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其中,西藏7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云南为次高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9.6mm,较常年同期偏少6.3mm。但是本月,我国局地暴雨洪涝灾害多发,其中四川、湖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受灾严重,且青海7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黑龙江低温阴雨天气持续;热带风暴苏迪罗、台风莫拉菲先后在我国华南登陆;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全国24个省(市、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
1 天气概况 1.1 全国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从全国月降水量(图 1)可知,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大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青海大部、西藏北部等地的降水量是100~200mm,其中广西大部、云南南部的降水量是300~400mm,广西的局部地区超过400mm。
7月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 2)表明,黑龙江东北部、青海、西藏北部、川西高原、山东东部、江淮南部、江南大部、华南西部、台湾地区的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青海东部和西南部、山东半岛北部、湖南中部等地降水偏多1倍以上。而西北地区、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中南部、江汉平原、重庆等地的降水偏少2~5成,上述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导致有些地区出现旱情。
7月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重庆、四川盆地、内蒙古西部、南疆盆地的月平均气温是25~29℃,其中湖北东部、浙江中部、江西北部、台湾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超过29℃。
内蒙古西部、华北西部、甘肃大部、陕西南部、重庆北部、川西高原、云南大部、青藏高原等地的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中青藏高原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的气温偏高2~4℃。而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黄淮东部、江淮北部、贵州东部、新疆天山山脉的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东北地区的东部偏低2℃(见图 3)。
7月,北半球有3个极涡中心,分别位于格陵兰岛、伊丽莎白女王群岛和东西伯利亚海附近,其中前两个明显偏在西半球,后者虽在东半球,但是位置较常年平均偏北。极涡的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80~120gpm。本月冷空气的影响偏北,且强度偏弱。
2009年7月,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23°N、120°E附近,较常年同期位置偏西。
2.2 亚欧中高纬盛行纬向环流2009年7月的500hPa月平均环流(图 4a)显示,在亚欧大陆有两个槽,一个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一个在亚洲东部,二者之间为较平直的西风带。同时,这两个槽的强度较常年同期相比略偏强。月内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的西风带上多波动,说明本月冷空气的活动较频繁。从月平均高度距平场(图 4b)看出,东半球距平强度弱,强的正负距平中心都在西半球。
月初,我国中高纬度是两槽一脊的形势。我国东部沿海的高空槽缓慢向东移动,西部地区的槽在东移的过程中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向北收缩,南支的移动速度较慢。5日起,我国北方地区大致呈西高东低的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7月上旬经历了一次进退的过程。月初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17°N、108°E附近,之后迅速东撤。而后于5日,再次西伸至25°N、115°E附近,中心强度是592dagpm,随后在江南、华南一带稳定停留。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使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上旬末开始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到38~41℃。同时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与北方的弱冷空气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交绥,上述地区有明显降水过程。7月7日左右,东北涡再次生成,使东北、华北一带多阵雨和强对流的天气[1]。
中旬,北方大部地区主要受高空偏北气流的影响,我国中高纬度的西风带上不时有短波槽东移,但由于冷空气势力较弱且位置偏北,主要影响地区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北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旬内西边界的位置更加偏西。15日,副高西伸脊点的位置在30°N、111°E附近,18日继续西伸至30°N、103°E附近,18日20时,副高更北抬至35°N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抬使我国雨带北上至华北、黄淮等地。旬内还有两个热带风暴先后在我国华南登陆,华南、云南等地受其影响有强降水。
21日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成两个中心,并逐渐减弱。23日,亚洲中高纬度的环流再次调整为两槽一脊的形势,其中华北东部的低槽逐渐东移,巴尔喀什湖高空槽东移北缩。青藏高原东部有槽缓慢东移。旬内我国自西向东大部地区先后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下旬,孟加拉湾的热带系统活跃,这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
3 降水天气过程 3.1 概况本月共出现8次主要降水过程(见表 1)。
