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 气象50周年专刊即将推出 ★
“AI气象应用”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10期目录
2025,51(10):-
[
摘要(
1
)
]
[
PDF
(
)
368.22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10期封面
2025,51(10):-
[
摘要(
1
)
]
[
PDF
(
)
3.20 M
]
[
HTML
(
)]
DOI
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在北京强对流个例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何娜,田野,陈明轩,李林,杨艺亚,韩微
2025,51(10):1157-1170
[
摘要(
1
)
]
[
PDF
(
)
20.76 M
]
[
HTML
(
)]
综合应用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对2020年8月27日北京一次局地突发强对流成因、发展及其在临近预报预警中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了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S波段多普勒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及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分析了雷暴初生、发展及消亡阶段的演变特征及预警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湿度及稳定度参数(K指数、SI指数)在强对流发生前30~120 min出现显著变化,有效指示能量积累;风廓线雷达监测的垂直风切变增强和低层暖平流可提前55~120 min反映动力抬升条件;两种雷达通过回波悬垂结构、质心高度变化及双偏振参数(ZDR、KDP)分析冰雹生长区,冰雹及雷暴大风的预警提前量达12~37 min;闪电跃增信号(2σ算法)与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的对应性显著,首次跃增对冰雹预警的提前量达52 min。2020年其他四次强对流个例验证表明,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的协同应用可突破单一设备的观测局限,动态追踪环境能量、风暴结构与闪电活动,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有利参考。
DOI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岳彩军,陈义,黄筱灿,沙莎
2025,51(10):1171-1181
[
摘要(
1
)
]
[
PDF
(
)
7.90 M
]
[
HTML
(
)]
2022年8月13日,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上海近海岸发生一次午后局地强对流过程,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及强度强等特点。基于分钟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FY-4A静止气象卫星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采用Q矢量、扰动露点温度、扰动温度等诊断量,研究此次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成因及临近预报着眼点。结果显示:以地面出现降水作为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标志,发现雷达反射率因子、可见光云图以及基于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的Q矢量散度叠加扰动露点温度和扰动温度可分别提前23、70、100 min出现预警指征,这表明天-空-地一体协同监测及相互印证,不仅提升了对局地强对流初生的提前预警时效,还可减少漏报现象。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35℃以上的高温环境及城区附近的扰动温度和扰动露点温度变化,为深对流初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同时,陆、水下垫面属性的差异,使城市陆地气温高于毗邻的长江水域,引发了向岸江风,一方面其经历水陆下垫面突变及城市陆地复杂下垫面,致使风向和风速形成辐合;另一方面冷暖空气交汇导致大气不稳定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面出现明显的Q矢量散度辐合,持续到降水发生,表明地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此外,海风锋和城市热岛产生的辐合上升气流相互作用,也是导致此次局地强对流的原因之一。
DOI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汪栩加,程智,刘俊杰,徐敏
2025,51(10):1182-1192
[
摘要(
1
)
]
[
PDF
(
)
12.08 M
]
[
HTML
(
)]
基于1961—2023年中国643个站月降水量、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夏季赤道中西太平洋异常西风明显强于开始较晚年,开始较早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增暖更为明显,季内SST持续上升;而开始较晚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SST不明显且发展缓慢。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和较晚年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7月和8月差异最为明显。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一般在8月前后出现,中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到北为“-+-”分布,江淮地区偏多,其他地区偏少。其中6月西太平洋为异常气旋,中国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少;7月西太平洋异常气旋明显南压,江南大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日本以东异常反气旋明显西伸南压,中国东南沿海转为异常偏南风,华南沿海、江淮流域降水转为偏多;8月西北太平洋转为异常反气旋,WNPAC开始出现,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降水偏多,我国北方大部降水偏少。开始较晚年WNPAC一般出现在10月或之后,6—8月西太平洋一直为异常气旋,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到北为“+-+”分布,各月降水异常持续性特征明显。
DOI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孙跃,闫文辉,张月晴,吴俊辉,杨慧玲,肖辉
2025,51(10):1193-1202
[
摘要(
1
