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气象局
2.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气溶胶对辐射、云、降水以及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影响地气辐射系统,改变大气的能量收支;气溶胶在大气中可以成为云凝结核(CCN)或者冰核(IN),影响云和降水的形成。而人类排放大量的气溶胶,使云滴数密度增加,云滴平均半径减小,改变云的辐射特性,使云的生命期延长,减少降水[1]。以上效应会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2]。气溶胶粒子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以及人类健康[3]。
气溶胶的基本特征的研究一直是大气物理重点领域,对气溶胶特性的研究是确定其气候效应的基础。对大气气溶胶的直接观测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研究手段。机载粒子探测系统PMS(Particle Measurement System)是研究云微物理特征和大气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其中的PSSCP为气溶胶探头,可以直接连续观测气溶胶直径和浓度的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进行了大量的PMS飞机探测[4-7]。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科研人员利用PMS的气溶胶探头在一些地区进行飞机探测试验。何绍钦[8]分析了1982年夏天在西安的一次晴空探测,发现西安晴空气溶胶粒子浓度最大值38cm-3,最小值为4cm-3,浓度最大值出现在700~1000m高度处, 在近地层谱分布满足荣格分布。孙玉稳等[9]分析了1990年秋河北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利用PMS对河北南部地区的飞机观测资料,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的气溶胶源于本地。逆温层影响气溶胶的垂直分布。杨军等[10]对辽宁1996—1997年春夏气溶胶观测表明,在混合层以下的气溶胶数密度不严格满足幂指数分布。黄梦宇等[11]在对1990—1991年河北PMS观测资料分析时发现,层状云云滴浓度与云下气溶胶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成天涛等[12]分析了2005年4—5月份内蒙古浑善达克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浓度和谱分布,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的浓度主要与风速、天气现象等因素有关。
北京地区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气溶胶的分布是研究北京地区的云、降水、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利用PMS中的PSSCP-100X探头观测到数据以及机载GPS系统所得的温湿资料分析了2005年4月2日和4月17日两个架次PCASP-100X的气溶胶粒子分布航测资料。选取这两天是因为其处于同一季节的不同气象条件:晴和霾,飞行航线中有重合。分析了两架次中气溶胶粒子垂直和水平的分布特征、气象条件以及地区的关系。
1 仪器和方法 1.1 探测仪器探测飞机上装载的探测仪器有GPS全球定位系统、温湿度探头、机载微波辐射计、热线含水量仪、PMS粒子测量系统等。PMS系统主要包括气溶胶粒子探头PCASP-100X、一维云粒子探头FSSP-100-ER、二维灰度云粒子探头OAP DGA-2和OAP DGB-2等。这些探头均是根据米散射理论, 依散射光强的大小, 推算粒子的尺度。其中PCASP-100X可汇集所有方向散射光来测量粒子, 分15个通道, 分辨率由0.02μm逐渐增加到0.5μm,探测范围为0.11~2.75μm。各探测仪器每秒采样一次。
1.2 飞机探测概况4月2日和4月17日探测都历时3小时左右,高度均在4000m以下。4月2日航线为沙河—昌平—易县—北京—沙河北部,飞行的纬度区间为38.20°~42.38°N。4月17日航线为沙河—廊坊—渤海湾—天津—北京—沙河,飞行的纬度区间为38.90°~40.10°N。表 1给出两次飞行概况。
浓度:
平均直径:
式中,Na:气溶胶浓度,单位为cm-3;
di:第i通道粒子的中值直径,单位为μm;
Δdi:第i通道直径间隔;
ni:第i通道的粒子数密度,单位为cm-3·μm-1;
Md:平均直径,单位为μm。
2 结果分析4月2日气溶胶数平均浓度和最大浓度均小于4月17日相应的值(表 2)。气溶胶浓度总体飞行过程中最大值都分别为5927.9cm-3和8931.9cm-3。而以前试验在北京地区探测到的春季最大气溶胶浓度为12000cm-3[11], 这两天的气溶胶最大浓度均小于此值。平均直径Md分别为0.22μm和0.25μm,与2004年秋季探测的结果基本一致[13]。最大直径为0.69μm和0.52μm,略大于2004年秋季的探测结果。
图 1和图 2分别给出了在4月2日和4月17日飞机起飞上升过程中沙河机场上空的气溶胶特性的分布。
4月2日起飞上升阶段,沙河为晴天弱风天气。垂直探温范围在-3~18℃之间, 近地面相对湿度为25%,不存在逆温。气溶胶浓度极大值出现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有小波动,主要是由飞机水平飞行过程中经过不同区域造成的。混合层在1200m左右。在混合层内,相对湿度较小,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在2000cm-3左右。平均直径Md维持在0.22μm左右。在混合层以上,气溶胶浓度Na急剧减小,到1800m附近只有500cm-3左右。
