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检索
  气象   2008, Vol. 34 Issue (8): 58-62.  

研究论文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郑丽娜, 靳军, 李建明, 2008. 东营市暴雨气候特征[J]. 气象, 34(8): 58-62. DOI: .
[复制中文]
Zheng Lina, Jin Jun, Li Jianming, 2008. Analysis on Climatic Character of Rainstorm in Dongying, Shandong[J]. Meteorological Monthly, 34(8): 58-62. DOI: .
[复制英文]

文章历史

2008年2月19日收稿
2008年4月17日收修定稿
东营市暴雨气候特征
郑丽娜 1,2, 靳军 2, 李建明 2    
1.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 250000
2. 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
摘要:利用1971—2004年东营市5个气象站近3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Petitt方法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营市暴雨的气候特征,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研究表明:自1970年代以来,东营市暴雨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出3个特征时段:1974/1975年发生突变,突变前暴雨年出现站次基本呈上升趋势,突变后明显减少;1990年成为二级变点,之后暴雨年出现站次又有明显增多。1990年代后东营市暴雨明显偏多是在有利的高空环流背景下,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频繁交汇的结果。由于东营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影响,导致东营市降水的气候特征与山东省的气候特征变化并不一致,前者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倒抛物线形状,而后者却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
关键词暴雨    气候特征    Petitt方法    
Analysis on Climatic Character of Rainstorm in Dongying, Shandong
Zheng Lina1,2, Jin Jun2, Li Jianming2    
1. Meteor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0;
2. Dongying Meteorological Office, Shandong
Abstract: 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five weather stations of Dongying City from 1971 to 2004,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instorm change and the produce reasons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Petitt method and composi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ongying rainstorm has presented 3 characteristic time intervals since the 1970s. The abrupt change of rainstorm happens in 1974/1975. The rainstorm has a trend of escalation before abruption, and it quickly reduced after abruption. 1990 was the second-level change point, afterward the rainstorm frequency obviously increased. Increase in Dong ying rainstorm after 1990'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advantageous upper air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rth cold air and south warm and humid air streams. As a result of the Dongying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terrain and landform influence cause the Dongying precipitation's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being in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former change is counter-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five weather stations of Dongying City from 1971 to 2004,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instorm change and the produce reasons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by using Petitt method and composit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Dongying rainstorm has presented 3 characteristic time intervals since the 1970s. The abrupt change of rainstorm happens in 1974/1975. The rainstorm has a trend of escalation before abruption, and it quickly reduced after abruption. 1990 was the second-level change point, afterward the rainstorm frequency obviously increased. Increase in Dong ying rainstorm after 1990'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advantageous upper air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requent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orth cold air and south warm and humid air streams. As a result of the Dongying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terrain and landform influence cause the Dongying precipitation's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being in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former change is counter-parabola shape, but in the whole province it appears to be consistently decreasing tendency.
Key words: rainst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    Petitt method    
引言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指出[1],气候系统变暖的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学者对中国气候的变化趋势作了许多研究[2-4],指出,过去100年中国的气温也明显升高,升幅达0.5~0.8℃。自1970年代以来,在更大范围地区,尤其是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观测到了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这种干旱的形成与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有密切的关系。王绍武认为[5],近40年中国降水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西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东部及华北等地区则呈减少趋势。丁一汇亦指出,华北地区气候正朝暖干趋势发展[6]。但是中国各个小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乃至全球并不都相同,而且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它的地理位置为36°55′~38°10′N、118°07′~119°10′E。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由于东营市位居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在这种小区域范围内,气候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暴雨。为了揭示东营市在暴雨方面的气候特征,作者利用东营市辖区内全部5个气象站34年的暴雨资料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1971—2004共34年4—11月东营市5个站的逐日(20:00—20:00)降水资料。全市有1个及以上的台站24小时降水量≥50mm记为一次暴雨过程,一个站24小时降水量≥50mm记为1站次。

为分析暴雨变化的阶段性,利用Petitt方法计算变点[7-8],即对时间序列Xt(t=1,2, …, m),定义统计量:

$ \begin{align} & {{U}_{t,m}}\sum{{}}\sum{{{D}_{i,j}}(1\le i\le t,} \\ & \ \ \ 1+t\le j\le m,1\le t\le m-1), \\ \end{align} $

其中,

$ {{D}_{ij}}=\left\{ \begin{align} &1, \ \ \ \ \ \ \ \ \ {{X}_{i}}\ >{{X}_{j}} \\ &0, \ \ \ \ \ \ \ \ {{X}_{i}}\ ={{X}_{j}}\ \ \\ &-1, \ \ \ \ \ \ {{X}_{i}}\ <{{X}_{j}}\ \\ \end{align} \right.\ $