)
]
[
PDF
(
)
18.54 M
]
[
HTML
(
)]
含有过冷水的积状云(简称过冷积状云)是飞机结冰试飞所需的条件。基于CloudSat-CALIPSO星载雷达云产品中的云相态、云分类、液态水顶高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中的气温数据,聚焦年际连续性较好的当地太阳时下午数据,构建了2006—2019年中国过冷积状云历史数据集,并对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统计分析。我国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平均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并经云贵川地区延伸到华中地区,年均出现频率可达0.4。相比于过冷层状云,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高值区位置偏西且频率更高。4类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高积云;青藏高原东部、四川、我国东部洋面和我国北方界外的层积云;青藏高原地区的积云;我国东南部、云南西南部和我国东部洋面的深对流。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在冬季于四川盆地到贵州、我国东部洋面和日本海存在3个高值中心,而夏季的过冷积状云高值中心从青藏高原东部向高原其他位置和周边山地延伸。此外,1月过冷积状云的年际变化在华中地区、西北西部和高原西部呈现显著增多趋势。
DOI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张强,李威,姚世博,赵琳
2025,51(10):1203-1214
[
摘要(
2
)
]
[
PDF
(
)
23.52 M
]
[
HTML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干旱研究,对于该工程水资源调度及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所有气象站1961—2023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开展水源区和受水区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结果表明:水源区和受水区干旱日数常年值分别为101 d和114 d,总体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水区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为干旱日数高值区;水源区大部、受水区河南大部以及河北东部干旱日数呈增多趋势,而受水区河北北部、西部与南部及北京和天津大部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基于动态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研究区1961年以来共发生97次区域性干旱过程,采用百分位数法对区域性干旱过程强度指数进行划分,得到不同强度等级对应的阈值,进而计算出研究区共发生4次特强、15次强、30次较强、48次一般等级的区域性干旱过程;最强3次区域性干旱过程依次发生在1968年、2001年和1997年,环流特征差异致使这3次过程在干旱日数时空分布以及各等级干旱站数占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针对研究区97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中54.6%为水源区不旱而受水区干旱,此种情况有利于工程调水;同时有些年份全区一致干旱或水源区干旱而受水区不旱,不利于工程调水,因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水工作。
DOI
不同核化过程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陈浩琛,樊艳峰,曲凯悦,崔雪东,陈家豪,王玉莹
2025,51(10):1215-1225
[
摘要(
1
)
]
[
PDF
(
)
2.51 M
]
[
HTML
(
)]
近年来,气溶胶与雷暴云电学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可溶气溶胶液滴的同质核化和冰核异质核化是冰晶粒子形成的两种来源,而雷暴云中冰晶粒子大小和浓度对电荷的产生及其分层状况有一定影响,是导致闪电发生的重要因素。文中利用三维雷暴云模式,选取一次山地弱雷暴个例,研究了三种冰晶核化方案对雷暴云放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质核化在云顶低温区形成大量冰晶粒子,雷暴云中放电持续时间长,电荷结构以偶极性为主,闪电频次较低,产生的闪电以云闪为主,其触发点高度高。异质核化在高温区形成冰晶,导致雷暴云中出现更早的起电过程,高温区冰晶易满足电荷反转条件,显著增加了负非感应起电率,雷暴云电荷结构易形成三极型。此背景下,闪电发生时间提前且触发点相对较低,即异质核化促进了闪电的发生。同质核化和异质核化同时发生时,雷暴起电过程强,闪电频次高。此外,两种核化过程造成闪电首次发生时间提前,闪电的触发点高度分布范围大,三极型电荷结构促进了更多负地闪的发生。
DOI
OpenMP在天气雷达基数据压缩/解压和解码中的应用
沃伟峰,赵昶昱,顾小丽,陶岚,王国荣
2025,51(10):1226-1236
[
摘要(
1
)
]
[
PDF
(
)
1.30 M
]
[
HTML
(
)]
以常规的PC工作站为基准,采用OpenMP技术,针对压缩/解压过程,设计了一种并行分块处理方案,在12核/24线程的CPU下,当分块数量达到16块时,数据的压缩、解压时间分别能减少至单线程的1/5和1/8左右;针对解码过程,比较了按PPI、径向和距离库不同颗粒下并行处理的结果,发现在径向上并行处理的方案最优,能够将解码时间缩减至单线程的1/8左右。通过上述两项并行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雷达基数据在数据传输、预处理环节中的压力,也能提升雷达软件的数据载入性能,改善基于基数据的雷达分析软件的交互体验。
DOI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吴胜刚,赵声蓉,王玉,张焱
2025,51(10):1237-1248
[
摘要(
2
)
]
[
PDF
(
)
6.76 M
]
[
HTML
(
)]
综合考虑模式气温预报、模式地形和实况气温、真实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了随时空演变的动态近似垂直变率2 m气温订正方法,开展2023年重庆地区订正试验。ECMWF模式预报的评估结果表明:2 m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性能的空间分布相似,最高气温预报性能明显弱于最低气温,且预报性能随预报时效延长而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偏差与气温预报偏差关系密切,在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较小的地区,气温预报性能较高,反之亦然。对比研究发现: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订正能力显著优于基于固定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二者都能改善ECMWF模式气温预报,对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最低气温。与ECMWF模式预报相比,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结果,10 d平均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2.71%、8.30%,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0.68℃、0.30℃;月平均的24 h预报时效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0.34%、14.44%,订正后的气温预报性能更加稳定。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能有效降低气温预报偏差;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越大,天气过程波动幅度越小,订正效果越明显。
