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简介
影响因子
投稿征稿
期刊订阅
编委会
OA声明
文件下载
过刊浏览
English
用户登录
更多>>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登录
读者登录
精品推荐
更多>>
★ 气象50周年专刊即将推出 ★
“AI气象应用”专栏
“23·7”华北特大暴雨分析与研究
北京“7.21”特大暴雨专栏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分析与研究
“5·7”广州特大暴雨研究
“21·7”河南特大暴雨专栏
台风机理与预报技术研究专栏
预报失败案例专辑
“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专栏
热点文章
更多>>
用对流-辐射平衡理论理解对流云的外观表现
沙尘气溶胶卫星遥感现状与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中国泛华北地区冷季高架对流特征气候统计分析
基于CloudSat卫星分析西太平洋台风云系的垂直结构及其微物理特征
精细化无缝隙网格预报栏目
快速检索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中文名
作者英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全文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本期推荐
优先出版
点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5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25
简明目录
带摘要目录
全选
取消选择
综合选择
2025年第51卷9期目录
2025,51(9):-
[
摘要(
79
)
]
[
PDF
(
217
)
351.42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9期封面
2025,51(9):-
[
摘要(
62
)
]
[
PDF
(
196
)
3.21 M
]
[
HTML
(
)]
DOI
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法研究
王婧卓,李红祺,陈静,徐致真,姚梦颖
2025,51(9):1029-1045
[
摘要(
82
)
]
[
PDF
(
240
)
14.04 M
]
[
HTML
(
)]
受限于有限区域,侧边界扰动是区域集合预报的主要扰动方法之一。然而,如何为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系统构建侧边界扰动以提高预报技巧仍不明确。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全球集合预报系统扰动场及区域确定性模式的侧边界场,开发了一种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法,并通过动态扰动系数调整扰动振幅。结果表明,无侧边界扰动会抑制预报后期扰动能量的增长,导致集合离散度不足。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可提高α中尺度和大尺度的扰动能量谱,改进等压面要素和降水的离散度技巧和概率预报技巧。与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相比,动态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能增加波长100 km以上的波谱能量,提高离散度技巧关系及低层要素和24 h时效以后的降水概率预报技巧,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潜力。
DOI
CMA-CPEPS和CMA-REPS集合预报系统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预报的对比评估
熊洁,李俊,陈法敬,李红祺,王明欢,康兆萍
2025,51(9):1046-1060
[
摘要(
76
)
]
[
PDF
(
227
)
9.34 M
]
[
HTML
(
)]
基于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CPEPS)和区域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6月15日至8月28日)降水预报性能进行评估,并检验“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CMA-REPS存在降水预报系统性偏强的问题,CMA-CPEPS显著改善了这一问题;相比于CMA-REPS,CMA-CPEPS对晴雨的预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能力明显更优,且对降水的概率预报和分辨能力更好;CMA-CPEPS和CMA-REPS离散度均偏小,两套系统离散度与均方根误差的比值及空间相关系数均相当;对于“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CMA-CPEPS比CMA-REPS展现出更强的时空分布细节捕捉能力,且CMA-CPEPS在降水强度、降水强度随时间演变趋势以及强降水的时空分辨能力方面均更出色,尤其在短历时强降水的预报上具有明显优势。总体来说,CMA-CP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在CMA-REPS基础上提升明显。
DOI
渤海湾飑线入海增强机制的个例研究
梅婵娟,王秀明,李蕊,万夫敬,张莉萍
2025,51(9):1061-1071
[
摘要(
77
)
]
[
PDF
(
314
)
24.70 M
]
[
HTML
