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球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暖,年平均地表气温较常年(1961—1990年的30年平均)气温偏高0.41℃,是自1861年有器测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七个最暖年。其中,北半球的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气温偏高0.63℃,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个最暖年份;南半球的年平均气温较常年气温偏高0.20℃,是自185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第九个最暖年份。其中,2007年1月全球平均温度为12.7℃,是记录上最暖的1月份,1961—1990年的1月份平均值为12.1℃。
2 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于2007年8月开始形成2006年8月开始的El Niño事件于2007年1月结束。2007年2月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逐渐转冷;7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异常冷水明显西伸;8月,Nino综合区(Nino Z)和Nino 3.4区海温距平指数分别为-0.6℃和-0.5℃,标志着拉尼娜状态的开始;9—12月,拉尼娜状态迅速加强。8—12月NinoZ海温指数分别为-0.6℃、-1.0℃、-1.2℃、-1.5℃和-1.3 ℃,连续5个月小于-0.5℃且累积值为-5.6℃低于-4.0℃,已经达到拉尼娜事件的标准[2]。监测表明,一次新的拉尼娜事件于2007年8月开始形成。
3 雪灾、寒潮和大雾亚洲:
1月,中国长江中下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北省和安徽省遭受雪灾。2月,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多次大雾天气,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46人死亡。3月,暴风雪袭击中国东北部地区,造成22人死亡,7人失踪。
1月,日本北部遭暴雪和大风袭击,造成至少6人失踪,4人受伤,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的大风强度创下有观测以来1月份的最高纪录。
3月,印度北部遭大雪和暴雨袭击,造成至少50人死亡。
10月上旬,强暴风雪袭击蒙古,造成7人死亡和数人失踪。
欧洲:
1月下旬,德国、法国、英国和捷克等国遭到大雪侵袭,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德国至少3人死亡。
美洲:
1—4月,强寒流和暴风雨雪多次袭击加拿大和美国,恶劣天气频繁出现,造成加拿大至少9人死亡,美国至少110人死亡,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其中,2月上中旬的强寒流和暴风雪造成美国东北部最低气温达到-42℃;4月初,受强冷空气影响,加拿大西部地区降雪为历史同期罕见,最低温度达到-9℃。
5—7月,南美洲西南部地区受极地冷空气影响持续低温,造成至少17人死亡。
11月,美国加州中部大雾,造成严重交通事故,至少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12月,强暴风雨雪袭击美国和加拿大,恶劣天气及所引发的各种事故已造成至少72人死亡。
4 高温热浪亚洲:
6月,中国北方出现持续高温,最高温度达到43.7℃;7月中国东南部受高温热浪袭击,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
6月,高温热浪袭击了南亚,巴基斯坦南部出现51.6℃的极端高温,创下了1929年以来的新纪录;高温热浪造成巴基斯坦和印度307人死亡。
8月中旬,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新的最高气温纪录, 造成13人死亡。
欧洲:
6—7月,欧洲中部和南部受到严重高温热浪袭击,最高气温普遍超过40℃,其中意大利最高气温高达45℃,塞浦路斯出现了创纪录的42℃。高温不仅造成近600人死亡,还引发了多起山林火灾。
美洲:
7月,罕见的高温袭击美国西部多个州,不少城市突破历史同期高温纪录,拉斯韦加斯日最高气温高达47℃。热浪和干旱还导致美国西部发生森林火灾。8月中旬,美国南部和中西部遭遇热浪袭击,最高气温高达44℃,造成至少41人死亡。9月初,热浪袭击美国加州南部,造成至少25人死亡。
5 干旱3月,受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影响,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大面积春旱。9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国江南、华南和西南东南部地区出现严重秋旱连初冬旱,其中部分地区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
截止到4月底,由于受近5年降水持续偏少的影响,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南部遭受严重干旱的困扰。其中,澳洲的主要农业区极度缺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持续多年的干旱,致使农业大幅减产。
由于降水偏少,蒙古国持续多年的干旱2007年更加明显,超过600条大小河流断流或干涸。8—12月,美国东南部四分之三的地区遭受严重干旱。
6 暴雨和洪涝亚洲:
5月中下旬,中国四川省因强降水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271万人受灾和25人死亡。6月上中旬,中国长江以南、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局部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41人死亡,39人失踪。7月,中国淮河流域、西南东部和黄淮部分地区遭暴雨袭击,出现特大洪涝,共造成500多人死亡,160人失踪。9月底到10月中旬,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历史罕见连阴雨(雪)天气,部分地区降水日数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这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共有1315.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2.7万公顷,绝收37.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5.3亿元。
2月上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区连日暴雨引发洪灾,造成至少66人丧生,约76万人被迫撤离。3月初,连日暴雨又在印度尼西亚东部引发大规模泥石流,造成多处道路交通瘫痪,至少40人丧生,约40人失踪。12月26日,暴雨在印尼西部地区引发泥石流,造成至少120人死亡,数十人失踪。
5—9月,受季风雨影响,南亚多国遭遇洪灾,共造成至少3000人死亡,6000万多人受灾。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受灾尤为严重。
