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0.1℃,较常年同期偏高1.6℃;全国平均降水量21.1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8%。月内,出现了7次主要的降水过程;有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次数低于常年同期,其中13—16日出现今年首个寒潮过程,造成了全国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有效降低了我国北方和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同时对交通运输等产生较大不利影响。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及新疆中部等地多次出现阶段性雾-霾天气,西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过程。
1 天气概况 1.1 降水2020年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1 mm,较常年同期(17.9 mm)偏多18%(国家气候中心,2020)。由2月全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 1)可知,东北地区中东部和南部、华北东部和西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大部以及新疆北疆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超过10 mm,其中江苏南部、安徽中南部、湖北西南部和中东部、贵州中东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等地累计降水量超过50 mm,广西局地超过200 mm,其余地区累计降水量不足10 mm。
与常年同期相比,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西部以及黑龙江东北部、西藏中西部、四川中北部、云南西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0%以上,其中西藏西部和新疆南疆南部局地降水量偏少超过80%。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的态势,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陕西北部、山西南部、黄淮南部和西部、江汉、华南西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等地降水量偏多5~8成,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地区局地偏多2倍以上(图 2)。
2020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0.1℃,较常年同期(-1.7℃)偏高1.6℃(国家气候中心,2020)。从空间分布(图 3)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东部、甘肃西部、四川中部、云南中东部、贵州西部、新疆西部和天山地区、西藏中南部气温偏高1~2℃,内蒙古西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华南、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偏高2~4℃。仅新疆东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略低于常年同期。
2 环流特征和演变图 4为2020年2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的位势高度场和其距平场的水平分布,如图所示,北半球环流形势有以下主要特点:
2月,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北极圈内斯瓦尔巴群岛北部附近和加拿大东部,两个极涡中心强度均低于500 dagpm(图 4a)。从距平场可以看出,两个极涡中心附近位势高度均为负距平,负距平均大于-6 dagpm,表明极涡强度较常年明显偏强,尤其是位于北极圈内的极涡中心,其负距平中心超过-14 dagpm(图 4b;李晓兰和何立富,2019)。
从图 4可知,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呈三波型,三个高空槽分别位于北美洲东部、欧洲中部和东亚地区,上述地区均位于位势高度负距平区,高空槽的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地区中高纬表现为“两槽一脊”型,两槽分别位于欧洲中部和东亚地区,高压脊位于贝加尔湖西侧。从距平场上看,欧亚地区中高纬的槽脊均较常年同期偏强,而我国大部地区位于位势高度正距平区,导致2月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整体偏弱,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常年偏少,温度偏高。
从图 4还可以看出,2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588 dagpm等高线几乎环绕全球,其北界位于25°N附近。从距平场可以看出,我国南海及西太平洋地区位于位势高度正距平区内,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南支槽平均位置在90°E附近,接近常年同期,孟加拉湾附近高度距平为0 dagpm,表明南支槽强度较常年同期接近。
2.2 环流演变与我国天气图 5给出了2月上、中、下旬欧亚地区500 hPa平均高度场环流形势。整体来看,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东亚槽偏弱、偏东,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偏弱,北方地区静稳天气多发,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上旬(图 5a),欧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低槽分别位于黑海一带和鄂霍次克海附近,两槽之间为宽广的脊区,环流经向度较小。在亚洲低纬度地区环流较为平直。从逐日500 hPa环流形势图上可以看出(图略),我国中高纬上空为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旬初,位于贝加尔湖东侧的高空槽东移,在东北地区上空其强度加强为低涡,并继续东移,其后部的高压脊也随之加强,引导冷空气南下,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一次较强冷空气过程和一次雨雪天气过程;旬中后期,我国中高纬地区受广阔高压脊控制,东北地区不断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强度较弱,中东部地区静稳天气维持,受其影响,旬末华北、黄淮等地大气扩散条件差,有轻至中度霾,局地有重度霾。此外,伴随着南支槽的东移,配合低层暖输送加强,与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在南方地区形成切变线,1月31日至2月3日和2月5—6日南方地区出现小到中雨,局地大雨。