满足下列条件的点t0为变点,

Kt0=max|Ut, m|,1≤tm-1

计算P0=2exp[-6K2t0(m3+m2)]

P0≤0.5,则认为变点t0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用上述方法可以检测出序列的一个变点。为了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我们将序列以变点为界分成两个子序列,然后再用Petitt方法检测新的变点,原来的变点称为一级变点,新的变点称为二级变点。将子序列以二级变点为界, 依次类推。

2 东营市暴雨的气候特征

统计东营市5个站34年来的暴雨过程及发生暴雨的站次(见图 1),可知:近34年来东营市共出现暴雨256站次,暴雨的年际变化较大,1995年出现暴雨达19站次,创34年来最高值,而1979年暴雨站次为0,是最低值。出现暴雨的站次大约每4年左右达到一个较高值,平均每年出现7.47站次暴雨。

图 1 1971—2004年东营市暴雨站次的年际变化

1970年代出现暴雨70站次,1980年代58站次,1990年代99站次,21世纪初(2001—2004年)29站次。暴雨站次除1980年代有所下降外,1990年代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与1980年代相比增幅达70.7%。利用petitt方法计算了年暴雨站次的变点,U4=26,为计算所得最大的Ut,m点,此时P0=0.0,满足P0≤0.5的统计条件,即一级变点为1974年。以该年分界的前后两段序列,用滑动t检验通过了0.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在1974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二级变点,分别为1979年和1990年。图 2给出了1971—2004年东营市年降水量和暴雨次数距平百分率变化曲线。结合变点和图 2可以看出,1971—1974年暴雨站次基本呈上升趋势,1974年以后暴雨站次呈下降趋势,到1979年暴雨的站次降低为0;1979—1989年暴雨站次基本维持在负距平,1990年成为一个变点,1990年以后暴雨站次基本维持在正距平。如果按二级变点将34年的暴雨站次分为3个特征时段,可以得出,1971—1978年暴雨站次偏多和偏少的年份各占1/2;1979—1989年是暴雨出现的偏少时段,偏少年份占9/11;1990—2004年是暴雨出现的偏多时段,偏多的年份占9/15。1990年代以来暴雨迅速增加的趋势与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是吻合的[9]

图 2 1971—2004年东营市年降水总量和暴雨总次数距平百分率变化曲线

图 2还可以看出,年暴雨次数与年降水量大部分时间呈正相关。但在个别年份如1977年,年降水总量(454.6mm)与出现暴雨次数(6次)相关不明显,特别是在1980年代,年降水量普遍偏少,低于距平25%左右,曲线平缓,而出现暴雨的次数却起伏明显。

3 1990年代后暴雨站次明显增加的原因分析

由上面分析可知,东营市1990年代后年暴雨出现站次增加比较明显。在统计其气候特征中还发现,暴雨自4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有可能出现,但其出现的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占总暴雨站次的69.3%,可见这一时段是暴雨预报和防范的关键期。

3.1 环流背景

为了分析1990年代后暴雨站次明显增加的原因,挑取1995年(19站次)、1998年(14站次)、2003年(15站次)暴雨站次较多的年份,计算这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平均环流场,绘制成图 3。由图 3可见,环流形势有以下特点:①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在贝加尔湖西侧存在一北支槽,华北地区有一中支槽,两槽近于呈阶梯形势,比较有利于北方冷空气沿西北气流下滑,到达华北,进而影响东营市。②500 hPa高空图上副热带高压的脊线位置在25°N附近,5880gpm线呈弧状,比较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到达黄淮地区。③东营市成为南北两支气流的交汇处,构成了产生暴雨有利的环流背景。

图 3 1995年、1998年、200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500 hPa平均环流形势场
3.2 影响系统

选取1990—2004年出现的全部80次暴雨过程,普查逐次暴雨过程前一日的500hPa、700hPa、850hPa及地面天气图资料,根据天气图的形势场特征,确定产生暴雨的影响系统,按其发生的百分比依次为:冷涡占60.2%,切变线占32.7%,台风占7.1%。