(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2021年7月31日夜间影响渤海海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增强、维持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岸地形、海表温度是影响入海飑线强度变化的关键因子。渤海中西部暖水区有着更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且风速大值区与海表温度高值区相对应,渤海湾周边热力最不稳定,加上海岸喇叭口地形的“狭管效应”导致沿岸迎风一侧形成显著的风场辐合,有利于沿海对流的触发。初期,陆上多单体风暴形成的冷池出流与环境气流辐合使得风暴向东传播进入渤海湾,渤海湾北部复杂的海岸地形导致的非均匀向岸风有利于沿海分散雷暴单体新生,分散雷暴单体的多次并入使得陆上多单体风暴在沿海持续增强形成飑线。飑线入海后发展为“人字形”,伴随冷池合并,并有一中尺度涡旋使得飑线在渤海湾北部海岸线附近加强。在海上飑线加强过程中,暖水区及冷池相关的边界层锋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使得飑线在渤海暖水区发展加强,在冷水区减弱消散。
DOI
一次暖区对流组织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罗静,郑淋淋,姚晨,邵立瑛,邱学兴,高磊,朱红芳,祁文
2025,51(9):1072-1087
[
摘要(
80
)
]
[
PDF
(
329
)
17.85 M
]
[
HTML
(
)]
2023年5月27日凌晨,安徽南部发生了一次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暖区强对流过程,多条南北走向平行排列的β中尺度短对流形成的列车效应造成突发性局地强降水,降水最强时段100 min累计降水量达到123.2 mm。采用安徽省气象台业务运行的快速更新同化系统WRF-EnKF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多条短对流水平尺度的增长、强度的增强。动力作用方面,对流发生后,短对流与低空急流核之间形成γ中尺度气旋性涡旋造成对流东移发展,同时雷暴出流与环境风场形成的地面辐合线导致南侧触发新对流,使短对流不断向南部线性发展;环境条件方面,多个平行排列的低空急流核为对流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对流强烈发展在中高层形成反次级环流,使其南侧的大气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强。对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短对流结构维持。平行排列的对流形成平行排列的雷暴高压,相邻雷暴出流相互作用形成多个平行排列的正负散度对,垂直方向上在相邻对流之间形成多个平行排列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利于多条短对流结构的维持和发展。
DOI
四川盆地东部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微物理特征分析
王智立,呼延李豆,高郁东,肖雲
2025,51(9):1088-1100
[
摘要(
79
)
]
[
PDF
(
275
)
7.14 M
]
[
HTML
(
)]
利用重庆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融合产品,分析了2021年8月8日西南低涡背景下四川盆地东部一次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系统发展初期,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开始增强,中上层的冰相水凝物主要由雪粒子构成,低层毛毛雨识别占比在20%~40%,雨滴粒子较小,地面小时雨强较弱;在对流系统快速发展阶段,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KDP均增强较快,出现高度超过8 km的ZDR柱和KDP柱,融化层以下液滴抬升形成过冷水并促进高层冰相过程发生,高层霰粒子增加产生冰雹粒子,伴随高层冰相粒子下落融化,中低层出现高浓度、大粒径雨滴,地面小时雨强快速增强;随着对流系统减弱东移,中高层霰粒子数量减少,冰相粒子再次以干雪和湿雪为主,中低层雨滴粒径和数量均减小,地面小时雨强也随之变弱。双偏振雷达观测参量、水凝物粒子相态类型识别结果能够基本反映此次过程对流系统内部各水凝物之间的变换特征,同时和地面小时雨强的变化特征匹配。
DOI
天津机场一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孙一昕,张楠
2025,51(9):1101-1112
[
摘要(
89
)
]
[
PDF
(
344
)
17.82 M
]
[
HTML
(
)]
利用多种资料对2013年8月4日天津机场发生的强雷暴大风(最大风速为31.5 m·s-1)过程进行分析,着重讨论环流背景、风暴结构特征以及强风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的不稳定大气中,对流层中层存在显著干层,水汽主要集中于925 hPa及以下,对流有效位能超过3000 J·kg-1,配合较强的0~6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边界层内较大的温度直减率,形成了有利于雷暴大风出现的环境条件。天津机场强风是由一个自西北向东南快速传播的飑线导致的,飑线前方的阵风锋过境造成了第一阶段大风的出现,随着飑线临近,其前沿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单体强风暴产生的下击暴流又导致了第二阶段极端强风的发生。该过程中飑线和下击暴流都表现出明显的移动性,而降水的相变冷却和下沉拖曳以及中层气流辐合则是导致下击暴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DOI
贵阳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建立及其变化
吴兴洋,严小冬,金凡琦,支亚京,陈怡璇
