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河南省洛阳市气象局;
3. 河南省专业气象台;
4. 河南省气象台
2. Luoyang Weather office;
3. Henan Speci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4. He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y
大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km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它虽不像台风、暴雨、冰雹等其它气象灾害那样会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它是交通事故、电力安全以及疾病爆发的诱因,加之其表象“温柔”,往往被忽视,以致于每年因大雾引起的“追尾”恶性交通事故屡屡出现,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愈加严重。研究还表明[1-3], 形成大雾时,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常有逆温出现,可致使空气污染严重,易形成酸雾等, 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对建筑物等设施也有严重的腐蚀作用,电力部门因“污闪”引起的掉闸断电的主要原因也是雾。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低能见度的天气频繁出现,社会对大雾的关注度也迅速提高, 大雾已成为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大雾的监测和预报越来越重要。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4-5]在气象科研中有许多新的研究与应用,本文采用EOF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大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也对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进行了分析,以便为今后大雾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大雾的短期预报、气候趋势预测和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在20—20时的观测时段内只要出现过能见度低于1km的现象即定为一个雾日。全省大雾日平均值资料采用106个代表站的1971—2000年30年平均,由于河南全省资料长度不同,进行正交函数展开(EOF)时,选用河南省40个代表站的1961—2005年45年的大雾资料进行分析,将年大雾日数资料分解成空间函数和时间函数, 其基本公式: X=VZ,其中X为气象要素场, V为空间函数, Z为时间函数。经过经验正交函数展开(EOF)分解得到空间函数, 即各个模态(或称为主分量、特征向量等), 取累积方差贡献率大的前几位模态, 可以很好解释原始序列的大部分方差和表示气象要素场的空间分布。各模态对应的那部分时间函数, 即时间系数, 可看成各个模态在时间上的权重, 也就是各模态在时间上的变化。经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 对方差贡献率大的模态对应的第一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分析, 通过小波分析得到时间系数的不同时间尺度的详细结构和变化规律。本文选用106个站统计了河南大雾季节分布特征,又通过对40代表站的45年大雾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得到河南大雾的空间分布, 对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分析得到大雾的时间分布特征,同时又将各站年大雾日数序列与自然数列1,2,3,…,求相关系数,通过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看全省大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最后选取大雾最为集中的时段(11月至翌年1月),对1961—2005年期间的典型多雾年和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进行了分析。
2 河南省大雾的气候特征 2.1 河南省大雾季节分布特征河南省年平均大雾日数21.9天,一年12个月中均可出现,秋冬季多,春夏季少,以冬季最多占36%,夏季最少占15%,秋季多于春季,分别占31%和19%。从分月来看,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其中12月份最多,11月、1月份次之,6月份最少(详见图 1)。
从全省大雾日的统计来看(见图 2),其区域分布极不均匀,总体来说是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雾日最多地区位于豫东平原的宁陵年平均51.4天,最少的位于豫西山区的栾川年平均只有1.6天。全省大雾有5个多发区和一个少发区,第一个多发区位于豫东的尉氏-宁陵-虞城一线,第二个位于豫西南的南阳-新野一线,第三个位于豫南的上蔡-正阳-光山一线,第四个位于豫西的偃师附近,第五个位于豫北的辉县附近;少发区位于豫西山区。5个多发区中代表站宁陵、尉氏、偃师、新野、辉县出现雾日最多的年份与最少年份之差宁陵达118天,尉氏66天,偃师和新野57天,辉县60天。
通过对全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45年间年大雾日数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 前三个模态的积累方差贡献率为76.5%(表 1), 其余的贡献率都比较低,所以取前三个模态进行分析。
第一模态空间分布特征:从全省大雾日数的第一模态分布图(图 3)看, 全省均为正值, 反映了全省大雾日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豫东的尉氏—宁陵—虞城一带为高值区, 高值中心在宁陵附近, 这表明上述地方是大雾变率最大的地方,也是大雾的多发区;低值区在豫西山区、豫北的北部、豫南的东部,特别是豫西山区是大雾变率最小的地区,也是大雾日最少的地区。由于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60.0 %, 故河南大雾大多数年份呈第一模态的分布形式。
第二模态空间分布特征:从第二模态分布图(图 4)可看出, 全省除豫东的尉氏-宁陵-永城一线为正值区(中心仍然在宁陵)外,其它地区大部分为负值区,负值中心在河南中部的郑州-新郑-鄢陵一线以及豫南的罗山附近,这说明河南大雾日数在总趋势一致的情况下, 上述正负区之间的雾日呈反相关趋向。这也表明河南雾日有除豫东多其它均少的分布特征,豫东宁陵附近是一个大雾多发区,但同时也表示会出现它的反向分布即豫东少而其它均多特征。由于第二模态方差贡献率为9.8%, 故河南大雾日数在前述主要分布型的基础上, 部分年份还呈第二模态这种分布特征。
第三模态空间分布特征:从第三模态分布图(图 5)上看, 整个河南正、负连片分布, 其中正值区基本在中部地区,位于偃师-许昌-宁陵一线, 中心在偃师附近; 负值区主要在豫东北和豫东南, 其中心在长垣附近,这也表明河南大雾日数有呈中部多、东北、东南部少的分布特征,但同样也会出现它的反向分布。由于第三模态方差贡献率更小,只有6.6%, 故河南雾日的这种分布型只在极个别年份发生。
通过对全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45年间年大雾日数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得到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60%, 在所得模态中贡献率最大, 所以取第一模态所对的时间系数(图 6)进行分析。第一时间系数的变化等同于各站平均雾日的变化,大值对应该年雾日多,小值对应该年雾日少。从第一时间系数演变来看,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线性趋势表示,全省大雾日数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二项式趋势为波浪势分布。整个来看全省大雾是1960年代少,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多,特别是1986—1998年雾日最多,1993年达到峰值,1999—2005年又逐渐呈减少的态势。