中旬(图 5b),欧亚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形势仍为“两槽一脊”型,与上旬相比,旬平均的低槽位置基本不变,而两槽之间的脊经向度加大。从逐日500 hPa环流形势图上可以看出(图略),中高纬上空环流从西低东高(一槽一脊)逐渐转为“两槽一脊”,旬初,位于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低槽快速东移,旬中期移至内蒙古中西部上空并发展为闭合低涡系统,其后部高压脊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阻塞高压,随后系统继续东移,强度加强,并于旬末移至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受槽后冷空气影响,13—16日,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了雨雪、降温天气,大部地区出现8~12℃降温,局地降温超过12℃。此外旬初,我国东部地区受东移高空波动和南支槽同位相叠加影响,配合低层暖湿气流北上,11—13日,在南方地区出现小到中雨,局地大雨或暴雨。
下旬(图 5c),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低槽位于黑海至地中海一带上空,我国大部地区位于高压脊前,此外,南支槽较前两旬偏强。从逐日500 hPa环流形势可以看出(图略),中高纬地区不断有低涡东移,受低涡及其南部低槽影响,冷空气活动频繁,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受其影响,21—22日和24—25日,东北地区大部、华北等地出现雨雪和降温天气。旬内南支槽活跃,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配合低层冷空气南下,我国淮河地区等地多阴雨天气。
3 冷空气活动 3.1 概况2020年2月我国冷空气活动次数较常年同期(3.1次)偏少,共出现3次冷空气过程,分别为3—4日、13—16日和26—28日。其中,3—4日为较强冷空气过程,13—16日为今年首个全国型寒潮天气过程,26—28日为弱冷空气过程。3次冷空气过程的强度、影响范围和天气过程详见表 1。
2月13—16日,我国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大部地区出现8~12℃降温,其中甘肃中东部、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及江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降14~18℃,局地降温达18℃以上;中东部地区出现4~6级偏北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和北部、江汉、江南等地出现8~9级风,局地阵风达10级;东部和南部海区出现6~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14日起最低温度0℃线从华北地区逐步南压,17日最低温度0℃线南压到江南南部。受其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华南的部分地区还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会对交通运输、城市运行、农业生产等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发布了10期寒潮预警和10期暴雪预警。
此次寒潮过程特点是:冷空气影响范围大,覆盖中东部大部;冷空气影响的时间长,全程达4 d;降温幅度大,全国大部降温高于10℃,且最高气温降幅超过最低气温降幅;阵风较强;雨雪相态复杂。
从500 hPa环流形势场来看,巴尔喀什湖西北侧的高空槽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加深,其后部的高压脊也逐渐增强。13日08时(图 6a)中高纬500 hPa呈倒Ω型的环流形势,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受较强高压脊控制,其中心强度为556 dagpm,与之配合的暖中心强度为-24℃,鄂霍次克海西北地区有一高空冷涡,其中心强度低于504 dagpm,与之配合的冷中心强度为-44℃。冷涡后部有非常强的冷平流,偏北气流有利于引导高纬度冷空气向东北地区堆积。14日20时(图 6b),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逐渐发展并形成了阻塞高压,中心强度为564 dagpm,中蒙交界处形成切断低压,中心强度为540 dagpm,原来位于鄂霍次克海以西地区的冷涡东移入海。15日(图略)伴随着阻高减弱崩溃,切断低压迅速南下,冷空气向南大举爆发,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从地面锋面演变和寒潮过程降温实况可以看出(图 7),13日08时,冷空气前沿已经到达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中北部,随后冷空气缓慢南压,14日20时锋面压至华北至黄淮一带,给沿淮及以北大部地区带来8~10℃降温及5~6级偏北风;随着高空阻塞形势的崩溃,15日冷空气快速南压,横扫长江及以南地区,给上述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及降水天气;16日,地面冷锋移出我国大陆进入南海,此次寒潮过程对我国的影响趋于结束。
2月我国主要降水过程有7次,详见表 2。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降水范围广、过程累计降水量大、降水相态复杂。其中,13—16日降水过程的强度和影响范围最大,下面将着重分析此次降水过程。