2025,51(9):1113-1127
[
摘要(
79
)
]
[
PDF
(
252
)
2.54 M
]
[
HTML
(
)]
基于1920年9月5日贵阳国家基准气象站建站以来器测气温记录月报表,建立其百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序列。经多种方法检验发现,1938—1944年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与序列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1937年、1944年、2000年序列出现断点。根据历史沿革、观测记录簿和天气报存根,多源、多站数据比对判定,1938—1944年报表中的日最高、最低气温不准确,数据改用观测簿记录。用1938—1949年日最高、最低气温均值与日气温差值,建立转换订正标尺,构建1921—1936年缺失日气温。站址迁移引起气温非均一,用本站初值和最优参考站逐年变化值递推订正,最终建立的贵阳近百年气温均一化序列与全球同期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贵阳气温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升温”,1937—1953年及始于1978年的升温,本轮升温1996年加速,2011年发生突变。贵阳近百年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2~0.14 ℃·(10 a)-1;最低气温自1929年以来震荡上升,以0.26~0.31 ℃·(10 a)-1的变化倾向率升温;气温日较差以-0.29~-0.27 ℃·(10 a)-1的变化倾向率减小;最高气温没有明显趋势变化。气温和最低气温秋、冬季升温速率高于春、夏季,2月升温最多,7月升温最少;升温主要由最低气温升高所致。
DOI
大气垂直结构对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弹弹道影响
何松蔚,陈昌,高建秋,游积平,刘盛嘉,李铸杰
2025,51(9):1128-1136
[
摘要(
79
)
]
[
PDF
(
236
)
1.85 M
]
[
HTML
(
)]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弹道理论,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火箭弹飞行弹道模型,分析大气垂直结构对人影火箭弹上升飞行阶段弹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场的强度和方向对弹道偏转程度影响较大,1000 m高度以下的低层风场对弹道影响明显,大气密度对弹道的影响较小。模型对人影火箭弹射程、射高、偏转有正向修正作用,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人影火箭弹的飞行弹道。
DOI
滇西南冰雹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特征统计
姚自伟,龚红梅,陈卓,高正南,何泉威
2025,51(9):1137-1145
[
摘要(
84
)
]
[
PDF
(
247
)
837.96 K
]
[
HTML
(
)]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孟连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到的22例冰雹样本进行分析,得到滇西南地区冰雹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风暴单体最大水平反射率因子(ZH)≥58 dBz;45 dBz回波高度(H45)≥7.1 km,H45与湿球0℃层高度差≥3.3 km,86%的冰雹单体H45超过-20℃层高度;50 dBz回波高度(H50)≥5.7 km,H50与-20℃ 层高度差为-1.2~2.7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密度≥2.8 g·m-3,降雹前1个体扫VIL增大幅度为4.7~18.3 kg·m-2。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在0℃层及以上集中分布在零值附近,以负值为主;二者在0℃层以下1 km内由负值转为正值,随高度降低逐渐增大;在近地层最大,分别达到1.5 dB和0.7 °·km-1左右。在0℃层及以上,ZDR为-1.92~1.35 dB、KDP为-1.97~1.29 °·km-1、相关系数(CC)为0.86~0.99;在0℃层以下,ZDR为-1.92~3.74 dB、KDP为-2.98~2.66 °·km-1、CC为0.79~0.98。研究结果为滇西南地区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识别冰雹的特征提供了参考依据。
DOI
2025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入梅以来南方多地出现极端强降水
邱孙俊杰,张芳华
2025,51(9):1146-1156
[
摘要(
228
)
]
[
PDF
(
261
)
10.76 M
]
[
HTML
(
)]
2025年6月,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多波型,西西伯利亚平原至我国西北地区受平均高压脊和高度场正距平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1.3℃,较常年同期(20.4℃)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的次高;高温日数为3.3 d,较常年同期(1.7 d)偏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6.2 mm,较常年同期(102.8 mm)偏多3.3%;梅雨开始偏早,长江中下游等地降水明显偏多。月内有2个台风活动,台风生成显著偏晚,登陆偏早;出现6次暴雨过程、5次高温过程和 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本文简要分析了1号台风“蝴蝶”引发的强降水以及17—23日贵州至长江中下游等地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基本成因和预报难点。