根据飞行记录,4月17日起飞时在3000m以上有高积云(Ac)存在。近地面有弱霾, 无风,相对湿度为30%。垂直探测区间的温度为8~18℃。气溶胶浓度比4月2日起飞过程大得多。气溶胶浓度和尺度分布基本上可以分为2层。在1000m以上有逆温层存在,1000m以内为霾层,近地面浓度大于6000cm-3,由于湍流混合作用,气溶胶随高度减小缓慢, 各种特性随高度变化很小。在此高度以上的大气中,浓度随高度迅速减小。
4月2日降落过程(图 3),垂直探温范围为-11~20℃,0℃线在2500m附近。逆温层位于500~700m之间。在逆温层下, 气溶胶浓度达到最大, 尺度变化不大。逆温层以上,浓度随高度减小。在2300m处有弱云区出现,在云内外粒子浓度和尺度分布不均匀。云区内数据的浓度和尺度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在云区内部,相对湿度较大,可作为CCN的气溶胶吸湿增长,使粒子谱加宽。但在云区内测得的气溶胶数据有可能混有小云滴。
4月17日降落过程(图 4),垂直探温范围在-3.5~20℃,逆温层在1000~1200m,边界层顶在1200m左右。近地面大气相对湿度为35%。气溶胶浓度和尺度均大于4月2日的降落过程。在近地面,浓度大于8000cm-3。在1000m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逆温层对湍流发展有抑制, 气溶胶易于积聚。在逆温层上,气溶胶浓度随高度迅速减小, 尺度范围开始增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两天气溶胶的垂直分布有很大差异。但总体来说,低层气溶胶浓度大,这是因为低层气溶胶粒子主要来源是地面。除逆温层外,气溶胶浓度总体上都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边界层内气溶胶浓度大于自由大气,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逆温层底部。有霾且风速较小时,气溶胶浓度数大于晴天条件。在边界层内,由于湍流混合作用,不同高度气溶胶尺度相近,大部分在0.2~0.3μm之间。边界层以上,粒子尺度变化比较复杂,当有弱云区出现时,粒子尺度范围增大,原因应该是在云区内部,相对湿度比较大,一部分吸湿性气溶胶粒子会增长。
2.2 水平分布特征图 5(见彩页)和图 6(见彩页)分别表示在平飞或绕飞路线上的气溶胶特性的水平分布。黑色实线代表飞机主要的水平飞行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左纵坐标和上横坐标)。其中Ⅰ、Ⅱ、Ⅲ分别代表三个主要水平飞行过程,蓝色、红色和绿色实线分别对应Ⅰ、Ⅱ和Ⅲ三个高度上的浓度和平均直径随纬度的变化(右纵坐标和下横坐标)。第Ⅰ阶段(蓝线)飞行高度为3100m,方向为由北向南,经过北京西南,大兴和河北安平等地。可见在这个高度上,北京市区(39.3°~39.5°N)的浓度略大于其他地区上空,但整个过程浓度均小于1000cm-3。第Ⅱ阶段(红线)高度为1600m,方向由南向北飞过河北安平,大兴和北京西南上空。总体来说,这个高度上气溶胶浓度大于3100m上的浓度。在同高度上,北京市区内的气溶胶浓度显著大于其他地区。第Ⅲ阶段(绿线),高度为1000m,方向为从北京北三环由南向北到沙河南部。气溶胶浓度波动比较大,但是趋势由南向北逐渐减小。
由图 6(见彩页)可知,在三个阶段上气溶胶平均直径集中在0.22~0.24μm之间,第Ⅰ、Ⅱ阶段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北京市区内气溶胶平均直径大于其他地区。
图 7(见彩页)和图 8(见彩页>)中,黑色实线代表飞机主要的水平飞行的高度随时间的变化(左纵坐标和上横坐标)。其中Ⅰ、Ⅱ、Ⅲ分别代表 4月17日三个主要水平飞行过程,蓝色、红色、绿色实线分别对应Ⅰ、Ⅱ、Ⅲ三个高度上的浓度和平均直径随纬度的变化(右纵坐标和下横坐标)。图 7中,第Ⅰ阶段(蓝线)对应高度为1610m,飞行方向由北京东部东南方向,经河北到达渤海湾附近。在此阶段,气溶胶浓度分布曲线出现两个比较明显的大值区,根据GPS资料,这两个大值区分别位于北京市区和河北唐山附近,可见当时唐山上空的气溶胶浓度也比较大。第Ⅱ阶段(红线),飞行高度为1580m,方向由东南向西北,经保定北部—大兴—北京北三环附近。此阶段上气溶胶浓度随纬度变化很小,浓度维持在小于1500cm-3,是由于当天北京市区的逆温层抑制了底层气溶胶向上输送。第Ⅲ阶段(绿线),飞机由南向北自北三环附近至沙河机场上空,飞行高度在980m左右。当天的逆温层位于1000m到1200m,此阶段位于逆温层下,气溶胶浓度波动很大,平均浓度为4500cm-3。
由图 8(见彩页)可知,当天第Ⅰ阶段的气溶胶平均直径变化较大,在0.25~0.35μm之间,这应该是由于此阶段飞行路径经过的不同区域有关。第Ⅱ和第Ⅲ阶段气溶胶平均直径变化较小。
图 9给出了4月2日在不同地点不同高度进行平飞120s时间段内采样的气溶胶水平分布特征。其中,urban代表在北京市区内取样,rural为在大兴以及附近地区。根据GPS资料,在3100m和1600m分别取市区内和郊区两个地点,1000m取北京市区内。从图 9显示的气溶胶水平分布可以看到,总体来说,在同一地点,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同一高度处,市区内气溶胶浓度大于郊区。但是随高度的增加,市区内外气溶胶浓度的差值在减小,在1600m上,市区内气溶胶浓度大多大于2000cm-3,而在郊区仅为1000cm-3左右。而在3100m上,市内仍大于郊区,但是相差不大。
图 10给出了与图 9相对应的平均谱分布。在4月2日气溶胶粒子谱型基本一致,为单峰分布,主要集中在小粒子端。在3100m和1600m高度处,在整个尺度范围内, 北京市区气溶胶浓度均大于其他地区。
图 11给出了4月17日气溶胶浓度在不同地点和不同高度处120s水平平均。在1610m上和1580m上各取两个地点的值,分别为北京上空、北京郊区,在980m上取北京市区。总体的分布仍为同地点处高层小于低层,同高度处郊区小于市区。除980m北京上空的分布外,其他的几段的分布很类似,北京市区内的980m上的浓度明显大于其他段的值,而在1600m左右的浓度基本上小于2000cm-3, 原因是底层气溶胶的向上输送受到逆温层的抑制。由图 12可知,气溶胶粒子谱型相似,都为单峰型分布,小粒子浓度远大于大粒子浓度,粒子主要集中在直径小于1.25μm的范围内。