8月上中旬,朝鲜遭受暴雨袭击并引发了10年来最严重洪灾,造成至少600人死亡或失踪,约30万人无家可归,10万公顷土地被毁,主要公路、铁路和桥梁受损,大片区域电力供应和通信网络中断。
8月上中旬,越南中部连降暴雨引发洪灾,造成至少74人死亡、9人失踪。洪灾还造成上百栋房屋倒塌,数万户居民房屋和数万公顷农田被淹,多处道路、桥梁和堤坝被毁,部分地区交通中断。
11月中旬初,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暴雨成灾,造成153人死亡。
欧洲:
1月中旬,猛烈暴风雨席卷欧洲多国,英国南部、法国北部、荷兰、德国和捷克等国遭到暴雨和强风的袭击,造成至少47人死亡。
7月中旬,200年一遇的滂沱大雨横扫英国,造成60年来最严重洪灾。
美洲:
1月上旬,巴西东南部地区持续大雨,导致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50人丧生,约1.4万人被迫撤离。
受2006/2007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1—2月,玻利维亚连降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51人死亡,6人失踪。这次水灾是该国近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1—2月,秘鲁持续遭受暴雨和冰雹袭击,并引发洪涝、泥石流,导致至少27人死亡,43人受伤,约48万人受灾。
2—5月,由暴雨引发的多次龙卷风袭击美国,共造成至少62人死亡,大量建筑毁坏。
5月上旬,乌拉圭连降暴雨并引发特大洪水,导致全国9个省受灾,约1.2万个用户电力中断,1万余人被迫疏散,部分地区交通瘫痪。
7月上旬,由于连日暴雨,墨西哥南部发生泥石流,一辆载有60人的巴士被掩埋。
10月上、中旬,持续暴雨引发海地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31人丧生。
10月中旬,持续暴雨引发中美洲数国洪灾,造成尼加拉瓜9人死亡,6人失踪,1.3万多人受灾;哥斯达黎加17人死亡,近2000间房屋被淹,1.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100万美元。
非洲:
1月中下旬,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地区连遭暴雨袭击,造成53人死亡,25人失踪。
1—2月,莫桑比克连遭暴雨袭击,造成至少40人死亡,约12万人无家可归。
7—9月,东非和西非多国遭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造成至少270人死亡,150多万人受灾,其中,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尔受灾最重。
7 台风、飓风和热带风暴2007年西北太平洋形成24个冠名的热带风暴,多年平均值为27个。其中14个达到台风级别,与多年平均值持平。在东南亚数百万人口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其中台风帕布、罗莎、利奇玛和热带风暴琵琶最为严重。
7月中旬,台风万宜袭击日本中南部,造成5人死亡,80余人受伤。
热带风暴帕布于8月8日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10日在香港和广东中山再次登陆。受其影响中国广东雷州半岛遭遇罕见特大暴雨,造成86.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2亿元。
8月18—19日,台风圣帕在中国台湾和福建省登陆,登陆福建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3m·s-1)。圣帕是2007年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造成51人死亡,13人失踪。
9月6日,台风菲特在日本登陆,造成2人死亡,76人受伤,1人失踪。
9月16日,台风百合在韩国南部登陆,造成15人死亡,2人受伤,1人失踪。
9月19日,台风韦帕在中国浙江登陆,造成7人死亡,4人失踪,中国东部的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安徽、上海等地均受影响。
10月3日,台风利奇马登陆越南,引发越南中部和北部水灾和泥石流,造成86人死亡,9人失踪。
10月6日和7日,强台风罗莎在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两次登陆,共有979.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2人,直接经济损失95.8亿元。
11月下旬,菲律宾受台风米娜和海贝思袭击,引发暴雨,导致至少35人死亡。
2007年东太平洋形成11个冠名的风暴,其中4个达到台风级别,较多年平均值偏少。
在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节,共发生15个冠名的风暴,多年平均值为12个。其中6个定为飓风,与多年平均值持平。自1886年以来,首次出现两个5级飓风(迪安和费利克斯)在同一季节登陆。
8月中下旬,飓风迪安袭击加勒比海地区,暴雨和狂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至少27人死亡。
9月1日,热带风暴亨丽埃特袭击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引发的山体滑坡造成至少8人丧生,2人受伤。
9月初,飓风费利克斯在尼加拉瓜大西洋沿岸北部地区登陆,并横扫中美洲多国,造成至少9 8人死亡,11人失踪。
9月13日,飓风哈伯特在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登陆,引发暴雨洪水,造成至少1人死亡。
9月28日,飓风洛伦索在墨西哥东部登陆并造成强降雨,暴雨引发的洪水造成至少3人死亡。
10月底,热带风暴诺埃尔袭击了多米尼加、海地、古巴和牙买加等加勒比海多国,造成至少115多人丧生。
12月中旬,热带风暴欧尔加袭击加勒比海多国,造成约40人死亡,其中多米尼加受灾最重,至少37人死亡。
2007年北印度洋形成6个冠名的风暴,其中3个达到台风级别,较多年平均值偏多。
6月上旬,强热带风暴古努(强度达到5级飓风标准)在阿拉伯半岛东部沿海登陆,造成61人死亡,27人失踪。这是该地区自1945年以来遭遇的最强的热带风暴。
11月中旬,超强热带风暴锡德横扫孟加拉国,造成至少3447人死亡,1700多人失踪,3万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超20亿美元。
[1] |
WMO (2007). Global Climate in 2007[R]. Press Release No. 805.
|
[2] |
国家气候中心. 月气候概况, 2007年12月气候系统监测公报[R]. 2007, 12.
|
[3] |
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候影响评价[R]. 2007.
|
[4] |
梁潇云, 任福民. 2005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J]. 气象, 2006, 32(4): 74-7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6.04.013 |
[5] |
李威, 朱艳峰. 2006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J]. 气象, 2007, 33(4): 108-11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7.04.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