DOI
2025年第51卷9期目录
2025,51(9):-
[
摘要(
79
)
]
[
PDF
(
217
)
351.42 K
]
[
HTML
(
)]
DOI
2025年第51卷9期封面
2025,51(9):-
[
摘要(
62
)
]
[
PDF
(
196
)
3.21 M
]
[
HTML
(
)]
DOI
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法研究
王婧卓,李红祺,陈静,徐致真,姚梦颖
2025,51(9):1029-1045
[
摘要(
82
)
]
[
PDF
(
240
)
14.04 M
]
[
HTML
(
)]
受限于有限区域,侧边界扰动是区域集合预报的主要扰动方法之一。然而,如何为中国气象局高分辨率区域集合预报系统构建侧边界扰动以提高预报技巧仍不明确。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全球集合预报系统扰动场及区域确定性模式的侧边界场,开发了一种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法,并通过动态扰动系数调整扰动振幅。结果表明,无侧边界扰动会抑制预报后期扰动能量的增长,导致集合离散度不足。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可提高α中尺度和大尺度的扰动能量谱,改进等压面要素和降水的离散度技巧和概率预报技巧。与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相比,动态混合侧边界扰动方案能增加波长100 km以上的波谱能量,提高离散度技巧关系及低层要素和24 h时效以后的降水概率预报技巧,显示出良好的业务应用潜力。
DOI
CMA-CPEPS和CMA-REPS集合预报系统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预报的对比评估
熊洁,李俊,陈法敬,李红祺,王明欢,康兆萍
2025,51(9):1046-1060
[
摘要(
76
)
]
[
PDF
(
227
)
9.34 M
]
[
HTML
(
)]
基于CMA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CPEPS)和区域集合预报系统(CMA-R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6月15日至8月28日)降水预报性能进行评估,并检验“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CMA-REPS存在降水预报系统性偏强的问题,CMA-CPEPS显著改善了这一问题;相比于CMA-REPS,CMA-CPEPS对晴雨的预报及其随时间变化的预报能力明显更优,且对降水的概率预报和分辨能力更好;CMA-CPEPS和CMA-REPS离散度均偏小,两套系统离散度与均方根误差的比值及空间相关系数均相当;对于“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的预报,CMA-CPEPS比CMA-REPS展现出更强的时空分布细节捕捉能力,且CMA-CPEPS在降水强度、降水强度随时间演变趋势以及强降水的时空分辨能力方面均更出色,尤其在短历时强降水的预报上具有明显优势。总体来说,CMA-CPEPS对2023年中国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在CMA-REPS基础上提升明显。
DOI
渤海湾飑线入海增强机制的个例研究
梅婵娟,王秀明,李蕊,万夫敬,张莉萍
2025,51(9):1061-1071
[
摘要(
77
)
]
[
PDF
(
314
)
24.70 M
]
[
HTML
(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2021年7月31日夜间影响渤海海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的增强、维持物理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岸地形、海表温度是影响入海飑线强度变化的关键因子。渤海中西部暖水区有着更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且风速大值区与海表温度高值区相对应,渤海湾周边热力最不稳定,加上海岸喇叭口地形的“狭管效应”导致沿岸迎风一侧形成显著的风场辐合,有利于沿海对流的触发。初期,陆上多单体风暴形成的冷池出流与环境气流辐合使得风暴向东传播进入渤海湾,渤海湾北部复杂的海岸地形导致的非均匀向岸风有利于沿海分散雷暴单体新生,分散雷暴单体的多次并入使得陆上多单体风暴在沿海持续增强形成飑线。飑线入海后发展为“人字形”,伴随冷池合并,并有一中尺度涡旋使得飑线在渤海湾北部海岸线附近加强。在海上飑线加强过程中,暖水区及冷池相关的边界层锋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使得飑线在渤海暖水区发展加强,在冷水区减弱消散。
DOI
一次暖区对流组织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罗静,郑淋淋,姚晨,邵立瑛,邱学兴,高磊,朱红芳,祁文
2025,51(9):1072-1087
[
摘要(
80
)
]
[
PDF
(
329
)
17.85 M
]
[
HTML
(
)]