DOI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对流触发信号判别
杨荣芳,郭建平,孔凡超,孟德利,张震,郭晓冉,单昱峰,邓剑波
2025,51(10):1249-1260
[
摘要(
1
)
]
[
PDF
(
)
4.42 M
]
[
HTML
(
)]
利用京津冀地区2023—2024年4—9月风廓线雷达资料,借助三角形中尺度组网反演了4 km以下关键动力参数廓线,分析了对流触发前动力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触发前,动力场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上升运动特征。区域平均降水量与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整体上存在正滞后相关性。降水前30 min内,水平散度小于-5×10-5 s-1,1 km以下的辐合厚度加深,增强的正涡度和持续加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发生。可将30 min内水平辐合强度持续大于50×10-5 s-1作为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在统计的763次降水事件中,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的有效识别降水事件准确率为72.3%,为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对流早期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DOI
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区域输送影响与排放源解析
战莘晔,张志刚,刘宁微,夏玲君,贾庆宇,李荣平,刘灏彤
2025,51(10):1261-1271
[
摘要(
1
)
]
[
PDF
(
)
4.85 M
]
[
HTML
(
)]
基于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沈阳城市生态站大气CO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数据,利用稳健局部回归方法(REBS)筛分出区域本底数据和污染数据,基于地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区域输送对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并根据碳守恒原理估算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和生态系统排放/吸收对CO2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生态站CO2平均浓度为477.2×10-6,CO2本底和污染平均浓度分别为474.9×10-6和519.4×10-6;影响沈阳的高浓度CO2气团在春季、夏季来自西南方向,冬季来自西北、西南方向;沈阳地区全年大气CO2潜在排放源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部、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和黄渤海地区;秋季、冬季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沈阳大气CO2浓度贡献较大。
DOI
2025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顾薇,刘芸芸,邵勰
2025,51(10):1272-1281
[
摘要(
1
)
]
[
PDF
(
)
6.97 M
]
[
HTML
(
)]
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西部等北方地区则在4—5月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南方降水的季节内转折主要是由冬季La Nina状态和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前冷后暖”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共同导致。在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略偏低,显示出对La Nina状态的响应,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导致南方降水偏少;而在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明显升高,导致西北太平洋环流形势转为异常反气旋而使得南方降水增多。春季中后期西北地区至黄淮等地的少雨干旱则主要是中高纬度大气欧亚遥相关型稳定维持的结果。
DOI
2025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副高偏北偏强和极端天气频发
李子木,孙军
2025,51(10):1282-1292
[
摘要(
1
)
]
[
PDF
(
)
25.73 M
]
[
HTML
(
)]
2025年7月,北半球中高纬度呈多波型,西西伯利亚平原至日本受高度场正距平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3.6℃,较常年同期(22.1℃)偏高1.5℃,为1961年以来最高。高温日数为6.1 d,较常年同期(3.6 d)偏多2.5 d,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5 mm,较常年同期(121.7 mm )偏少5.1%。月内有3个台风活动;出现6次暴雨过程、3次高温过程和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地极端天气频发。本文简要分析了第6号台风“韦帕”引发的强降水过程以及23—29日华北极端降水过程的成因及预报难点。
DOI
2025年第51卷10期目录
2025,51(10):-
[
摘要(
1
)
]
[
PDF
(
)
368.22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10期封面
2025,51(10):-
[
摘要(
1
)
]
[
PDF
(
)
3.20 M
]
[
HTML
(
)]
DOI
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在北京强对流个例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何娜,田野,陈明轩,李林,杨艺亚,韩微
