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西藏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3. 西藏自治区气象台
2. The Ecological &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Center of Tibet;
3. Tibe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0.6℃[1]。近百年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总趋势基本一致,全国气温上升了0.4~0.5 ℃,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2-4]。韦志刚等[5]利用青藏高原上72个台站1962—1999年的资料,分析得出近38年来,青藏高原呈升温趋势,高原的升温是普遍性的。西藏气象工作者对高原温度的气候变化也做了大量的分析[6-10],认为西藏高原平均气温呈较为明显的増高趋势。
在増暖背景下,全球许多地区受到低温冷害的侵袭。霜冻是一个与农业有重要关系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主要受温度变化的控制,因而温度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霜冻的时空变化。Heino等[11]发现,20世纪北欧的霜冻日数减少; Bonsal等[12]发现加拿大也有类似特征。Easterling[13]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地区霜冻日数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霜冻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变率的大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华北、西北东部和东北西南部是变率较大的地区[14]。杜军等[15]利用1954—1996年的白霜资料分析得出,拉萨1954—1988年总的趋势是初霜日提早、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 1989年后表现为无霜期延长、初霜推迟、终霜提早的特点。
初霜冻异常提早,或终霜冻显著推迟,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粮、油主要产区,霜冻经常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如1997年流域内大部分高寒农区初霜冻来得早,此时青稞还处在灌浆——乳熟期,霜冻致使作物灌浆受阻,减产较为严重。由此可见,分析和研究该流域霜冻异常特征,尤其是特早、偏早初霜冻或特晚、偏晚终霜冻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提高该地区对异常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为有效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1) 定量指标的确定
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事件提出两种判别标准,一是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异超过标准差的2倍以上,二是它出现的几率为25年以上一遇。由于霜冻是因为大气温度降低而引起农作物受冻的一种灾害,因此它同气温一样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所以,挑选特早初霜冻和特晚终霜冻的概率值都以0.05较为合适,因为它反映了霜冻气候的异常小概率事件的特征。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其关系式[16]为:
(1) |
(2) |
同理,挑选偏早和偏晚霜冻的概率值为0.11,即:
(3) |
式中p为概率值(%),x为初(终)霜冻日, μ为多年平均值,σ为标准差。
由上式可知,“异常”初、终霜冻日的标准为,<-1.65σ和在-1.65σ~-σ之间者分别称为特早初霜冻和偏早初霜冻,>1.65σ和在1.65σ~σ之间者分别称为特晚终霜冻和偏晚终霜冻。
(2) 气候突变
目前常见的气候突变检验方法有低通滤波方法、滑动的t-检验法(Mtt)、Cramer法、Yamamot法和Mann-Kendall法,其中Cramer法、Yamamot的原理与Mtt相同。气候突变分析的方法较多,文中使用信噪比[17],计算公式如下:
(4) |
式中X1、X2为两气候阶段内的平均值,S1、S2为两气候阶段内的标准差。当S/N大于1.0时认为存在气候突变。
(3) 资料及站点
以日最低气温≤0℃作为霜冻指标,选取雅鲁藏布江中游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资料年限长的拉萨、泽当、日喀则、江孜4个测站1961—2000年的日最低气温资料。初(终)霜冻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多年平均值采用国际惯用的1961—1990年的平均值。
2 结果分析 2.1 初(终)霜冻的基本气候特征雅鲁藏布江中游平均初霜日流域东段(拉萨、泽当)出现在10月中旬,最早可提前到9月下旬一10月上旬,此时大部分冬小麦还未播种,对粮食作物无影响,对露天蔬菜的生长有影响。日喀则出现在10月上旬,最早可提前到9月中旬,这时作物已成熟或已收割,对其无影响。江孜高寒农区出现在9月底,最早可提前到7月上旬,此时大部分青稞处于抽穗开花期或灌浆初期,遇霜冻,籽粒灌浆将受阻,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造成千粒重下降,若低温持续几天,减产严重。
平均终霜日拉萨出现在4月中旬,最迟出现在5月上旬,此时越冬作物处于拔节期,遇霜对其影响较大,同时也会使喜温作物(玉米)、蔬菜幼苗受冻,造成损失。泽当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可推迟到5月下旬,这时冬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抵抗低温的能力低,遇霜将造成冻害。日喀则、江孜出现在5月中、下旬,最迟出现在5月下旬一6月中旬,对正值拔节孕穗期的青稞不利。
流域平均无霜期为123~185d最长可达161~207d, 以拉萨最大; 最短可缩至54~160d, 海拔为4040m的江孜最小。80%保证率的无霜期在110~174d之间。