影响东营市的冷涡,500hPa中心位置大多位于40~55°N、105~120°E范围内,降水性质多为阵性,产生暴雨的范围以局地性为主。切变线所产生的暴雨虽然也以局地性为主, 但是范围明显比冷涡造成的暴雨范围广,一般在2~3站次。切变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经向型切变(切变与经线的夹角≤45°),发生区域一般在30~42°N、110~120°E之间;二是纬向型切变(切变与纬线的夹角≤45°),发生区域一般在35~38°N、105~120°E之间。由台风减弱的热带低压为主要影响系统,造成东营市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分两类,一是热带低压北上正面影响;二是热带低压的外围影响或者是台风倒槽影响。1990年以来,仅有两次台风减弱的热带低压正面影响东营市,分别是9711号台风和0509号台风。虽然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北上影响的次数较少,但是它带来的暴雨天气往往雨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4 东营市与山东省降水的气候特征差异 4.1 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暴雨在一年的天气变化中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它带来的降水量却比较大。1971—2004年,东营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87.3mm,暴雨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12.9mm,后者约占前者的23%,特别是在1974年、1990年、1994年、1995年、1998年中,暴雨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占到了年平均降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1974年,暴雨雨量约占年总雨量的37%。

为了分析东营市1971—2004年降水的气候特征,绘制成图 4(a), 由图可以看出东营市年平均降水量1970年代略多,1980年代偏少,1990年代后明显偏多,出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呈倒抛物线形式。但廉丽姝等[10]研究指出:山东省1961—2001年年平均降水量的自回归方程为:R(t)=626.3-3.17t, 该式通过α=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山东省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31.7mm(见图 4b),这与华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相吻合。通过对比,充分说明了东营市的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小区域特色。

图 4 东营市(a)、山东省(b,引自文献[10])年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4.2 二区域降水气候差异的原因分析

山东省位于34°25′~38°23′N、114°36′~122°43′E之间,北濒渤海,东临黄海,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为邻,南与安徽省和江苏省连境,南北长400余公里,东西宽700余公里。从地貌上看,不仅有丘陵、山区,还有广泛的平原和绵长的海岸线。因而山东省的气候受海洋和大陆共同影响,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并且山东省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气候特征与华北地区相似。

而东营市具有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北部濒临渤海,南部是鲁中山区与山东丘陵地带,西部属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东营市所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黄河历次决口改道泛滥、冲蚀、堆积成的平原,地势较低,海陆差异仅有6米[11]。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并且这里还有面积为15万余公顷的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东营市具有这些复杂的地理条件,易产生局地小尺度系统。这些小尺度系统在适宜的天气形势下,与大的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叠加,使其加强或减弱,从而导致了它在降水方面独特的小区域特征。

5 结论

通过对东营市近34年来降水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1970年代以来,东营市的暴雨年出现次数呈现增长、减少、增长的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后,暴雨次数增长迅速;暴雨集中出现的时段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约占全年总暴雨站次的69.3%;除个别年份外,年暴雨次数与年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且暴雨的雨量对年降水量的贡献较大,据统计,暴雨年平均降水量约占到年平均降水量的23%。

(2) 1990年代以后东营市暴雨出现次数增长迅速的原因是高空500hPa冷空气活动频繁,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5°N附近,使得东营市处于南北两支气流的交汇处,构成了有利于降水产生的环流背景;造成本地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冷涡、切变线和台风。

(3) 山东省的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华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相吻合;而东营市的降水呈倒抛物线形式,出现了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这与东营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有关。

参考文献
[1]
戴晓苏编译.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J]. 气象软科学, 2008, 1: 150-163.
[2]
王绍武. 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J]. 气象, 1990, 17(2): 15-16.
[3]
丁锋, 周顺武. 近50年青岛夏季降水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J]. 气象, 2004, 30(5): 3-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4.05.001
[4]
胡桂芳, 李芸, 李德萍. 山东近百年来的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 气象, 2004, 30(11): 43-46.
[5]
王绍武, 蔡静宁, 朱锦红. 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7(2): 137-145.
[6]
丁一汇.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认识[J]. 气象知识, 2003(1): 8-12.
[7]
游性恬, 朱禾, 谷湘潜. 夏秋季长江, 黄河流量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J]. 气象学报, 2003, 61(4): 480-486. DOI:10.11676/qxxb2003.047
[8]
Petitt A N.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the change point problem[J]. Appl static, 1979, 28: 125-135.
[9]
刘建国, 胡建军, 王丽莉. 大同地区暴雨的天气分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研究[J]. 山西气象, 2004, 2: 12-15.
[10]
廉丽姝, 李为华, 朱平盛. 山东省近40年气候变化[J]. 气象科技, 2006, 34(1): 58-59.
[11]
曹钢锋, 张善军, 朱管忠, 等. 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6: 15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