7月12—15日和7月16—18日, 四川盆地先后经历了两次降水天气过程。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12”汶川地震灾区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其中,15日,剑阁降雨166.2mm;16日,青川降雨203.7mm;17日,北川降雨182.0mm。
下面就16—18日过程做简要分析。从15日08时开始,四川北部一直有短波槽缓慢东移,在其东侧有副高的阻挡,因此该系统不能很快地移出,在四川北部停留了约36小时。本次过程中,16日20时至17日,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从图 5看到,17日08时,四川北部恰好处在地面冷锋后部、高空(200hPa)辐散区,低空(700hPa)辐合区。此时850hPa上该地区的相对湿度达到90%。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这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副高西侧的偏南暖湿气流则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加上热力条件的配合,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在12小时内产生了100mm以上的强降水。
7月共有2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登陆个数接近常年同期(1.9个)。
今年第5号热带风暴苏迪罗(SOUDELOR),7月11日下午在南海生成,于7月12日05时30分和08时20分先后在海南文昌北部沿海和广东徐闻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均为18m·s-1,中心气压994hPa。受其影响,海南北部、广东西部沿海等地出现大到暴雨或大暴雨;海南北部和东部沿海陆地普遍出现6~8级阵风,粤西沿海地区也出现了6~7级大风,其中徐闻最大阵风27.3m·s-1(10级)。热带风暴对缓解前期海南和广东大部的高温天气有利。
今年第6号热带风暴莫拉菲(MOLAVE)于7月16日晚上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洋面上生成,17日上午8时,风暴中心位于我国台湾恒春东南方大约480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18.6°N、123.6°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m·s-1)。11时发展为强热带风暴,18日凌晨加强为台风。进入南海后,“莫拉菲”挟强风暴雨一路直逼珠江口,并于7月19日凌晨00时50分在广东深圳市大鹏半岛(南澳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8m·s-1(13级),中心气压965hPa。登陆后,“莫拉菲”继续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相继穿过东莞、广州、佛山、肇庆等市,于13时40分进入广西,15时减弱为热带低压,20日凌晨在广西境内减弱消失。
“莫拉菲”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也是1951年以来7月份登陆广东第三强的台风。“莫拉菲”具有强度强、发展快、移速快等特点。受其影响,珠江三角洲和粤东沿海出现了9~11级、阵风12~14级大风;广东、广西、云南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其中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降大暴雨。
5 其他灾害性天气 5.1 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7月8日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控制着我国江南、华南等地,西伸脊点始终徘徊在115°E以西、20°N以北,北边界更于18日20时北上至黄淮地区,且强度偏强。受该系统的影响,7月8—24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37~39℃,局部地区超过39℃;同时,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普遍有6~12天,其中江西中北部、湖南东北部、浙江北部等地有12~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江汉东南部、江南中北部及重庆北部等地偏多5~7天,其中湖南东北部、江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偏多7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平均高温日数为9天,较常年同期(4.7天)偏多近1倍,为198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5.2 黑龙江低温阴雨月内,共有三个东北冷涡分别于7日、13日、15日在黑龙江省内生成,维持时间均超过3天,给当地带来低温寡照的天气。7月黑龙江全省大部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其中11—23日,黑龙江中部地区出现了4~10天日平均温度低于20℃的天气,部分地区低于18℃。2009年入夏以来(6月1日至7月26日),黑龙江平均气温为18.3℃,比常年偏低1.8℃,为1984年以来最低值,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低值;降水量全省平均达305.0mm,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平均降水日数达37.0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0.9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日照时数一般有200~400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50~100小时,西部的部分地区偏少100~150小时。
5.3 24个省(区、市)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7月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短波槽活动频繁,我国有24个省(市、区)部分地区先后遭受雷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短波槽的活动集中在35°N以北地区,河北、内蒙古、山东受灾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崔绚, 2009. 高温天气范围大 东北地区降水多[J]. 气象, 35(9): 119-12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9.09.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