2025,51(10):1157-1170
[
摘要(
1
)
]
[
PDF
(
)
20.76 M
]
[
HTML
(
)]
综合应用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对2020年8月27日北京一次局地突发强对流成因、发展及其在临近预报预警中的可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使用了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S波段多普勒雷达、X波段双偏振雷达及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等资料,分析了雷暴初生、发展及消亡阶段的演变特征及预警特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湿度及稳定度参数(K指数、SI指数)在强对流发生前30~120 min出现显著变化,有效指示能量积累;风廓线雷达监测的垂直风切变增强和低层暖平流可提前55~120 min反映动力抬升条件;两种雷达通过回波悬垂结构、质心高度变化及双偏振参数(ZDR、KDP)分析冰雹生长区,冰雹及雷暴大风的预警提前量达12~37 min;闪电跃增信号(2σ算法)与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的对应性显著,首次跃增对冰雹预警的提前量达52 min。2020年其他四次强对流个例验证表明,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的协同应用可突破单一设备的观测局限,动态追踪环境能量、风暴结构与闪电活动,为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提供有利参考。
DOI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岳彩军,陈义,黄筱灿,沙莎
2025,51(10):1171-1181
[
摘要(
1
)
]
[
PDF
(
)
7.90 M
]
[
HTML
(
)]
2022年8月13日,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上海近海岸发生一次午后局地强对流过程,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及强度强等特点。基于分钟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FY-4A静止气象卫星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采用Q矢量、扰动露点温度、扰动温度等诊断量,研究此次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成因及临近预报着眼点。结果显示:以地面出现降水作为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标志,发现雷达反射率因子、可见光云图以及基于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的Q矢量散度叠加扰动露点温度和扰动温度可分别提前23、70、100 min出现预警指征,这表明天-空-地一体协同监测及相互印证,不仅提升了对局地强对流初生的提前预警时效,还可减少漏报现象。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35℃以上的高温环境及城区附近的扰动温度和扰动露点温度变化,为深对流初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同时,陆、水下垫面属性的差异,使城市陆地气温高于毗邻的长江水域,引发了向岸江风,一方面其经历水陆下垫面突变及城市陆地复杂下垫面,致使风向和风速形成辐合;另一方面冷暖空气交汇导致大气不稳定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面出现明显的Q矢量散度辐合,持续到降水发生,表明地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此外,海风锋和城市热岛产生的辐合上升气流相互作用,也是导致此次局地强对流的原因之一。
DOI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汪栩加,程智,刘俊杰,徐敏
2025,51(10):1182-1192
[
摘要(
1
)
]
[
PDF
(
)
12.08 M
]
[
HTML
(
)]
基于1961—2023年中国643个站月降水量、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夏季赤道中西太平洋异常西风明显强于开始较晚年,开始较早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增暖更为明显,季内SST持续上升;而开始较晚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SST不明显且发展缓慢。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和较晚年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7月和8月差异最为明显。厄尔尼诺开始较早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一般在8月前后出现,中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到北为“-+-”分布,江淮地区偏多,其他地区偏少。其中6月西太平洋为异常气旋,中国中东部大部降水偏少;7月西太平洋异常气旋明显南压,江南大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日本以东异常反气旋明显西伸南压,中国东南沿海转为异常偏南风,华南沿海、江淮流域降水转为偏多;8月西北太平洋转为异常反气旋,WNPAC开始出现,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降水偏多,我国北方大部降水偏少。开始较晚年WNPAC一般出现在10月或之后,6—8月西太平洋一直为异常气旋,中国中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到北为“+-+”分布,各月降水异常持续性特征明显。
DOI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孙跃,闫文辉,张月晴,吴俊辉,杨慧玲,肖辉
2025,51(10):1193-1202
[
摘要(
1
)
]
[
PDF
(
)
18.54 M
]
[
HTML
(
)]
含有过冷水的积状云(简称过冷积状云)是飞机结冰试飞所需的条件。基于CloudSat-CALIPSO星载雷达云产品中的云相态、云分类、液态水顶高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中的气温数据,聚焦年际连续性较好的当地太阳时下午数据,构建了2006—2019年中国过冷积状云历史数据集,并对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了统计分析。我国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平均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并经云贵川地区延伸到华中地区,年均出现频率可达0.4。相比于过冷层状云,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高值区位置偏西且频率更高。4类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高积云;青藏高原东部、四川、我国东部洋面和我国北方界外的层积云;青藏高原地区的积云;我国东南部、云南西南部和我国东部洋面的深对流。过冷积状云的出现频率在冬季于四川盆地到贵州、我国东部洋面和日本海存在3个高值中心,而夏季的过冷积状云高值中心从青藏高原东部向高原其他位置和周边山地延伸。此外,1月过冷积状云的年际变化在华中地区、西北西部和高原西部呈现显著增多趋势。
