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家气候中心
2.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热带气旋带来的灾害居于当今危害全球十大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灾害是由风暴潮、暴雨和大风引起的。对TC引起的暴雨研究是TC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2],也是目前的国际前沿课题。而在暴雨研究中,如何准确客观地分离TC系统的降水和其它天气系统的降水无疑是TC暴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客观认识TC天气系统;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人们对TC灾害的客观评估。同时TC系统的降水分离问题也是TC业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任福民等[3-4]针对中国TC降水的分离问题,提出OSAT方法。该方法主要从降水场的结构分析入手, 首先将降水场划分成不同的雨带,然后根据TC结构的气候学特征来识别TC降水,分离效果尚可。该方法中主要参数D0(TC前飑线距TC中心的最远距离)和D1(TC外围流系半径的上限)的设定对降水分离结果起决定性作用。最近,王咏梅等[4]对此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实时修定D0和D1可以改进分离效果,但仍是以固定常数方案组给出。目前,在上海台风研究所TC降水分离业务工作中常采用人工判别方法来进行TC降水分离。由于它十分费时, 而且人为参与了判别过程, 不利于结果的客观化, 所以正试图以上述客观方法取代人工判别方法,故需要对该方法进行一些对比试验,检验此客观方法的分离精度能否满足TC降水分离业务的要求。同时,由于该客观方法中的重要参数的确定主要根据TC强弱和TC中心位置的变化来进行,不是很合理,有待做进一步的改进。
文中使用OSAT方法,对2005年影响我国的强度达到台风以上的6个TC作了试验,并对其中参数D1作了进一步改进,改善了热带气旋降水识别的准确率,使得TC降水划分工作的客观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对该方法中的参数D1改进后精度满足业务的需求,可以投入业务运行。最终在上海台风研究所建立起相应的准实时TC降水客观分离业务系统。
1 试验所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资料采用OSAT TC降水客观分离方法进行TC降水分离。该方法首先是基于降水分布的结构分析,日降水场可分解成几个独立的雨带和一些离散的降水台站;然后,根据TC中心与各独立雨带和离散降水台站之间的距离关系,确定相应的TC降水雨带。值得一提的是,TC降水控制距离最小范围半径D0和TC外围流系半径的上限值D1是两个重要参数。
所用资料为2005年影响我国强度为台风以上的TC资料(分别为0505、0513、0519、0515、0509和0518)。资料包括TC路径、强度、风速风向和73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资料时段为前一天20时至当日20时, 另外,也使用了加密的降水资料及上海台风研究所TC降水人工分离资料。路径、强度和风速风向资料来源于上海台风研究所,降水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中心。资料为每个热带气旋生命史的完整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台风研究所在进行TC降水人工主观分离时,一般不考虑1mm以下的降水;另外,由于台湾地区详细的降水资料得不到,在《热带气旋年鉴》中TC降水资料分析未考虑台湾地区,所以本文无论用主观方法还是客观方法分析TC降水都不考虑台湾地区。
2 TC降水客观分离试验对2005年影响我国强度为台风以上的6个TC进行降水客观分离试验,其中登陆后西北行并消失的有0505台风、0513台风和0519超强台风;登陆后转向的有0515台风和0509强台风;西行的有0518强台风。其路径分布如图 1所示。
针对上述6个TC资料,依据OSAT方法进行TC降水客观分离。以主观方法分离结果作为基准,定义差异率为:(误判+遗漏)/主观方法分离结果。表 1给出了0515、0518号TC降水主客观分离结果的对比。
从结果可以看出,利用OSAT方法和主观方法分离结果的差异数在TC中心的4个象限的分布平均为13个、32个、9个和3个;OSAT方法分离结果(分离台站数)的差异率平均为42.4%;并且差异主要分布在当日平均TC中心的北部,即1和2象限。因为6个TC的路径趋势为西行或西转向,因此分离偏差即大多在气旋移动方向的右前侧,这可能与TC本身带来的狂风暴雨一般主要在其右前象限区域分布偏重有关,故容易在该区域产生偏差。
其中分离差异最大的是0513号热带气旋在8月31日降水分离结果(图 2)。进一步分析指出,其差异主要是由于OSAT方法对于TC前飑线距TC中心的最远距离D0和TC外围流系半径的上限值D1的设定问题。任福民和王咏梅等[3-4]根据TC的不同强度级别以及距离降水台站的远近给出了12种最佳参数方案。但是该组参数仍然是以固定常数给出的,因此它们不能充分反映该时次TC的尺度范围情况。事实上,TC强度和其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很差[5-6],故以强度来推测其尺度(如外围流系半径)不很合理,而应该增加实时TC大小尺度因子来描述。另外由于主观分离TC降水时1mm以下的降水测站被忽略,而客观方法无此规则,故这也会在TC环流中或边缘产生一定的偏差。
依据试验1的OSAT方法,对参数D1的设定作进一步修正。修正方法(简称OSAT2)主要是综合实况观测(如天气图等)和卫星资料,用满足低压风场环流情形的外圈闭合等压线的平均半径来表示[5] TC环流区域范围,进而给出特定热带气旋特定时次的外围流系半径上限值。