2023年5月27日凌晨,安徽南部发生了一次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暖区强对流过程,多条南北走向平行排列的β中尺度短对流形成的列车效应造成突发性局地强降水,降水最强时段100 min累计降水量达到123.2 mm。采用安徽省气象台业务运行的快速更新同化系统WRF-EnKF对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多条短对流水平尺度的增长、强度的增强。动力作用方面,对流发生后,短对流与低空急流核之间形成γ中尺度气旋性涡旋造成对流东移发展,同时雷暴出流与环境风场形成的地面辐合线导致南侧触发新对流,使短对流不断向南部线性发展;环境条件方面,多个平行排列的低空急流核为对流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对流强烈发展在中高层形成反次级环流,使其南侧的大气不稳定和深层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强。对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短对流结构维持。平行排列的对流形成平行排列的雷暴高压,相邻雷暴出流相互作用形成多个平行排列的正负散度对,垂直方向上在相邻对流之间形成多个平行排列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利于多条短对流结构的维持和发展。
DOI
四川盆地东部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微物理特征分析
王智立,呼延李豆,高郁东,肖雲
2025,51(9):1088-1100
[
摘要(
79
)
]
[
PDF
(
275
)
7.14 M
]
[
HTML
(
)]
利用重庆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融合产品,分析了2021年8月8日西南低涡背景下四川盆地东部一次局地强对流降水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在对流系统发展初期,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开始增强,中上层的冰相水凝物主要由雪粒子构成,低层毛毛雨识别占比在20%~40%,雨滴粒子较小,地面小时雨强较弱;在对流系统快速发展阶段,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KDP均增强较快,出现高度超过8 km的ZDR柱和KDP柱,融化层以下液滴抬升形成过冷水并促进高层冰相过程发生,高层霰粒子增加产生冰雹粒子,伴随高层冰相粒子下落融化,中低层出现高浓度、大粒径雨滴,地面小时雨强快速增强;随着对流系统减弱东移,中高层霰粒子数量减少,冰相粒子再次以干雪和湿雪为主,中低层雨滴粒径和数量均减小,地面小时雨强也随之变弱。双偏振雷达观测参量、水凝物粒子相态类型识别结果能够基本反映此次过程对流系统内部各水凝物之间的变换特征,同时和地面小时雨强的变化特征匹配。
DOI
天津机场一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孙一昕,张楠
2025,51(9):1101-1112
[
摘要(
89
)
]
[
PDF
(
344
)
17.82 M
]
[
HTML
(
)]
利用多种资料对2013年8月4日天津机场发生的强雷暴大风(最大风速为31.5 m·s-1)过程进行分析,着重讨论环流背景、风暴结构特征以及强风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的不稳定大气中,对流层中层存在显著干层,水汽主要集中于925 hPa及以下,对流有效位能超过3000 J·kg-1,配合较强的0~6 km垂直风切变以及边界层内较大的温度直减率,形成了有利于雷暴大风出现的环境条件。天津机场强风是由一个自西北向东南快速传播的飑线导致的,飑线前方的阵风锋过境造成了第一阶段大风的出现,随着飑线临近,其前沿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单体强风暴产生的下击暴流又导致了第二阶段极端强风的发生。该过程中飑线和下击暴流都表现出明显的移动性,而降水的相变冷却和下沉拖曳以及中层气流辐合则是导致下击暴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DOI
贵阳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建立及其变化
吴兴洋,严小冬,金凡琦,支亚京,陈怡璇
2025,51(9):1113-1127
[
摘要(
79
)
]
[
PDF
(
252
)
2.54 M
]
[
HTML
(
)]
基于1920年9月5日贵阳国家基准气象站建站以来器测气温记录月报表,建立其百年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序列。经多种方法检验发现,1938—1944年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与序列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1937年、1944年、2000年序列出现断点。根据历史沿革、观测记录簿和天气报存根,多源、多站数据比对判定,1938—1944年报表中的日最高、最低气温不准确,数据改用观测簿记录。用1938—1949年日最高、最低气温均值与日气温差值,建立转换订正标尺,构建1921—1936年缺失日气温。站址迁移引起气温非均一,用本站初值和最优参考站逐年变化值递推订正,最终建立的贵阳近百年气温均一化序列与全球同期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近百年来,贵阳气温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升温”,1937—1953年及始于1978年的升温,本轮升温1996年加速,2011年发生突变。贵阳近百年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2~0.14 ℃·(10 a)-1;最低气温自1929年以来震荡上升,以0.26~0.31 ℃·(10 a)-1的变化倾向率升温;气温日较差以-0.29~-0.27 ℃·(10 a)-1的变化倾向率减小;最高气温没有明显趋势变化。气温和最低气温秋、冬季升温速率高于春、夏季,2月升温最多,7月升温最少;升温主要由最低气温升高所致。
DOI
大气垂直结构对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弹弹道影响
