除自然季节进程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用长假7天的平均气温与长假前后各7天(共14天)平均气温的差值(ΔT)来衡量长假的气候效应,即:
$ \Delta T = {T_0}-\left( {{T_{-1}} + {T_{ + 1}}} \right)/2 $ | (1) |
如果长假期间人类活动对气温没有影响,每年4(9) 月下旬到5(10) 月中旬华北地区7日滑动平均气温接近于线性上升(下降)的趋势,ΔT接近于零。如果ΔT偏离零较大,则说明长假期间的人类活动对气温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偏离的越多,表示影响越明显。ΔT实际上代表了长假期间人类活动扰动的信号。
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7个城市站及其平均的1961—2007年“五一”和“十一”长假期间和前后的平均气温T0和T-1、T+1以及ΔT。同时,也计算了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气温日较差(DTR)的时间序列以及长假期间与前后各7天差值(ΔTmax、ΔTmin、ΔDTR)。
2 结果分析 2.1 平均气温表 1给出了各个台站1961—1999年和2000—2007年两个时段的ΔT值及其差值。没实行“五一”长假阶段ΔT在-0.3~0 ℃之间,7个城市平均为-0.18,表明“五一”期间平均气温略低于其前后7天的平均气温,但与0值没有显著差异。实行“五一”长假后,ΔT均显著大于0,其中北京最高,达到1.35 ℃,7个台站平均为1.16 ℃,表明“五一”长假日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前后7天的平均气温。
在没实行“十一”长假时期,ΔT处于0~-0.14 ℃之间,表明“十一”期间与其前后7天平均气温差异很小。实行“十一”长假以后,ΔT明显下降,均在-0.3 ℃以下,7站平均达到-0.44 ℃。这说明,“十一”长假日平均地面气温与其前后7天平均相比有比较显著的降低。
但是,“十一”长假日ΔT的绝对值及其与实行长假前时期ΔT的差值绝对值均没有“五一”的大,表明“五一”黄金周长假期间地面平均气温的异常变化更为明显。
图 1是7个站平均的1999年前后各8年的4月24至5月14日平均气温序列。4月24—30日平均气温在实行“五一”长假前后差异很小;但5月1—7日平均气温在两个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实行长假后的平均气温显著大于此前8年平均;5月7日以后两个时段的平均气温又趋于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实行“五一”黄金周以后,长假期间日平均地面气温有异常升高。
“五一”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与长假前后各7天的平均的差值(ΔTmax和ΔTmin)与ΔT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实行“黄金周”长假前,ΔTmin均在-0.2~-0.4 ℃之间,ΔTmax更小,多数站接近0。说明这期间的最高、最低气温与前后两周的差异很小(表 2)。但实行长假以后,ΔTmax和ΔTmin均明显增加,7站平均增加值超过1.40 ℃。因此,“五一”长假日平均气温的升高是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同时增加引起的。
“十一”期间各站ΔTmax和ΔTmin值见表 3。实行长假以后,ΔTmax的变化不很明显,7站平均略有降低;ΔTmin变化较大,平均值为-0.85 ℃,表明实行长假以后日平均最低气温有明显下降,ΔTmin比实行长假以前平均减少0.66 ℃。因此,实行“十一”长假后日平均气温的降低(表 1)主要是由最低气温明显减小造成的。
此外,受最高、最低气温异常变化的影响,“五一”和“十一”期间的平均气温日较差也有一定变化,其中“十一”期间有较明显的增加,这与最低气温的显著降低有直接关系。
3 结论实行黄金周长假以来,京津冀地区7个城市黄金周期间的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均有一定变化:
(1) “五一”黄金周期间日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其前后7天的平均气温,而“十一”黄金周期间平均气温则明显小于其前后7天的平均气温。
(2) “五一”长假日平均气温的升高是最低和最高气温同时增加引起的,最高气温增加更明显,而“十一”长假日平均气温的降低主要是由最低气温明显减小造成的。
本文通过分析7个城市黄金周长假期间的地面气温资料,发现一些有趣的局地尺度地面气候变异现象。由于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仅有8年,样本序列还比较短,所选城市数量也有限,分析获得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同时,对于黄金周长假期间气温变化的原因,也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探讨。
韩素芹, 刘彬贤, 解以扬, 等, 2008. 利用255m铁塔研究城市化对地面粗糙度的影响[J]. 气象, 34(1): 54-5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8.01.008 |
徐祥德, 2002. 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模型动力学问题[J]. 应用气象学报, 13(增刊): 1-12. |
刘宁微, 马雁军, 2006. 城市化发展对气象要素的影响[J]. 气象, 32(8): 28-34. |
郭家林, 王永波, 2005. 近40年哈尔滨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J]. 气象, 31(8): 74-7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5.08.017 |
曹广真, 侯鹏, 毛显强, 2010. 北京市城市化对地表温度时空特征的影响[J]. 气象, 36(3): 19-2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03.003 |
司鹏, 李庆祥, 李伟, 2010.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J]. 气象, 36(2): 13-2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0.02.002 |
Karl T R, Jones P D, 1989. Urban bias in area-averag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rends[J]. Bull Amer Meteorol Soc, 70(2): 265-270. |
初子莹, 任国玉, 2005.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J]. 气象学报, 63(4): 534-540. DOI:10.11676/qxxb2005.053 |
李兴荣, 胡非, 舒文军, 2006. 近15年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演变[J]. 气象, 32(8): 42-4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6.08.007 |
程玉琴, 张少文, 尤莉, 等, 2009. 城市热岛效应和迁址对赤峰站温度的影响[J]. 气象, 35(12): 96-10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9.12.013 |
林祥, 1978.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若干影响[J]. 气象, (9): 74-76. |
周雅清, 任国玉, 2005. 华北地区地表气温观测中城镇化影响的检测和订正[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0(4): 743-753. |
刘学锋, 于长文, 任国玉, 2005.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0(4): 763-770. |
Gordon A H, 2005. Weekdays warmer than weekends[J]. Nature, 367: 324-325. |
Tesouro M, Delatorre L, Nieto R, et al, 2005. Weekly cycle in NCAR-NCEP reanalysis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J]. Atmósfera, 18(4): 205-209. |
Coakley K J, 2000. The warmest day of any week tends to occur on the first or last day of that week[J]. Bull Amer Meteorol Soc, 81: 273-284. DOI:10.1175/1520-0477(2000)081<0273:TWDOAW>2.3.CO;2 |
Simmonds I, Keay K, 1997. Weekly cycle of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in Melbourne and the role of pollution and anthropogenic heat release[J]. Atmos Environ, 31: 1589-1603. DOI:10.1016/S1352-2310(96)00344-5 |
Forster P M, Solomon S, 2003. Observations of a "weekend effect" i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00(20): 11, 225-230. DOI:10.1073/pnas.2034034100 |
Gong Daoyi, Dong Guo, Ho Chang-Hoi, 2006. Weekend effect i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in China: Opposite signals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1: D18113. DOI:10.1029/2006JD007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