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福建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台风登陆后,在陆上维持多久,能否引发特大暴雨,导致灾害,这是政府防灾减灾很关注的问题,其预报也是气象科研和业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尽管目前关于台风暴雨研究取得相当进展,然而对台风登陆后的暴雨强度和分布预报仍然十分困难[1]。并且针对北方地区登陆台风远距离暴雨的研究比较多[2-3]。南方地区台风登陆后暴雨主要是关注低空强西南急流的作用[4-5],但这方面的讨论较少。2006年热带气旋碧利斯和格美先后在台湾岛登陆后再在福建登陆, 登陆后减弱的低压环流均深入到云南境内(图 1),这两个热带气旋在起源地、路径和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但登陆后降水强度却有明显的差异。在他们登陆后减弱的低压环流进入江西后,“碧利斯”给福建东南部沿海带来暴雨到大暴雨,造成巨大灾害;“格美”仅是局部暴雨。本文对他们登陆后的环境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其登陆后降水明显差异的原因,为今后登陆热带气旋后部强降水的预报寻找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这两个热带气旋的相似点是:其一,生成地点和时间相近,都是在菲律宾东部的西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起源地相距不到500km,生成时间仅相差10天。其二,路径相似,都以20km·h-1的平均速度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岛登陆后再在福建登陆, 两个热带气旋减弱的低压环流均向西偏南方向移动,经江西、湖南、广西,进入云南。其三,强度和结构相似,“碧利斯”近中心风力维持在30m·s-1;“格美”近中心风力维持在40m·s-1,登陆台湾岛后强度均无明显减弱,再次登陆福建时近中心风力分别为30m·s-1和35m·s-1。结构上两个热带气旋均呈明显的非对称,主要云带维持在热带气旋中心的南部(图 2,见彩页)。
“碧利斯”虽然强度只是强热带风暴,但对华南地区,特别是福建的影响却很严重,13日08时至18日08时华南大部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总雨量部分地区达200~500 mm,福建、广东和湖南局部超过500mm。福建省过程总雨量大部分县市超过50mm,其中有29个县市超过200mm,以长泰县的597.7mm最大,也是华南地区最大值(表 1)。特别是在“碧利斯”登陆后减弱的低压环流进入江西境内的15日20时到16日08时,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区在12小时内有20个县市雨量≥100mm,其中有8个县市雨量≥200mm,4个县市雨量≥ 300mm。当夜雨量占了过程总雨量的50%,闽南地区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受“格美”影响25日08时至28时08日华南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雨量100~200mm,福建、广东和广西局部超过200mm。福建省共有37个县市大于50mm, 其中5个县市大于200mm,以长泰253.4mm最大(表 1)。其登陆后减弱的低压环流进入江西境内后,福建中南部沿海地区在12小时内仅有1个县市雨量≥100mm,“格美”台风虽然主要云带也维持在热带气旋中心的南部且强度比“碧利斯”强热带风暴强,但其登陆后对华南地区造成的影响却明显弱于“碧利斯”。
3 登陆后降水差异成因分析 3.1 孟加拉湾低压和大陆高压对“碧利斯”环流维持起到重要作用“碧利斯”登陆后的15日08时500hPa图上(图 3d),在巴尔克什湖和我国东北地区为槽区,两槽之间的贝加尔湖为一深厚的暖脊,副高处于加强西伸中,西脊点达100°E,主体在日本岛南部,中心达592dgpm;河套地区正处在稳定暖脊南侧, 在暖平流和正变高的叠加下,继续加强;沿海部分在北侧短波槽作用下有断裂趋势;575dgpm的孟加拉湾低压位于22°N、90°E。“碧利斯”处在两环高压之间,西北侧是强大的大陆高压,为东北风,东侧为偏南风,西侧、南侧为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风,环境场有利于其移动缓慢和气旋性环流的维持。“格美”登陆后的26日08时500hPa图上(图 3c),副高呈两环,分别位于日本岛南部和青藏高原,579dgpm的孟加拉湾低压位于17°N、82°E。“格美”登陆后虽也处在两环高压之间,利于其缓慢移动和填塞。与“碧利斯”不同的是,“格美”500hPa欧亚中高纬度贝加尔湖以西为宽广的低压区,贝加尔湖以东为脊区,海上副高在高压脊叠加下更强,中心达596dgpm,但中心相对偏东;孟加拉湾低压和陆上高压相对弱且偏西,其西北侧是鞍型场,造成其维持的低压环流强度不如“碧利斯”。“碧利斯”登陆后,热带气旋强度维持了26个小时;“格美”登陆后,热带气旋强度仅维持了13个小时。跟踪两个低压中心850h Pa涡度的变化可见,两个热带气旋登陆后,其中心涡度都有所加强,“碧利斯”为72×10-5s-1,“格美”为52×10-5s-1,随后逐日减弱。更强的孟加拉湾低压和大陆高压对“碧利斯”登陆后移动缓慢和环流维持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延长了降水时间。并造成“碧利斯”气旋性涡度值更大,为降水所提供的辐合和动力抬升作用将更大,所以产生的降水更强。
3.2 南亚高压为“碧利斯”和华南暴雨区上空提供了强辐散“碧利斯”登陆时,高空200hPa南亚高压在加强东移(图 3b),从青藏高原到华南东部沿海为庞大的华南高压所控制,1264dgpm的高压中心位于河套西侧,“碧利斯”处在南亚高压中心附近的底部,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沿海处在南亚高压东南侧东北流出气流下,“碧利斯”和华南暴雨区上空均为强辐散区。“格美”登陆时,南亚高压偏西(图 3a),1264dgpm的高压中心在60°E,“格美”上空离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高压的中心均较远,福建南部到广东东部沿海处在西太平洋西伸高压南侧偏东气流下,高空辐散强度不如“碧利斯”。两个热带气旋登陆后,200hPa华南地区“碧利斯”的辐散值达24×10-5s-1,中心在广东东部沿海,达32×10-5s-1;“格美”华南地区的辐散值为16×10-5s-1,中心在台湾西南部海上,仅达20×10-5s-1。