2.2 初(终)霜冻的年际变化趋势根据近40年(1961—2000)雅鲁藏布江中游初(终)霜冻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 1),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其中泽当表现得最为显著(图 1),平均每10年初霜日推迟2.6d终霜日提早4.7d、无霜期延长7.3d。拉萨初霜日呈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初霜晚降1.7d;无霜期以2.5d/10a的速度延长(通过0.05的检验水平)。日喀则表现为不显著的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而江孜则表现为初霜略推迟、终霜推迟、无霜期缩短的不显著趋势。
从近20年(1981—2000)初(终)霜冻的变化趋势来看(表 1)流域各站均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其中泽当表现得极为显著,平均每10年初霜晚降10.0d、终霜早结束14.8d、无霜期延长24.8d。其次是日喀则,初霜日推迟、无霜期延长的幅度,分别达到了7.4d/10a和9.8d/10a。
2.3 初(终)霜冻的年代际变化根据雅鲁藏布江中游初(终)霜日、无霜期的年代际变化分析(表略),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流域东段20世纪70、90年代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长,以90年代最为明显,其中泽当90年代无霜期均长于多年平均值,偏长4~34d。20世纪60、80年代流域各站则表现为初霜来得早、终霜结束得晚、无霜期短的特点。(2)近40年江孜终霜日呈逐年代推迟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霜日也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 60年代初霜降得最晚、终霜结束得最早、无霜期最长。(3)20世纪70年代日喀则初霜来得最晚、终霜结束得最早、无霜期最长,其中1974年无霜期达到183d, 为40年最大值,较多年平均值延长了1个多月。80年代,日喀则有60%的年份初霜降得早、终霜结束得迟,无霜期短于多年平均值。
2.4 初(终)霜冻的异常分析 2.4.1 特早(晚)初(终)霜冻表 2为近40年概率≤5%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出现特早(晚)初(终)霜冻、特长(短)无霜期的频数,从表中可知,流域特早初霜冻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日喀则、泽当20世纪80年代各出现了2次特早初霜冻。江孜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各出现了1次初霜来得特早的年份,其中1997年提早了32d, 致使处于灌浆期的青稞受冻,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中游地区特晚初霜冻发生的频数为0~3次,其中拉萨达3次,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 而泽当在过去40年里,从未出现特晚初霜冻。
概率≤5 %的特晚终霜冻发生的频数为1~4次,泽当最少,江孜最多。其中江孜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达3次,1992、1993年连续2年终霜冻结束得特晚,造成部分播种较晚的青稞受冻。而中游地区终霜冻结束得特早的频数除拉萨未出现外,其它各站点均出现了2次,以20世纪90年代居多。
中游地区概率≤5%的无霜期特长(短)发生的频数为2~4次,以拉萨最多,20世纪60年代多出现特短无霜期年,特长无霜期却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泽当仅出现过2次特短无霜期的年份,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江孜、日喀则均出现过2次特短无霜期年,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而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各出现了1次特长无霜期年。
2.4.2 偏早(晚)初(终)霜冻雅鲁藏布江中游偏早初霜冻出现的频数除江孜为2次外,其余各站均为4次,其中拉萨、泽当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出现了2次和3次。日喀则偏早初霜冻发生频数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且连续2年初霜冻偏早,即1983、1984年。偏晚初霜冻出现的频数在4~8次之间,以泽当最多,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占总次数的50%。
中游地区偏晚终霜冻发生频数为0~7次,以拉萨最多,其中又以20世纪80年代居多,70年代未出现。日喀则发生了3次,其中2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过去40年里,江孜从未出现过终霜冻偏晚的年份。而泽当20世纪90年代未出现终霜冻偏晚的现象。偏早终霜冻发生的频数为5~8次,仍以拉萨最多; 江孜出现过4次,其中3次发生在70年代末,且连续出现,即1978—1980年。
偏长无霜期发生的频数以泽当最多,达9次,且以20世纪90年代最多,为7次。日喀则出现了7次,其中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各出现了3次。拉萨出现的次数最少,仅有2次。偏短无霜期出现的频数为3~5次,以拉萨最多。
2.5 初(终)霜冻的气候突变分析利用式(4)计算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气候突变的时间,序列的长度取10、15年。计算发现,1961—2000年大部分气候段S/N小于1.0,为了増加突变信息,取连续5的峰值为突变点,通过t检验,若序列长度取10, S/N≥0.5相当于t0>1.581,达到85%信度以上的水平;若序列长度取15,S/N≥0.5相当于t0>1.936达到90%信度以上的水平。
通过计算,发现雅鲁藏布江中游只有泽当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图 2),即1986年初霜从一个相对偏早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晚期,1990年终霜日从一个相对偏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早期、无霜期却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1) 近4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使得生长季延长,其中泽当表现得最为显著。江孜则表现为初霜略推迟、终霜推迟、无霜期缩短的趋势。但从近20年初(终)霜冻的变化趋势来看,流域各站均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趋势。