DOI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张强,李威,姚世博,赵琳
2025,51(10):1203-1214
[
摘要(
2
)
]
[
PDF
(
)
23.52 M
]
[
HTML
(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的干旱研究,对于该工程水资源调度及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受水区所有气象站1961—2023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开展水源区和受水区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结果表明:水源区和受水区干旱日数常年值分别为101 d和114 d,总体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水区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为干旱日数高值区;水源区大部、受水区河南大部以及河北东部干旱日数呈增多趋势,而受水区河北北部、西部与南部及北京和天津大部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基于动态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研究区1961年以来共发生97次区域性干旱过程,采用百分位数法对区域性干旱过程强度指数进行划分,得到不同强度等级对应的阈值,进而计算出研究区共发生4次特强、15次强、30次较强、48次一般等级的区域性干旱过程;最强3次区域性干旱过程依次发生在1968年、2001年和1997年,环流特征差异致使这3次过程在干旱日数时空分布以及各等级干旱站数占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针对研究区97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中54.6%为水源区不旱而受水区干旱,此种情况有利于工程调水;同时有些年份全区一致干旱或水源区干旱而受水区不旱,不利于工程调水,因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水工作。
DOI
不同核化过程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陈浩琛,樊艳峰,曲凯悦,崔雪东,陈家豪,王玉莹
2025,51(10):1215-1225
[
摘要(
1
)
]
[
PDF
(
)
2.51 M
]
[
HTML
(
)]
近年来,气溶胶与雷暴云电学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可溶气溶胶液滴的同质核化和冰核异质核化是冰晶粒子形成的两种来源,而雷暴云中冰晶粒子大小和浓度对电荷的产生及其分层状况有一定影响,是导致闪电发生的重要因素。文中利用三维雷暴云模式,选取一次山地弱雷暴个例,研究了三种冰晶核化方案对雷暴云放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质核化在云顶低温区形成大量冰晶粒子,雷暴云中放电持续时间长,电荷结构以偶极性为主,闪电频次较低,产生的闪电以云闪为主,其触发点高度高。异质核化在高温区形成冰晶,导致雷暴云中出现更早的起电过程,高温区冰晶易满足电荷反转条件,显著增加了负非感应起电率,雷暴云电荷结构易形成三极型。此背景下,闪电发生时间提前且触发点相对较低,即异质核化促进了闪电的发生。同质核化和异质核化同时发生时,雷暴起电过程强,闪电频次高。此外,两种核化过程造成闪电首次发生时间提前,闪电的触发点高度分布范围大,三极型电荷结构促进了更多负地闪的发生。
DOI
OpenMP在天气雷达基数据压缩/解压和解码中的应用
沃伟峰,赵昶昱,顾小丽,陶岚,王国荣
2025,51(10):1226-1236
[
摘要(
1
)
]
[
PDF
(
)
1.30 M
]
[
HTML
(
)]
以常规的PC工作站为基准,采用OpenMP技术,针对压缩/解压过程,设计了一种并行分块处理方案,在12核/24线程的CPU下,当分块数量达到16块时,数据的压缩、解压时间分别能减少至单线程的1/5和1/8左右;针对解码过程,比较了按PPI、径向和距离库不同颗粒下并行处理的结果,发现在径向上并行处理的方案最优,能够将解码时间缩减至单线程的1/8左右。通过上述两项并行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雷达基数据在数据传输、预处理环节中的压力,也能提升雷达软件的数据载入性能,改善基于基数据的雷达分析软件的交互体验。
DOI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吴胜刚,赵声蓉,王玉,张焱
2025,51(10):1237-1248
[
摘要(
2
)
]
[
PDF
(
)
6.76 M
]
[
HTML
(
)]
综合考虑模式气温预报、模式地形和实况气温、真实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了随时空演变的动态近似垂直变率2 m气温订正方法,开展2023年重庆地区订正试验。ECMWF模式预报的评估结果表明:2 m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性能的空间分布相似,最高气温预报性能明显弱于最低气温,且预报性能随预报时效延长而降低;模式地形高度偏差与气温预报偏差关系密切,在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较小的地区,气温预报性能较高,反之亦然。对比研究发现: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订正能力显著优于基于固定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二者都能改善ECMWF模式气温预报,对最高气温的订正效果优于最低气温。与ECMWF模式预报相比,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结果,10 d平均的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12.71%、8.30%,平均绝对误差分别降低了0.68℃、0.30℃;月平均的24 h预报时效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了20.34%、14.44%,订正后的气温预报性能更加稳定。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订正方案,能有效降低气温预报偏差;模式地形高度偏差越大,天气过程波动幅度越小,订正效果越明显。
DOI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对流触发信号判别
杨荣芳,郭建平,孔凡超,孟德利,张震,郭晓冉,单昱峰,邓剑波
2025,51(10):1249-1260
[
摘要(
1
)
]
[
PDF
(
)
4.42 M
]
[
HTML
(
)]