何松蔚,陈昌,高建秋,游积平,刘盛嘉,李铸杰
2025,51(9):1128-1136
[
摘要(
79
)
]
[
PDF
(
236
)
1.85 M
]
[
HTML
(
)]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弹道理论,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火箭弹飞行弹道模型,分析大气垂直结构对人影火箭弹上升飞行阶段弹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风场的强度和方向对弹道偏转程度影响较大,1000 m高度以下的低层风场对弹道影响明显,大气密度对弹道的影响较小。模型对人影火箭弹射程、射高、偏转有正向修正作用,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人影火箭弹的飞行弹道。
DOI
滇西南冰雹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特征统计
姚自伟,龚红梅,陈卓,高正南,何泉威
2025,51(9):1137-1145
[
摘要(
84
)
]
[
PDF
(
247
)
837.96 K
]
[
HTML
(
)]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孟连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到的22例冰雹样本进行分析,得到滇西南地区冰雹的X波段双偏振雷达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风暴单体最大水平反射率因子(ZH)≥58 dBz;45 dBz回波高度(H45)≥7.1 km,H45与湿球0℃层高度差≥3.3 km,86%的冰雹单体H45超过-20℃层高度;50 dBz回波高度(H50)≥5.7 km,H50与-20℃ 层高度差为-1.2~2.7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密度≥2.8 g·m-3,降雹前1个体扫VIL增大幅度为4.7~18.3 kg·m-2。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在0℃层及以上集中分布在零值附近,以负值为主;二者在0℃层以下1 km内由负值转为正值,随高度降低逐渐增大;在近地层最大,分别达到1.5 dB和0.7 °·km-1左右。在0℃层及以上,ZDR为-1.92~1.35 dB、KDP为-1.97~1.29 °·km-1、相关系数(CC)为0.86~0.99;在0℃层以下,ZDR为-1.92~3.74 dB、KDP为-2.98~2.66 °·km-1、CC为0.79~0.98。研究结果为滇西南地区X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识别冰雹的特征提供了参考依据。
DOI
2025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入梅以来南方多地出现极端强降水
邱孙俊杰,张芳华
2025,51(9):1146-1156
[
摘要(
228
)
]
[
PDF
(
261
)
10.76 M
]
[
HTML
(
)]
2025年6月,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多波型,西西伯利亚平原至我国西北地区受平均高压脊和高度场正距平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21.3℃,较常年同期(20.4℃)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的次高;高温日数为3.3 d,较常年同期(1.7 d)偏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06.2 mm,较常年同期(102.8 mm)偏多3.3%;梅雨开始偏早,长江中下游等地降水明显偏多。月内有2个台风活动,台风生成显著偏晚,登陆偏早;出现6次暴雨过程、5次高温过程和 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多地出现极端天气。本文简要分析了1号台风“蝴蝶”引发的强降水以及17—23日贵州至长江中下游等地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基本成因和预报难点。
DOI
顾震潮先生在中国天气学研究中的创新思想与对建立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的贡献
丁一汇
顾震潮先生学术思想与高尚品格——学习感悟
赵思雄,孙建华
CMIP5气候模式对亚洲升温幅度的模拟与预估
云翔,程嘉艺,李庆祥
近20年美国龙卷探测研究进展——对我国龙卷风研究的启示
李峰,李柏,唐晓文,张林,李瑞义
人工影响天气用碘化银催化剂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段婧,楼小凤,汪会,郭学良,李集明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基于RF-SVR模型的夏季池塘溶氧量气象预测
汤阳
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在华北暴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再认识
孙继松
超强台风“摩羯”强度异常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杨国杰
京津冀持续6天的沙尘天气特征与维持机制分析
李美琪
2024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特征和预报难点分析
王海平
减少预报不确定性,提高预报能力 ——集合预报的发展和应用
朱跃建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辽宁抚顺短时暴雨过程中多涡旋观测特征研究<...
