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北省承德市气象局;
3. 河北省气候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Chengde Meteorological Office, Hebei Province;
3. Climate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4.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4]。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的变化引起学界极大兴趣[5-7]。一些研究发现,最近的50多年,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了[8-10],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明显增多[6-7, 11]。
在最近的50余年,我国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明显趋于减少[6-7]。研究表明,在年降水量趋向减少的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一般也趋于下降[10]。华北地区的暴雨和强降水事件频率也有减少趋势[6]。但是,也有分析认为,即使在总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减少的地区,例如美国和地中海等地区,极端强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所占份额却有增加趋势[9]。相似的情形可能发生在华北地区[12]。
暴雨和强降水事件的长期变化对农业、环境及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在区域气候明显变暖和降水总量显著减少的背景下,华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究竟出现了什么变化,非常值得关注。本文以华北地区的核心区域河北省为例,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和通用的极端降水阈值定义方法,对近45年来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1 资料及方法本文所用降水资料为河北省39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由河北省气候中心资料室进行了较严格的质量控制,订正了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造成的错误值。考虑到空间要素的连贯性,本文增加了北京和天津的两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在计算分析极端降水事件时间序列前,首先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极端强降水指数[13-14]。由于我国的气候类型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极端降水事件指数的定义既要考虑绝对降水量,又要兼顾相对降水量。世界气象组织(WMO)气候学委员会(CCL)及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推荐了50个极端气候指数[15](http://www.eca.knmi.nl),可以作为目前研究中通用的指数。本文从中选取5个极端降水指数。表 1给出这5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定义。
由于降水台站分布相对均匀,平均极端降水指数序列通过计算全部41个站的算术平均值获得。估计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线性趋势的统计显著性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而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的突变或转折采用Mann-Kendall(M-K)方法进行检验。
2 河北省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河北年平均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其中,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为降水量变化不大,但是如果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变化不均匀,仍然会加剧区域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极端降水事件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降水的不均匀分布。
2.1 年最大日降水量图 1给出河北省空间平均的逐年最大日降水量时间变化序列,可以看出RM日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线性趋势为12mm/10a,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明显,1980年是个分界点,之前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均值为211.34mm,之后的均值为176.2mm,减少了35mm。这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极端降水的频率和极值确实存在突变(经M-K检验,图略)。
图 2a是河北省强降水日数R95%线性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只有少数站强降水日数R95%呈弱的上升趋势,绝大多数台站为负值,即强降水日数减少,但在统计上都不具有显著意义,所有台站强降水日数增加和减少都没有超过0.1d/10a。
全省平均强降水日数每年发生9.4d。近45年来,强降水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20世纪80年代初偏少,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偏多,但长期线性趋势变化不明显(图 2b)。M-K检验没有发现强降水日数时间序列存在任何转折现象。
2.3 中等雨日数R75%图 3a是河北省中等雨日线性变化率的地理分布。除北部地区呈弱的上升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在减少,其中南部平原趋势变化较大,以大于1d/10a的速率减少。
河北省平均中等强度降水日数每年为21.8d。从图 3b看出,20世纪80年之前中等强度降水日数普遍较多,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雨以上的降水日数很少,后期出现频次增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呈下降的趋势,经M-K统计检验,突变点是2000年。
2.4 有量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在气象预报中,雨日增多,干旱的程度降低,而且雨日的气候变化与降水量的气候变化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在有些省份已有研究[15-18]。日降水量>0.1 mm的降水日数定义为雨日。图 4a表明南部地区有量降水日数减少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市更为显著。长城以北尤其是西北部的丘陵地区降水日增加较大,而东北地区的多雨中心变化不大。
图 4b是雨日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河北省R0.lmm呈减少趋势。R0.1mm统计量M-K曲线显示突变点是1981年、1986年和1994年,1981年之后有量降水日数逐渐下降,到1986年之后呈明显上升趋势,直到1994年;1994年之后雨日显著减少,总体看来前20年比后20年的雨日要平均多6~10d。
2.5 暴雨日数变化特征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降水事件都归为暴雨,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暴雨和特大暴雨(>100mm/d)。根据研究区39站1961—2005年统计,暴雨发生频次平均是每年1.385次,平均降水强度为77.4mm/d,这说明大部分的暴雨更接近定义的50mm这个下限。与龚道溢计算的72.5mm/d比较一致。虽然河北省平均暴雨天数只占雨季降水总数的1.5%,其降水量却占夏季总降水量的29.2%,全年降水量的20.7%。
近45年来暴雨频次大部分台站呈现弱的减少趋势,南部平原地区减少更明显,但北部山区有较多台站有增加趋势(图 5a)。暴雨在1980年前后发生了转折,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图 5b)。也同整个东亚地区1979—1980年前后夏季降水大尺度的年代际转折同步。因此,河北省以及华北地区暴雨日数和降水极值的变化可能与1980年左右发生的大尺度降水模态的年代际转换有关。经M-K检验,明显的突变点发生在1981和1997年,其中1981—1997年趋势为明显下降,1997年之后明显增加。
