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将气象卫星红外通道的观测值以相当黑体温度(TBB)表示,并且称之为“亮度温度”或者“亮温”。TBB资料可以揭示云在演变过程中的一些显著特征,因此,可以根据TBB资料推断天气系统的强度、移动以及可能伴随的天气现象。
国内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文献[1]的研究表明暴雨和强对流都是由于中尺度系统引起的。李培军等[2]提出冷云区持续时间估计法、红外亮温法,并考虑了梯度、发展率因子。这些研究为气象卫星TBB资料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监测及短时预报可提供有力的帮助。
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CS,是中国主要的暴雨系统之一。中国是MCS的多发区,每年都有MCS造成暴雨灾害。红外云图可以清楚地揭示MCS的发生和发展。利用红外云图对MCS以及降水估计已有大量的研究[3-5]。本文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流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展示卫星云图TBB在临近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这类天气的认识,提高对这类天气的预报能力。
1 概况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出现罕见的大暴雨天气,18日08时至19日08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82.3mm(包括水利部门自动站平均,下同),全市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市政府自动站,降雨量达182.7mm,市区平均降水量为142.2mm,有19个站降雨量超过100mm,其中,有11个站降雨量超过140mm,有4个站降雨量超过160mm(见图 1)。
这次降水过程历时时间短、雨量大。从这次过程的降水分布、降水强度来看,是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的。这次降雨市区自18日16时后开始,雨量分布及降水强度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①降雨时段集中,具有明显的阵性。17日17—20时市政府自动站3小时降雨量达162.5mm,占整个过程降雨量的91.7%;龟山观测站3小时降雨量达145.0mm,占整个过程降雨量的94.7%。②强降雨范围小,雨量分布较为集中。由过程雨量分布可见,大于150mm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市政府到龟山观测站之间以及历城的部分地区,雨带呈东西向近椭圆形。③降水强度大。市政府自动站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4.9mm,龟山观测站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1.6mm。在主要降雨时段,两个站的雨强均≥50mm/h,具有强对流降雨特征。
这次大暴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人员伤亡,市区低洼地区积水,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市区内受损车辆802辆,毁坏市区道路14000m2,冲失井盖1500多个,移位3400多个;先后造成26条线路停电;多处商场商品被淹,其中银座地下商城损失达5000多万元,这次大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在12.3亿元左右。
2 形势场分析7月17日20时济南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西伸北抬,与中纬度大陆高压脊在华东沿海同位相叠加,使得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西南低涡和华东沿海高压脊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大,从华南沿海到山东形成较强的西南急流,将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暴雨区上空;700hPa西南低空急流已经形成,风速在12m·s-1或以上,风速辐合在鲁西南、鲁中南部,河套南部有闭合的气旋性环流;850hPa西南低空急流有所加强,河套有闭合低涡。
18日08时济南仍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右侧,且高空急流有所加强;500hPa副高略有南落,槽线由经向转为东北至西南向;700hPa西南风低空急流进一步加强,沿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存在明显的东北至西南向切变;850hPa西南风低空急流进一步加强,河套低涡演变成沿内蒙古、北京、陕西一线近纬向的切变线。850~700hPa从华南沿海到山东形成较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建立起向山东的水汽通道,将华南沿海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上空输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6]。济南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18日20时500hPa槽线比较宽广,本站转为偏西风。700hPa切变线移到潍坊、淄博、泰安、荷泽一线;850hPa切变线过济南。由于冷空气的侵入,切变线变成东北至西南向,且济南附近曲率最大,随着低层切变线的移过,济南强降水逐渐结束。