本文对2005年4月2日和4月17日在在北京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的2次飞机气溶胶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论如下:
(1) 2005年4月2日和4月17日气溶胶浓度和尺度都小于以往的阴天或多云状态下的观测结果。气溶胶高浓度主要分布在2000m以下。气溶胶分布规律与当时的气象条件有直接关系。温度廓线和混合层顶高度都对气溶胶分布有重要影响。
(2) 除逆温层外,气溶胶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总的趋势是减小的。4月2日无逆温,气溶胶浓度最大值出现在近地面。4月17日有逆温层,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最大浓度出现在逆温层底部。气溶胶浓度在混合层以下浓度、平均直径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在混合层以上, 浓度随高度迅速减小, 平均直径随高度变化比较复杂,特别是当有弱云区出现时,尺度范围增大,应该是由于云内相对湿度较大,气溶胶中的吸湿性粒子开始增长。
(3) 大气中的气溶胶分布规律,除了与大气层结状态有关外,还与气溶胶的排放源有直接关系。北京市内的气溶胶浓度比同高度的市郊大。
(4) 4月2日和4月17日这两天气溶胶粒子谱型基本上为单峰分布,粒子主要集中在小粒子端。
Charlson R J, Schwartz S E, Hales J M, et al, 1992. Climate forcing by anthropogenic aerosols[J]. Science, 255(5043): 423-430. DOI:10.1126/science.255.5043.423 |
毛节泰, 张军华, 王美华, 2002. 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综述[J]. 气象学报, 60(5): 625-634. DOI:10.11676/qxxb2002.074 |
Zhang Qiang, Zhao Chunsheng, 2006. Characterizations of aerosols over the Beijing Region: A case study of aircraft measurement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513-4527. |
Kleinman L I, Daun P H, 1991.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 particles, water vapor, and insoluble trace gases in convectively mixed air[J]. J Geophys Res, 96(D1): 991-1005. DOI:10.1029/90JD02117 |
Kim Y J, Sievering H, Boatman J F, 1988. Airborn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er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J]. J Geophysics Res, 93(D10): 12631-12644. DOI:10.1029/JD093iD10p12631 |
Fouquart Y, Bonnel B, Brogniez G, et al, 1987. Observations of Saharan aerosols: Results of ECLA TS field experiment, Part : Broadband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 so ls and vertical radiative flux divergence[J]. J Climate Appl Meteor, 26(1): 38-52. DOI:10.1175/1520-0450(1987)026<0038:OOSARO>2.0.CO;2 |
Isaac G A, Leaitch W R, Strapp J W, et al, 1986. Summer aerosol profiles over Algonquin Park, Canada[J]. Atmos Environ, 20(1): 157-172. DOI:10.1016/0004-6981(86)90217-9 |
何绍钦, 1987. 西安市一次晴空气溶胶粒子探测分析[J]. 气象, 13(5): 19-22.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87.05.004 |
孙玉稳, 段英, 吴志会, 1996. 石家庄秋季大气气溶胶物理特征分析[J]. 气象, 22(2): 41-44. |
杨军, 周德平, 宫永福, 2000. 辽宁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报, 23(2): 197-203. |
黄梦宇, 赵春生, 2005. 华北地区层状云微物理特性及气溶胶对云的影响[J]. 南京气象学院报, 18(3): 360-367. |
成天涛, 吕达仁, 陈洪斌, 等, 2005. 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物理的粒谱特性[J]. 大气科学, 29(1): 48-153. |
范烨, 郭学良, 付丹红, 2007. 北京及周边地区2004年8、9月间大气气溶胶分布特征观测分析[J]. 气候与环境研究, 12(1): 4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