由于天气图只有每日08时资料(试验使用香港天文台当日08时天气实况图),因此选取试验日08时天气实况,并读取其外圈闭合等压线的平均半径,同时根据对应时刻地面风场的环流情形、卫星云图的螺旋云带等进行适当的大小调整。如TC系统边缘虽在闭合等压线内,但由于其他因素内部风场环流部分已经改向,并不满足TC风场逆时针旋转的流向,因此适当调整至流向合理的范围内。OSAT2方法结合了实时天气形势,但不考虑西风槽、冷空气等其他系统的共同作用。取本次试验中影响我国的6个TC对应时刻的环流半径如表 2所示。
重新设定D1后,就试验1相同的降水资料和TC基本资料分离TC降水,部分结果如表 3所示。
从分离结果可以看出,更改了参数D1的设定后,利用OSAT2方法和主观方法分离差异数在TC中心的1,2,3和4象限分布平均为8个、12个、5个和3个。同样也主要分布在当日平均TC中心的北部,即1和2象限;OSAT2方法分离TC降水结果(分离台站数)差异率降为38.1%。表明综合了实况观测对TC尺度进行描述后,降水分离准确率较原客观方法有了改进提高。如0513号热带气旋在8月31日的分离效果,比原参数方案的结果更好,如图 2所示。但是由于和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没考虑,故也有个别的分离偏差也加大了,如9月22日。从天气图上可以看出,在0518号热带气旋移动方向的右前侧,有一冷锋与其相遇,因此在其交界处存在降水,可能是共同作用造成,OSAT2方法没有将其统计为TC降水。
3 结论和讨论从以上试验可以看出,将D1参数改为根据TC实况环流场来给出后,判别的差异率有所降低,由原来的42.4%降为38.1%。OSAT方法由于对TC外围流系半径设的常数偏大,导致原来的判别测站数比主观方法多,其他系统或气旋和其他系统共同作用的降水全部被包含进来,所以误判率较高,但遗漏少。OSAT2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D1参数虽然得到改进,但由于没考虑其它系统和TC的共同作用,因此虽然判别准确率有所提高,但出现判别结果比主观方法偏少,有遗漏的现象。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对于参数D0的设定问题,因为在热带气旋中会有飑线出现,但本方法中指得是TC快速移动时,在TC前方形成的一排强对流区,称其为TC前沿飑线(姚祖庆)。相当于在气旋外围,存在的环气旋中心雨带,类螺旋带。它相对于移动气旋保持着准静止性质[5-6],不一定在同一圆周上。主带通常含有活跃的对流,并伴有强铅直运动和切向风的最大值,在结构上非常类似于一般的热带飑线。附近有明显次生螺旋带,次生带多是弱对流性的。故很难设定其位置。因此如何获得此参数值,有待进一步试验和研究。其次是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和多种因素有关,最基本的有热带气旋本身的结构、地形、大环境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如何在本方法中将更多的影响因子结合进去,是提高识别准确率的一个关键。如:TC结构尤其在登陆后的TC结构大多数是不对称的,不论高空还是地面。因此不能笼统地以一个圆来表述其范围,而以4个或8个象限的环流分布来取代可能更逼近真实情况。
4 TC降水分离业务系统建设的初步设想通过以上对2005年TC降水分离试验和讨论可知,OSAT方法分离结果尽管与人工分离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D1或D0设置不合理而引起的),但通过调节参数D1可以提高分离的准确率,从而满足业务需要。在以上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上海台风研究所的TC降水分离业务系统建设有一个初步设想,首先在台风所建立自动和人工结合的TC降水分离业务系统,系统流程如下:从资料库中提取TC个例24小时降水资料;根据云图、实况观测等综合资料提供参数D1;实时运行自动分离系统,并保存分离结果作为TC降水的初步确定;在综合分析处理平台上叠加初步的TC降水结果和对应时刻天气图,对识别结果进行人工修正,最终确定TC降水范围。然后通过1~2年的业务运转和研究建立完全自动的TC降水分离业务系统,即能根据多种综合资料自动决定D0和D1参数的取值。希望能够借助该业务系统快速、便捷、客观地识别TC降水。
本文仅仅对TC降水客观分离做了一些初步工作,在业务化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譬如在使用同样降水资料的情况下对不同路径登陆TC进行主客观降水分离对比分析;TC外围流系半径D1的最佳选取及选取方法探讨等,有待下一步工作继续完成。
[1] |
张少林, 龚佃利, 陈晓红, 等.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6, 32(4): 29-33.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6.04.005 |
[2] |
何立富, 梁生俊, 毛卫星, 等. 0513号台风泰利异常强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J]. 气象, 2006, 32(4): 84-9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6.04.015 |
[3] |
任福民, GleasonB, EasterlingD. R. 一种识别热带气旋降水的数值方法[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3): 308-313. |
[4] |
王咏梅, 任福民, 王小玲, 等. 中国台风降水分离客观方法的改进研究[J]. 气象, 2006, 32(13): 6-10. |
[5] |
陈联寿, 董克勤, 金汉良, 等. 热带气旋全球观[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34-35.
|
[6] |
陈联寿, 丁一汇.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3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