由此可见,大暴雨产生在2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850hPa切变线附近。
3 能量场分析18日08时500hPa和700hPa θse高能区(图略)均在山东的西北方,本站分别为71℃和75℃,850hPa θse高能区边缘到达山东边界,本站为83℃;18日14时500hPa和700hPa θse高能区逐渐东南移,已经到达山东西北边界,本站数值分别为74℃和76℃,850hPa高能区继续东南移,高能轴沿黄河走向且靠近本站,本站高达87℃,18日14时以后,随着低层高能轴的靠近,济南北部的商河开始出现降雨;18日20时本站位于500hPa θse高能轴附近,本站为76℃,700hPa θse高能轴转变成纬向,高能区南移比较缓慢,本站为77℃,850hPa θse高能轴转变成纬向,高能区南移比较缓慢,本站为88℃,8日14—20时,济南上空θse能量较大,全市在该时段内出现了强降水。这种增能同整个对流层内的增湿同步,能量的增加主要是由增湿所致,能量的聚集是暴雨的前兆条件。19日02时以后,低层θse高能区明显南移到鲁东南到半岛一线,本站降雨逐渐结束。
18日08时,济南上空900~200hPa为不稳定层结,CAPE值达到2835J·kg-1,说明济南在强降雨发生前,不仅处于强烈的不稳定层结,而且不稳定能量的积累达到了较高的量级,这是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条件,当有触发机制时,非常有利于出现强对流天气。
4 中尺度特征分析分析1小时一次的地面加密观测站资料(图 3)可见,18日14时在鲁西北的南部37.5°N附近存在中尺度辐合线;在济南北部的商河站以北存在中尺度低压,其中心位于37.4°N附近;15时中尺度低压缓慢南移,其中心位于37.1°N附近,北部的商河县14:54开始出现降水,到15时雨量只有0.8mm;16时随着冷空气的缓慢南移,中尺度辐合中心南移到37.0°N附近,15—16时商河县1小时降雨量达到104.2mm;17时中尺度地面低压中心位于济南上空,龟山观测站17:20开始出现降水,17—18时市区龟山观测站1小时降雨量达到42.3mm;18时中尺度低压中心已压过本站,其中心位于36.4°N,17—18时市区龟山观测站1小时降雨量达到81.6mm;19时以后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低压中心缓慢南移,市区强降水逐渐结束。
由此可见,地面存在中尺度辐合中心或辐合线生成和发展,地面辐合线的存在是这次大暴雨产生的启动机制。强降水就发生在中尺度低压中心附近,随其移动而移动。中尺度辐合中心的移动方向对雨量中心未来的移向有很大影响,最大雨量中心位于辐合中心的后方。
5 云图资料分析 5.1 红外云图分析降雨过程的红外云图(图 4)可见,18日12:30在鲁西北北部有中-β尺度的云团A生成,同时在山西中部到晋、冀交界处有多块中-γ尺度的零散云团产成。13:00云团A和其尾部新生成的中-γ尺度的云团合并;山西中部到晋、冀交界处的多块中-γ尺度的零散云团逐渐发展成中-β尺度的云团B1、B2和B3;13:30云团A的强度加强,范围扩大,开始影响鲁西北的大部,云团北部边缘温度梯度小,而云团南部边缘温度等值线密集、温度梯度大,预示该云团未来将向南部发展扩大;云团B1、B2、B3强度加强,范围扩大,并且有合并的趋势;同时,在晋、冀、豫交界处又有中-γ尺度的云团B4和B5生成。14:00云团A的强度继续加强,范围迅速扩大;云团B1、B2、B3合并成云团B123;云团B4和云团B5的强度有所加强,范围逐渐扩大。14:30云团A的强度继续加强,范围继续向南部发展扩大,济南北部的商河县受其南部边缘影响,14:54开始出现雷阵雨天气;云团B123和云团B4、B5有合并的趋势。15:00受云团A的影响,商河的大部地区已出现降水,但雨量较小;云团B123和云团B4、B5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合并。15:30云团A继续缓慢南移,受其影响,商河的部分测站降雨量已经超过50mm,紧邻市区的济阳县15:32开始出现雷电,15:47开始出现降水;云团B123和云团B4、B5以及云团B6尾部新生成的云团B7逐渐合并成中-α尺度的云团B;16:00云团A和云团B的强度继续加强,范围继续扩大,合并成云团AB;16:30云团AB强度继续加强,范围进一步扩大,受其边缘影响,济南市区的北部已经开始出现雷阵雨;17:00对流云团中心在济南附近,市区南部的龟山观测站17:20开始出现强降水,并伴有雷电和短时雷雨大风。自17:30至20:30,云团AB缓慢向西南方向移动,强中心经市区缓慢南移;由于对流强盛,造成济南市区出现了强降水、雷电和大风,21个区域自动站中的19个站降雨量在100mm以上;20:30以后市区强降水逐渐结束,云团继续缓慢南移。