利用京津冀地区2023—2024年4—9月风廓线雷达资料,借助三角形中尺度组网反演了4 km以下关键动力参数廓线,分析了对流触发前动力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对流触发前,动力场表现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上升运动特征。区域平均降水量与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整体上存在正滞后相关性。降水前30 min内,水平散度小于-5×10-5 s-1,1 km以下的辐合厚度加深,增强的正涡度和持续加强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发生。可将30 min内水平辐合强度持续大于50×10-5 s-1作为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在统计的763次降水事件中,对流触发信号判别指标的有效识别降水事件准确率为72.3%,为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对流早期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DOI
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区域输送影响与排放源解析
战莘晔,张志刚,刘宁微,夏玲君,贾庆宇,李荣平,刘灏彤
2025,51(10):1261-1271
[
摘要(
1
)
]
[
PDF
(
)
4.85 M
]
[
HTML
(
)]
基于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沈阳城市生态站大气CO2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数据,利用稳健局部回归方法(REBS)筛分出区域本底数据和污染数据,基于地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区域输送对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影响,并根据碳守恒原理估算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和生态系统排放/吸收对CO2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城市生态站CO2平均浓度为477.2×10-6,CO2本底和污染平均浓度分别为474.9×10-6和519.4×10-6;影响沈阳的高浓度CO2气团在春季、夏季来自西南方向,冬季来自西北、西南方向;沈阳地区全年大气CO2潜在排放源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和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部、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和黄渤海地区;秋季、冬季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对沈阳大气CO2浓度贡献较大。
DOI
2025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顾薇,刘芸芸,邵勰
2025,51(10):1272-1281
[
摘要(
1
)
]
[
PDF
(
)
6.97 M
]
[
HTML
(
)]
2025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四高。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南方地区在春季前期由于降水偏少发生较重的气象干旱,在春季后期降水转为偏多出现局部洪涝灾害。西北地区东部至黄淮西部等北方地区则在4—5月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南方降水的季节内转折主要是由冬季La Nina状态和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前冷后暖”的季节内演变特征共同导致。在春季前期印度洋海温略偏低,显示出对La Nina状态的响应,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导致南方降水偏少;而在春季后期印度洋海温明显升高,导致西北太平洋环流形势转为异常反气旋而使得南方降水增多。春季中后期西北地区至黄淮等地的少雨干旱则主要是中高纬度大气欧亚遥相关型稳定维持的结果。
DOI
2025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副高偏北偏强和极端天气频发
李子木,孙军
2025,51(10):1282-1292
[
摘要(
1
)
]
[
PDF
(
)
25.73 M
]
[
HTML
(
)]
2025年7月,北半球中高纬度呈多波型,西西伯利亚平原至日本受高度场正距平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3.6℃,较常年同期(22.1℃)偏高1.5℃,为1961年以来最高。高温日数为6.1 d,较常年同期(3.6 d)偏多2.5 d,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5 mm,较常年同期(121.7 mm )偏少5.1%。月内有3个台风活动;出现6次暴雨过程、3次高温过程和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地极端天气频发。本文简要分析了第6号台风“韦帕”引发的强降水过程以及23—29日华北极端降水过程的成因及预报难点。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渤海海效应降雪地闪活动统计特征
王楠喻
中国业务数值天气预报自主发展中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沈学顺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王飞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区域短时强降水特征及预报因子研究
李京南
山东南部一次超级单体强降水的成因及雨滴谱特征分析
朱义青
西亚陆面热力异常的成因及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陈海山
冰雹预警的差分反射率特征:以山东三次降雹过程为例
王文青
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和预报研究综述
郑永光
1949—2020年黄渤海区域台风特征分析
张可
基于RF-SVR模型的夏季池塘溶氧量气象预测
汤阳
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在华北暴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再认识
孙继松
超强台风“摩羯”强度异常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杨国杰
京津冀持续6天的沙尘天气特征与维持机制分析
李美琪
2024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王海平
减少预报不确定性,提高预报能力 ——集合预报的发展和应用
朱跃建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辽宁抚顺短时暴雨过程中多涡旋观测特征研究<...