平凡
低空经济气象前沿科技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建平
GEP框架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王勇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杨梦琪
强龙卷超级单体与非龙卷超级单体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对比
费海燕
浙江夏季分钟尺度极端降水的相控阵雷达特征研究
钱卓蕾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天津市高速公路路面温度预报方法研究
张希帆
极端天气事件和天气气候一体化预报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肖子牛
雷达多观测模式在不同类型天气过程中的适用性评估
王鹏飞
大巴山南麓平行岭谷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及暴雨的作用
罗娟
中国防台减灾国际合作成效及挑战概述
雷小途
2024年7月5日山东菏泽龙卷灾害现场调查与中尺度特征
曹艳察
华南外场观测试验中北斗探空对台风“苏拉”(2309)的同化...
罗嘉美
中国春节假期旅游气候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
赵珊珊
多源高频次探测资料在北京强对流个例临近预报中的应用
何 娜
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与S波段天气雷达组网拼图方法研究
耿飞
我国天气雷达网和风云三号降水卫星的基础数据融合应用初探
张鹏
国家级智能数字天气预报业务的技术进展
金荣花
OpenMP在天气雷达基数据压缩/解压和解码中的应用
沃伟峰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中的预报难点回顾及展望
漆梁波
基于动态近似垂直变率的ECMWF模式 2 m气温订正方法研究
吴胜刚
沈阳地区大气CO2浓度的区域输送影响与排放源解析
战莘晔
京津冀地区风廓线雷达组网的强对流触发前信号判别
杨荣芳
不同核化过程对雷暴云放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师正
基于序列融合编码器的冬季降水相态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
李明
毫米波测云仪反射率因子资料质量控制及评估[*]
王蕙莹
“海葵”残涡的雨滴谱特征及其对S/X波段QPE算法的影响
吴若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与评估
谢五三
厄尔尼诺开始早晚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连升
2023年6月29日湘西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与预报偏差分析
陈红专
中国过冷积状云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涛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分析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陈诗祺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414
)
]
[
PDF (
30995
)
8.18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314
)
]
[
PDF (
26006
)
4.52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196
)
]
[
PDF (
22876
)
2.65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俞小鼎
2012,38(11):1313-1329
[
摘要(
4942
)
]
[
PDF (
21372
)
6.03 M
]
CMORPH和TRMM 3B42降水估计产品的评估检验
成璐,沈润平,师春香,白翎,杨袁慧
2014,40(11):1372-1379
[
摘要(
4900
)
]
[
PDF (
21241
)
8.29 M
]
QuikSCAT和ASCAT卫星反演风场在中国南海北部的适用性研究
高留喜,朱蓉,常蕊
2014,40(10):1240-1247
[
摘要(
4866
)
]
[
PDF (
19154
)
1.02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740
)
]
[
PDF (
35773
)
93.63 M
]
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分析
曲晓波,张涛,刘鑫华,周庆亮,张小雯
2010,36(10):102-105
[
摘要(
4655
)
]
[
PDF (
18598
)
2.0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491
)
]
[
PDF (
25325
)
835.78 K
]
KNN数据挖掘算法在北京地区霾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熊亚军,廖晓农,李梓铭,张小玲,孙兆彬,赵秀娟,赵普生,马小会,蒲维维
2015,41(1):98-104
[
摘要(
4466
)
]
[
PDF (
20437
)
927.10 K
]
GPS-Net授时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
马中元,朱春巧,王华军,俞炳,潘江平,林春,肖玉玲,桂保玉
2010,36(4):132-136
[
摘要(
4425
)
]
[
PDF (
20381
)
1.06 M
]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农孟松,赖珍权,梁俊聪,董良淼,刘国忠
2013,39(7):874-882
[
摘要(
4422
)
]
[
PDF (
15412
)
2.97 M
]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严文莲,朱承瑛,朱毓颖,刘端阳,濮梅娟
2018,44(7):892-901
[
摘要(
4421
)
]
[
PDF (
16466
)
4.72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349
)
]
[
PDF (
41131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342
)
]
[
PDF (
39765
)
1.59 M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218
)
]
[
PDF (
24988
)
4.89 M
]
基于WRF/CALMET的近地面精细化风场的动力模拟试验研究