受高空槽、切变线、南支槽以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13—16日,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强降温天气,湖北及江南、华南的部分地区还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其中,华北东部、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汉以及江南北部和西部、贵州等地先后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辽宁东部、吉林东部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辽宁丹东、吉林通化和白山的部分地区降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共有31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当地2月历史极值;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出现大雨或暴雨。截至16日08时,吉林东部、辽宁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山东半岛及苏皖中部、湖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积雪深度5~15 cm,吉林东部、辽宁东北部局地20~49 cm(图 8)。雨雪降温天气对部分省市交通运输、设施农业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低层南下冷空气和偏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如图 9所示,13日08时,我国中东部地区在850 hPa上受低值系统影响,其中北方地区受低涡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低涡分别位于黑龙江北部和华北西部,14日,华北地区的低涡东移至华北东部,华北东部低层为偏东气流影响,急流异常偏强,中心风速最大达16 m·s-1,有利于将渤海的水汽输送至华北地区,其中北京地区降水前比湿超过6 g·kg-1,达到2~3 σ。受低涡切变线及地面锢囚锋的共同影响,配合有利地形,14日,在华北东部、东北南部地区出现了大雪局地暴雪。南方地区则受低涡切变线及南支槽的共同影响,13日低涡位于西南地区东部,在切变线东侧存在一支低空急流,急流中心风速为14~16 m·s-1,这是一条暖湿急流,持续为我国中东部地区输送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14—15日,伴随西南急流的维持和加强,南方地区低层暖湿条件不断增强,与北方南下冷空气汇合,为对流系统的新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有利于湖北、江南和华南等地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刘海知和何立富,2019)。14日14时起,广西、湖南等地对流有效位能值超过1 000 J·kg-1,最有利抬升指数值在-4℃以下,层结不稳定性大,同时比湿达8~10 g·kg-1,水汽条件较好,因此14—15日在广西、贵州、湖南、江西产生短时强降水,局地小时降水量超过50 mm,个别站小时降水极值超过80 mm;广西东部和江西南部地区发生冰雹;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以及西南部分地区发生雷电天气,仅14日湖北省共探测到云地闪5 589次。
2月,我国中东部及新疆中部等地多次出现大雾天气,其中新疆北部、山东中部、江苏东部、安徽东南部、浙江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中北部、重庆中部和南部、贵州南部和北部、广西中南部和中北部、福建中东部等地雾日数5~10 d,局部10~15 d。东北、华北、黄淮、江淮、汾渭平原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霾天气。北京连续三天出现重污染,PM2.5日均浓度最高达207 μg·m-3。13日,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PM2.5日均最大浓度208 μg·m-3(2月13日,石家庄),小时峰值浓度为274 μg·m-3(2月13日15时,石家庄)。
2月出现的雾-霾天气过程都是由于高层弱脊、地面均压场造成的。对3—13日平均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分析可知(图略),环流呈纬向型,中纬度环流比较平直,以偏西气流为主,冷空气活动较弱。我国西部在高压脊控制之下,大气扩散条件差,有利于污染物堆积。受均压场影响,地面风速较小或静风,风速普遍介于2~4 m·s-1。从相对湿度来看,3日起相对湿度一直维持在90%以上,部分时间达95%以上。综上,华北、江淮、江汉、黄淮等地接连出现大雾天气,直至14日,受冷空气和降水共同影响,大气扩散清除条件逐渐改善,雾-霾减弱消散。
5.2 沙尘天气过程2月我国出现今年首次沙尘天气,类型为沙尘暴。受弱冷空气影响,19—20日新疆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肃中西部、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自西向东先后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局地有沙尘暴。
致谢:感谢国家气象中心王铸提供的降水量、降水距平和温度距平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 2020.2020年2月中国气候影响评价[EB/R].https://cmdp.ncc-cma.net/influ/moni_china.php?product=moni_assessment.National Climate Centre, 2020. Assessment of climate impact over China in February 2020[EB/R].https://cmdp.ncc-cma.net/influ/moni_china.php?product=moni_assessment.National(in Chinese).
|
李晓兰, 何立富, 2019. 2019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5(5): 738-744. Li X L, He L F, 2019. Analysis of the Febru-ary 2019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weather[J]. Meteor Mon, 45(5): 738-744 (in Chinese).
|
刘海知, 何立富, 2019. 2019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45(9): 1335-1340. Liu H Z, He L F, 2019. Analysis of the June 2019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weather[J]. Meteor Mon, 45(9): 1335-1340 (in Chine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