平凡
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建平
GEP框架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王勇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杨梦琪
强龙卷超级单体与非龙卷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对比
费海燕
浙江夏季分钟尺度极端降水的相控阵雷达特征研究
钱卓蕾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天津市高速公路路面温度预报方法研究
张希帆
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气候一体化预报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肖子牛
雷达多观测模式在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的适用性评估
王鹏飞
大巴山南麓平行岭谷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及暴雨的作用
罗娟
中国防台减灾国际合作成效及挑战概述
雷小途
2024年7月5日山东菏泽龙卷灾害现场调查与中尺度特征
曹艳察
华南外场观测试验中北斗探空对台风“苏拉”(2309)的同化...
罗嘉美
中国春节假期旅游气候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
赵珊珊
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在北京强对流个例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何 娜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组网拼图方法研究
耿飞
我国天气雷达网和风云三号降水卫星的基础数据融合应用初探
张鹏
国家级智能数字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进展
金荣花
OpenMP在天气雷达基数据压缩/解压和解码中的应用
沃伟峰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的预报难点回顾及展望
漆梁波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 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吴胜刚
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区域输送影响与排放源解析
战莘晔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强对流触发前信号判别
杨荣芳
不同核化过程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
基于序列融合编码器的冬季降水相态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
李明
毫米波测云仪反射率因子资料质量控制及评估[*]
王蕙莹
“海葵”残涡的雨滴谱特征及其对S/X波段QPE算法的影响
吴若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
2023年6月29日湘西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与预报偏差分析
陈红专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分析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442
)
]
[
PDF (
31858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338
)
]
[
PDF (
26562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219
)
]
[
PDF (
23434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968
)
]
[
PDF (
21921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924
)
]
[
PDF (
21726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889
)
]
[
PDF (
19575
)
1.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775
)
]
[
PDF (
37341
)
93.63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678
)
]
[
PDF (
19055
)
2.0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522
)
]
[
PDF (
26080
)
835.78 K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496
)
]
[
PDF (
20856
)
927.10 K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453
)
]
[
PDF (
16953
)
4.72 M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450
)
]
[
PDF (
20824
)
1.06 M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442
)
]
[
PDF (
15883
)
2.97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377
)
]
[
PDF (
41866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367
)
]
[
PDF (
40682
)
1.59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240
)
]
[
PDF (
25768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4201
)
]
[
PDF (
20882
)
3.45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4200
)
]
[
PDF (
15073
)
652.02 K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4171
)
]
[
PDF (
17037
)
7.47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4032
)
]
[
PDF (
28920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433
)
]
[
PDF (
48409
)
10.45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377
)
]
[
PDF (
41866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367
)
]
[
PDF (
40682
)
1.59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775
)
]
[
PDF (
37341
)
93.63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2082
)
]
[
PDF (
35783
)
482.29 K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735
)
]
[
PDF (
33932
)
14.01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809
)
]
[
PDF (
32725
)
13.61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442
)
]
[
PDF (
31858
)
8.18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3000
)
]
[
PDF (
30252
)
12.25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4032
)
]
[
PDF (
28920
)
3.00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614
)
]
[
PDF (
27915
)
21.1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957
)
]
[
PDF (
26779
)
13.95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338
)
]
[
PDF (
26562
)
4.5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522
)
]
[
PDF (
26080
)
835.78 K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240
)
]
[
PDF (
25768
)
4.89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324
)
]
[
PDF (
25247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3171
)
]
[
PDF (
24561
)
5.53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724
)
]
[
PDF (
24084
)
13.74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219
)
]
[
PDF (
23434
)
2.65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3098
)
]
[
PDF (
23357
)
1.03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