从以上降水日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河北省降水而言,主要降水事件为中等强度降水;在年降水量减少的前提下,其每年的总降水日数也呈减少的趋势,每年暴雨以及强降水日数变化幅度很小,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50mm以下有量降水日数尤其是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减少。
3 结语利用39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61—2005年河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获得以下结果。
(1) 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线性趋势为12mm/10a。1980年为最大日降水量由多向少的转折点,但整个分析时期的最大值却出现在2001年。
(2) 全省平均的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大,但南部平原地区一般明显减少,而北部山地台站多数呈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增加显著。
(3) 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的有量降水以及中等雨日显著减少,西北部的丘陵地区降水日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平原的气候脆弱与旱化明显。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河北省极端强降水日数发生了一定变化。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总降水量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的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因此,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
降水类型的变化差异表明,河北省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例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也增加了。这一现象与前人针对国外和我国华北地区的分析结果有相似性[9-12]。但是,河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相对增加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此前全省强降水日数、暴雨日数同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的相对变化不明显。
关于极端降水变化的原因,今后还需要进行专门研究。此外,降水的观测还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风速和辐射导致的测量误差等[19]。今后的极端降水变化检测研究中需要对这些误差给予更多关注。
Hansen J, Lebedeff S, 1987. Global trends of measur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J]. Geophy Rev, 92D(11): 13345-13372. |
Houghton J T, Ding Y H, Griggs D G, et al,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ce Basis[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Ⅰ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王绍武, 1990. 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J]. 气象, 16(2): 11-15.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0.02.002 |
丁一汇, 戴晓苏, 1994.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 气象, 20(12): 19-26.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4.12.008 |
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 等, 2007.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3(2): 63-73. |
翟盘茂, 王志伟, 邹旭恺, 2007. 全国及主要流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气候变化与中国水资源[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91-112.
|
丁一汇, 任国玉, 2008.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76-281.
|
Haylock, M.R. and C.M. Goodess, 2004. Goodess[J].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extreme European winter rainfall and links with mea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24: 759-776. |
Groisman, P. Ya., et al. Trends in intense precipitation in the climate record[J]. J. Climate, 18, 2005, 1326-1350.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2c385c26bc845068e357ad9e3b1cd415&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
IP 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
|
苏布达, 姜彤, 任国玉, 2006. 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和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1): 9-14. |
翟盘茂, 王萃萃, 李威, 2007.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3(3): 144-148. |
潘晓华, 翟盘茂, 2002. 我国极端气候极端事件的确定选取与分析[J]. 气象, 28(18): 28-31. |
Klein A M G, Konnen G P, 2003. Trends in indices of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Europe[J]. Climate, 16(22): 3665-3680. DOI:10.1175/1520-0442(2003)016<3665:TIIODT>2.0.CO;2 |
施能, 陈绿文, 封国林, 2003. 1920—2000年全球6—8月陆地旱涝气候变化[J]. 气象学报, 61(2): 509-515. |
杨莲梅, 2003. 新疆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J]. 地理学报, 58(4): 577-583. DOI:10.11821/xb200304012 |
罗伯良, 张超, 林浩, 2008. 近40年湖南省极端强降水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J]. 气象, 34(1): 80-85.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8.01.012 |
张文, 寿绍文, 杨金虎, 2007.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降水量的异常特征分析[J]. 气象, 33(3): 61-6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7.03.009 |
任芝花, 王改利, 邹风玲, 等, 2003. 中国降水测量误差的研究[J]. 气象学报, 61(5): 621-627. DOI:10.11676/qxxb2003.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