南亚高压为“碧利斯”和华南暴雨区上空提供了强辐散,导致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增强,既有利于“碧利斯”低压环流的维持,又有利于华南沿海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造成“碧利斯”登陆后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碧利斯”和“格美”影响期间的水汽均来自两支气流。一支是越赤道气流与孟加拉湾气流合并后进入南海的西南气流;一支是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气流。但“碧利斯”西南急流的强度明显强于“格美”。分析南海季风指数表明,6月下旬南海季风指数开始加大,在“碧利斯”登陆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弱。由850hPa流场可见,登陆后,“碧利斯”从南海到东海为大片大于16m·s-1的西南急流,急流中心位于福建南部,达36m·s-1;“格美”急流中心仅为20m·s-1。“碧利斯”影响期间,南海西南季风吹到25°N;“格美”影响期间,南海西南季风仅吹到20°N,华南沿海主要是受东南气流影响。图 4是南海850hPa纬向风时间剖面图,我们可以看到,“碧利斯”登陆前后,南海地区8m·s-1西风达20°N,4m·s-1西风达25°N,并配有4~8m·s-1的正距平;“格美”登陆前后,8m·s-1西风不到1 5°N,4m·s-1西风不到20°N,且15°N以北的华南沿海为负距平。强南海西南季风即为“碧利斯”登陆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潜热源,又为华南暴雨区上空输送充足水汽和能量,造成“碧利斯”后部暴雨明显强于“格美”。
由于“碧利斯”上空为强大的南亚高压,登陆后,华南东部沿海存在强的高空辐散、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中心。图 5是台风登陆第2天福建南部散度和垂直速度垂直剖面图。由图可见,辐散场上两者都是最强辐合在850hPa,最强辐散在150hPa,但“碧利斯”强度明显强于“格美”,且“碧利斯”的中低层辐合高度达400hPa,高于“格美”。垂直速度场分析表明,各层次“碧利斯”和“格美”的上升运动中心均处于台风环流中心东南侧的福建南部沿海,但“碧利斯”强度明显强于“格美”。“碧利斯”最强上升中心在500~400hPa,福建南部达-40×10-3hPa·s-1;“格美”最强上升中心在500Pa,福建南部达-20×10-3~-24×10-3hPa·s-1,“碧利斯”的上升运动强度要比“格美”强近一倍。
“碧利斯"登陆后与西南季风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华南地区水汽和能量的输送。由图 6可见,它的低层水汽通量大约是“格美”的两倍。从而加剧了华南地区的暴雨量。K和Ky指数分析表明,“碧利斯"登陆后在两广沿海有大于40℃的K指数高值区;Ky指数高值中心位于广东东部,达到6。Ky指数是由稳定度、温度平流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对流三条件”组合成的用来判断有无强降水的综合物理量,其值越大越有利于对流发展和强降水发生,大于3时,基本可发生大暴雨[6]。广东东部的Ky指数高值区非常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并在西南急流的作用下影响福建。由图 7(见彩页)可见,15日夜闽粤交界处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过程,18时在汕头和厦门之间有一对流云团,-60℃冷云区域仅仅4500km2,19时,-60℃冷云区已达14300km2,并出现-70℃冷云区,有2000km2;随后该云团继续发展,到22时,-60℃冷云区域扩大到56700km2,-70℃冷云区达22000km2。从21时开始,福建南部出现强降水,不少站点持续5~6个小时逐时雨量大于30mm。
(1) 孟加拉湾低压和大陆高压对“碧利斯”登陆后移动缓慢和环流维持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延长了降水时间,并为其后部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更强的辐合和动力抬升作用。
(2) 南亚高压为“碧利斯”和华南暴雨区上空提供了强辐散,是造成“碧利斯”登陆后强降水的重要原因。
(3) 南海季风加强为“碧利斯”和华南暴雨区上空输送充足水汽和能量,激发了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造成“碧利斯”登陆后强降水的最直接原因。
(4) 物理量分析表明,高低空不同的环流形势导致了“碧利斯”登陆后华南沿海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水汽及不稳定能量等物理量场更强,从而造成降水强度更强。
[1] |
程正泉, 陈联寿, 徐祥德, 等. 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J]. 气象, 2005, 31(12): 3-7. |
[2] |
张兴强, 丁治英, 王焱. 高空急流与中纬度系统影响下台风暴雨的研究现状[J]. 气象, 2001, 27(08): 3-8. DOI:10.3969/j.issn.1000-0526.2001.08.001 |
[3] |
丁治英, 张兴强, 何金海, 等. 非纬向高空急流与远距离台风中尺度暴雨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02): 144-152. DOI:10.3969/j.issn.1004-4965.2001.02.006 |
[4] |
刘爱鸣, 刘铭, 林毅. 低空急流对0212号台风"北冕"后部暴雨影响的分析和数值试验[J]. 台湾海峡, 2004, 23(01): 1-7. DOI:10.3969/j.issn.1000-8160.2004.01.001 |
[5] |
林毅, 刘铭, 刘爱鸣, 等. 台风龙王中尺度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 2007, 33(2): 22-2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7.02.004 |
[6] |
林开平, 张诚忠, 董良淼, 等. 广西致洪暴雨过程的要素场演变特征及物理量诊断分析[J]. 广西气象, 2001, 22(3):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