通过对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变换, 可得到不同时间尺度的结构和变化规律, 由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变换后的实部图(图 7)可以看出: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尺度都存在周期变化。
为了清晰看出全省各地雾日气候趋势的变化,这里又将各站年大雾日数序列与自然数列1,2,3,…,求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正负表示增加或减少,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则说明雾日增加或减少趋势越明显,查表[6]可知,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其相关系数绝对值≥0.37,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的其相关系数绝对值≥0.29。从(图 8)相关系数区域分布来看,全省大部分地区雾日呈增加趋势,相关系数较大的地区在沿黄河一带以及淮河的上游,最大为0.8,出现在豫东的睢县;负相关的区域较少,最小为-0.38,出现在豫南的潢川,仅潢川、淅川、镇平3站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在全省范围分别选取相关系数较大和较小的作为典型代表站,从代表站的雾日曲线演变来看(图略):在豫东地区,雾日明显增加,睢县增加趋势为11.3d/10a,1993年达最大值;豫南地区,雾日有增有降,新县雾日增加趋势明显,为4.3d/10a,1985年达最大值,潢川为下降的趋势,速度为-2.1d/10a;豫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雾日增加趋势明显,辉县为7.2d/10a,1990年达最大值;豫西和豫中地区均呈增加趋势,代表站偃师、郑州和禹州增加趋势分别为3.3d/10a、2.2d/10a、6.4d/10a,3站分别于1993年、1990年、1989年达到最大值;豫西南地区,雾日有增有降,桐柏呈明显增加趋势,速度为3.2d/10a,1997年达最大值,而淅川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速度为-0.3d/10a。
2.3.3 大雾增加成因简析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增加,大气污染严重,造成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增多,从而使能见度下降,大雾、霾等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6]。朱业玉[7]对河南代表站郑州冬季温度进行分析,发现郑州冬季温度呈明显增加趋势,突变发生在1990年代,这和河南大雾偏多的年代相同,考虑大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以郑州为例,分析11月到次年1月多雾时段和同期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从图 9a可以看出,大雾和温度变化都呈明显上升趋势,温度上升速度0.3℃/10a, 大雾上升速度1.7d/10a,虽然相对湿度(图 9b)上升趋势没有温度明显,但相对湿度和大雾的演变趋势非常相似,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
因大雾多出现在秋冬季,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这3个月大雾日数占年大雾日数的42%。所以这里选取11月至翌月的典型多雾年份和少雾年份的500hPa高度距平场进行分析。
3.1 多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通过对10个典型多雾年的11月至翌年1月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图 10a)分析,发现有以下显著特点: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呈+-+分布,波罗的海一带为正距平中心,乌拉尔山到咸里海一带为负距平中心,我国东北地区到日本海一带为正距平中心。这表明多雾年份乌拉尔山高压脊和东亚大槽减弱,经向度减小,纬向环流加强,冷空气活动偏弱偏北。
通过对10个典型少雾年500hPa高度距平场分析,发现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与多雾年恰好相反,从图 9b可以看出,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高度距平呈-+-分布,波罗的海一带为负距平中心,乌拉尔山到咸里海一带为正距平中心,我国东北到日本海一带为负距平中心。这表明少雾年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地区的低槽也偏强,表明经向环流偏强,冷空气易大举南下,在这种形势控制下河南省上空盛行西北气流,对应风大湿度小,不易形成大雾。
4 结论(1) 河南省大雾全年每个月都能发生,年平均大雾日数21.9天,秋冬季多,春夏季少,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到翌年1月,其中12月份最多,11月、1月份次之,6月份最少。
(2) 河南省大雾区域分布极不均匀,呈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明显少的趋势,全省大雾有5个多发区和一个少发区,多发区分别位于豫东的尉氏-宁陵-虞城一线、豫西南的南阳-新野一线、豫南的上蔡-正阳-光山一线、豫西的偃师以及豫北的辉县附近;少发区位于豫西山区。
(3) 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大雾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且存在2~4年、8~10年和19~22~年的周期变化。普遍是60年代少,80年代至90年代多,特别是1986—1998年雾日最多,1993年达到峰值,1999—2005年呈减少的态势。
(4) 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下降是河南省大雾日数呈增加趋势的一个主要因素。
(5) 河南省多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呈+-+分布,纬向环流强,冷空气活动偏弱偏北;而少雾年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分布恰好相反,呈-+-分布,经向环流强,冷空气易大举南下,不易形成大雾。
[1] |
夏立新, 黄石璞.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机理分析[J]. 气象, 1999(7): 52-56.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9.07.012 |
[2] |
孙奕敏. 灾害性浓雾[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67-71.
|
[3] |
方乾, 路红英, 邓华君, 等. 宁沪高速公路大雾气候特征分析和预报[M].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2): 32-37.
|
[4] |
施能.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143-154.
|
[5] |
王勇, 刘峰贵, 卢超, 等. 青南高原近30a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2): 94-96. |
[6] |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统计组. 回归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
|
[7] |
朱业玉. 近40年郑州冬夏气温突变的诊断分析[J]. 河南气象, 2004(1): 15-16. |
[8] |
毛节泰. 关于雾、霭和霾. http://www.cma.gov.cn/qxkp/,2007-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