(2) 流域东段20世纪70、90年代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的早、无霜期长,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近40年江孜终霜日呈逐年代推迟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霜日也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80年代,日喀则有60%的年份初霜降得早、终霜结束得迟,无霜期短于多年平均值。
(3) 流域特早初霜冻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日喀则、泽当20世纪80年代各出现了2次特早初霜冻。江孜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各出现了1次初霜来得特早的年份,其中1997年提早了32d,致使处于灌浆期的春青稞受冻,造成大面积的减产。特晚终霜冻发生的频数为1~4次,泽当最少,江孜最多,其中江孜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4) 雅鲁藏布江中游只有泽当初终霜冻发生了气候突变,1986年初霜冻从一个相对偏早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晚期,1990年终霜冻从一个相对偏晚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早期、无霜期却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1] |
Houghton J T, Ding Y, Griggs J. Climate change 2001 : 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Ⅰ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81.
|
[2] |
王绍武. 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J]. 气象, 1990, 16(2): 11-15.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0.02.002 |
[3] |
林学椿, 于淑狄. 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 气象, 1990, 16(10): 16-21.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0.10.003 |
[4] |
丁一汇, 戴晓苏.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 气象, 1994, 20(12): 19-26.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4.12.008 |
[5] |
韦志刚, 黄荣辉, 董文杰.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J]. 大气科学, 2003, 27(2): 157-170. |
[6] |
张顺利. 西藏30年温度变化的气候特征[J]. 气象, 1997, 23(2): 21-24.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7.02.005 |
[7] |
杜军. 西藏高原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4): 437-443. |
[8] |
杜军. 西藏高原近40年的气温变化[J]. 地理学报, 2001, 56(6): 682-690. DOI:10.11821/xb200106007 |
[9] |
顿珠次仁, 石运强. 西藏日喀则地区气候变化分析[J]. 气象, 2000, 26(1): 46-5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0.01.010 |
[10] |
陈克东, 建军. 近40年泽当气候变化初探[J]. 气象, 2000, 26(1): 51-55.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0.01.011 |
[11] |
Heino R, Coauthors.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Extreme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J]. Climatic Change, 1999, 42: 151-181. DOI:10.1023/A:1005420400462 |
[12] |
Bonsal B R, Zhang X, Vincent L A. Characteristics of Daily and Extreme Temperature over Canada[J]. J.Climate, 2001, 14: 1959-1976. DOI:10.1175/1520-0442(2001)014<1959:CODAET>2.0.CO;2 |
[13] |
Easterling D R. Recent Changes in Frost Days and the Frost free Seas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Bull.Amer.Mete.Soc, 2002, 1327-1332. |
[14] |
马柱国. 中国北方地区霜冻日的变化与区域增暖相互关系[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刊)): 31-37. |
[15] |
杜军, 向毓意. 近40年拉萨霜期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9, 10(3): 379-383. |
[16] |
陈乾金, 张永山. 华北异常初终霜冻气候特征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5, 4(2): 33-39. |
[17] |
黄嘉佑. 气候状态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J]. 气象, 1995, 21(7): 54-57. DOI:10.7519/j.issn.1000-0526.1995.07.012 |
[18] |
丁瑞. 天津百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的初步诊断分析[J]. 天津气象, 1995(3): 15-18. |
[19] |
符淙滨, 王强.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 大气科学, 1992, 16(4): 482-4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