大环流背景下,在冷空气前部的暖区经常有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分析这次过程的云图可以发现: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从γ尺度发展到β尺度,水汽条件充足时发展成边界清晰,结构密实的α尺度,它们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分析7月18日卫星TBB的演变情况可以看出,14时之前,云团A和云团B的强度较弱,范围较小,相应造成的降水不明显。14:00以后云团A和云团B的范围逐渐扩大,强度不断加强,云顶辐射亮温(TBB)逐渐降低,云团中心沿黄河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相应地15—16时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到104.2mm。15:30—19:30,云团A和云团B合并成为云团AB,强度继续加强,云顶辐射亮温(TBB)达到最低,在云顶辐射亮温(TBB) < -80℃的阶段,济南出现强降水,市政府自动站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4.9mm,龟山观测站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81.6mm,20:30后云顶辐射亮温(TBB)逐渐升高,强云团缓慢南移,逐渐移出市区,对应市区的降水明显减弱。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阶段,云团面积(TBB>-52℃)迅速扩大,强度迅速加强,移动缓慢;而在中尺度成熟阶段,云团面积达到最大,TBB值达到最低,移动仍然较缓慢。在整个成熟阶段,济南附近的TBB值一直维持在-80℃以下,说明济南附近对流非常旺盛。
TBB的密集预示着云团的进一步发展,稀疏时预示着降水的逐渐结束[7]。7月18日16时济南上空TBB为-51℃左右,位于北部的市政府自动站在16时后开始出现降水,16—17时市政府降雨量仅为7.1mm;17时济南上空TBB为-81℃左右,市政府自动站17—18时降雨量为84.9mm,随着云团的逐渐南移,市区南部的龟山观测站在17时20分左右开始出现降水,17—18时降雨量为42.3mm;18时济南上空TBB为-93℃左右,随着云团的继续南移,市政府自动站雨强有所减弱,18—19时降雨量为77.6mm,而龟山观测站雨量有所增大,18—19时降雨量为81.6mm;19时虽然济南上空TBB为-87℃左右,但由于云团继续南移,市政府自动站雨势明显减弱,19—20时降雨量仅为0.5mm,龟山观测站比市政府自动站位置偏南,19—20时降雨量为21.1mm,雨量明显比市政府自动站大;20时以后,随着云顶亮温的逐渐升高,济南市强降水逐渐结束,到19日02时降水完全结束。由此可见,云顶亮温TBB的最低值中心及出现时间与暴雨中心及出现时间相当吻合,且主要的降水出现在发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无雨时,平均亮温逐渐升高,表明云处于消散之中[8];当出现降水时,平均亮温逐渐降低,表明云处于发展阶段。16时后市区北部开始出现降水,16—19时济南上空云顶平均温度由-61.77℃逐渐降低至-89.37℃,表明云处于发展阶段;20时以后,云顶平均温度逐渐升高,伴随市区强降雨逐渐结束。
6 结论(1) 高空急流出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高能舌前部,有中尺度辐合线或辐合中心产生,容易造成强对流天气。
(2) 地面存在中尺度辐合中心或辐合线生成和发展,强降水就发生在中尺度低压中心附近,随其移动而移动,最大雨量中心位于辐合中心的后方。
(3) 在减弱的云团右后方不断有新的云团生成,从中γ尺度发展到中β尺度,水汽条件充足时发展成边界清晰,结构密实的中α尺度,它们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4) 17—20时市政府自动站降雨量167.5mm,龟山观测站145.0mm,分别占整个过程降雨量的91.7%和94.7%,这次大暴雨主要发生在云顶TBB < -80℃的阶段。
(5) TBB资料的分析,可以追踪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等演变过程,这在临近预报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6) 通过卫星观测到的对流系统,虽然云顶温度TBB < -52℃的范围较大,但与强降雨区并不一定有较完全的对应关系,应结合雷达等其它资料确定强降雨落区。
[1] |
江吉喜, 范梅珠. TBB图集及应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16-20.
|
[2] |
李培军, 郭洪涛, 黄建国, 等. 利用GMS卫星资料进行强对流降水估计[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5(1): 88-92. |
[3] |
方竹军, 肖稳安, 汤达章. 利用红外云图资料估计降水量方法的研究[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21(2): 278-284. |
[4] |
卢乃锰, 吴蓉璋. 强对流降水云团的云涂特征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8(3): 269-275. |
[5] |
石定朴, 朱文琴, 王洪庆, 等. 中尺度对流系统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的分析[J]. 气象学报, 1996, 5: 600-611. |
[6]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374-379.
|
[7] |
陈渭民. 卫星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3: 18.
|
[8] |
谷晓平, 王长耀, 王汶. GMS红外卫星云图参数化及在降水预测中的应用[J]. 遥感学报, 2005, 4: 459-467. DOI:10.11834/jrs.200504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