张弛,王东海,巩远发
2015,41(1):34-44
[
摘要(
4171
)
]
[
PDF (
20450
)
3.45 M
]
分钟降水量对能见度及PM2.5浓度影响研究
樊高峰,马浩,任律,肖晶晶
2017,43(12):1527-1533
[
摘要(
4171
)
]
[
PDF (
14648
)
652.02 K
]
2017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张楠,马学款
2017,43(4):508-512
[
摘要(
4144
)
]
[
PDF (
16581
)
7.47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4008
)
]
[
PDF (
28264
)
3.00 M
]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2012,38(12):1482-1491
[
摘要(
3414
)
]
[
PDF (
47939
)
10.45 M
]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杨新林,孙建华,鲁蓉,张弦
2017,43(7):769-780
[
摘要(
4349
)
]
[
PDF (
41131
)
3.95 M
]
位涡理论及其应用
寿绍文
2010,36(3):9-18
[
摘要(
4342
)
]
[
PDF (
39765
)
1.59 M
]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符娇兰,马学款,陈涛,张芳,张夕迪,孙军,权婉晴,杨舒楠,沈晓琳
2017,43(5):528-539
[
摘要(
4740
)
]
[
PDF (
35773
)
93.63 M
]
第七讲 大气中的波动
黄荣辉
1983,9(8):35-39
[
摘要(
2059
)
]
[
PDF (
35389
)
482.29 K
]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李云川,王福侠,裴宇杰,刘晓霞
2006,32(10):64-69
[
摘要(
3717
)
]
[
PDF (
33421
)
14.01 M
]
用FY-2C/D卫星等综合观测资料反演云物理特性产品及检验
周毓荃,陈英英,李娟,黄毅梅,何小东,周非非,吴门新,胡波,毛节泰
2008,34(12):27-35
[
摘要(
2783
)
]
[
PDF (
32235
)
13.61 M
]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谌芸,孙军,徐珺,杨舒楠,宗志平,陈涛,方翀,盛杰
2012,38(10):1255-1266
[
摘要(
5414
)
]
[
PDF (
30995
)
8.18 M
]
南京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张礼春,朱彬,耿慧,马国忠
2013,39(10):1284-1292
[
摘要(
2978
)
]
[
PDF (
29768
)
12.25 M
]
中尺度天气的高空地面综合图分析
张小玲,张涛,刘鑫华,周庆亮,谌芸,周晓霞,郑永光,赵素蓉
2010,36(7):143-150
[
摘要(
4008
)
]
[
PDF (
28264
)
3.00 M
]
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王群
2009,35(1):55-64
[
摘要(
3585
)
]
[
PDF (
27371
)
21.10 M
]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王婧羽,崔春光,王晓芳,崔文君
2014,40(2):133-145
[
摘要(
3930
)
]
[
PDF (
26222
)
13.95 M
]
中国中东部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分类和基本要素配置特征
许爱华,孙继松,许东蓓,万雪丽,郭艳
2014,40(4):400-411
[
摘要(
5314
)
]
[
PDF (
26006
)
4.52 M
]
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孙继松,陶祖钰
2012,38(2):164-173
[
摘要(
4491
)
]
[
PDF (
25325
)
835.78 K
]
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李思腾,马舒庆,高玉春,杨玲,蒲晓虎,陶法
2015,41(2):212-218
[
摘要(
4218
)
]
[
PDF (
24988
)
4.89 M
]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2012,38(1):1-16
[
摘要(
3304
)
]
[
PDF (
24757
)
18.62 M
]
华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伍红雨,杜尧东,秦鹏
2011,37(10):1262-1269
[
摘要(
3150
)
]
[
PDF (
24096
)
5.53 M
]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林建,杨贵名
2014,40(7):816-826
[
摘要(
3698
)
]
[
PDF (
23587
)
13.74 M
]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段长春,段旭,段苏芩,陶云,任菊章
2011,37(5):599-606
[
摘要(
3075
)
]
[
PDF (
22925
)
1.03 M
]
雷暴潜势预报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王秀明,俞小鼎,周小刚
2014,40(4):389-399
[
摘要(
5196
)
]
[
PDF (
22876
)
2.65 M
]
信息公告
更多>>
《气象》30篇论文入选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栏目征稿:AI气象应用
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气象》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气象》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气象》逾百论文入选中国知网高影响力论文
《气象》入选2018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类)
最新版标准地图及使用注意事项
国家出台标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
投稿时请认准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下载区域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